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0年,因为这一观点是基于对法显记录的错误理解。据董琬的报道,董琬于437年被派到西部诸国,437年作为寄多罗家族统治的终点是可以接受的。以法显、鸠摩罗什的记载,其最后年限可能在412年以后。于是,在寄多罗统治下兴都库什山南北的统一必定发生在412—437年间。到5世纪最后25年和6世纪上半叶,哒人在河中地区才成为一股强大势力。
76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17—318页。
77 苏北海认为布哈拉之西约35公里处的品治肯特就是哒故都的废墟,参见苏北海:《哒国在中亚的统治》,《西北史地》1985年第3期。
78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第288页。
79 〔俄〕李特文斯基主编:《中亚文明史》第3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13页。
80 僧统即中国管理僧人的官员。
81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第288页。
82 都城拔底延的位置,目前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巴里黑城和活国(Warwaliz)两种观点,前者以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为代表,后者以日本学者内田吟风为代表。
83 疑是达干,现仍按音译为达千。
84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9页。
85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第181页。
86 〔美〕麦高文:《中亚古国史》,第258—259页。
87 〔俄〕李特文斯基主编:《中亚文明史》第3卷,第111页。
88 〔苏联〕阿基耶夫:《1954年伊犁考古考察团工作报告》,见《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著作集》第1卷,阿拉木图1956年版,第29页;〔苏联〕阿基耶夫、库沙耶夫:《伊犁河谷塞克与乌孙的古代文化》,阿拉木图1963年版。均转引自王明哲、王炳华:《乌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89 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90 〔匈牙利〕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中亚文明史》第2卷,第214页。
91 〔俄〕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92 〔俄〕李特文斯基主编:《中亚文明史》第3卷,第196页。
93 B. N. Puri,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87, p.100;耿世民:《古代新疆和突厥、回鹘人中的佛教》,《新疆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94 哈尔马塔教授认为丘就却是湿婆的崇拜者,不信佛教。参见〔匈牙利〕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中亚文明史》第2卷,第248页。
95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96 E. Errington&J. Cribb, The Ancient India and Iran Trust, In: The Crossroads of Asia, Cambridge, 1992, p.83.
97 《道行般若经》卷9,见《大藏经》(大正新修)第8卷,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第471页c栏—472页a栏。
98 古正美:《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台北允晨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版,第44页。
99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章巽校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版,第48页。
100 (北魏)吉伽夜:《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101 原载B. N. Mukherjee, Shah-ji-ki-Dheri Casket inscription: British Museum Quarterly, XXVIII, pp.39-46,转引自〔英〕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8页。
102 K. Manoj, Thakur, India in the Age of Kanishka, p.136.
103 Ibid..
104 B. Chattopadhyay, The Age of the Kushanas—A Numismatic Study, Calcutta, Reprinted, 1979, pp.182-183.
105 原载The Kushana Numismatics,转引自刘志华:《贵霜帝国钱币概述》,《丝绸之路》2001年增刊第1期。
106 B. Chattopadhyay, The Age of the Kushanas—A Numismatic Study, pp.182-183.
107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第327—328页。
108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第49页。
109 同上书,第50页。
110 〔俄〕札巴罗夫等:《中亚宗教概述》,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111 晁华山:《从古代遗存看贵霜王朝佛教放射状外传的四重环带—兼论中国早期佛教遗存》,见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编:《西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112 王治来:《中亚史纲》,第142页。
113 H. Lüders, Mathurā Inscriptions, Göttingen, 1961, p.68.
114 原载〔苏联〕斯塔维斯基、塞尔戈耶娃:《帖尔穆兹地区卡拉特佩的考古新发现》(Ставиский.Б. Я., Сергеева. П. К Новые находки на Кара-тепе в старом Термезе),转引自晁华山:《从古代遗存看贵霜王朝佛教放射状外传的四重环带—兼论中国早期佛教遗存》,见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编:《西藏考古》第1辑,第169页。
115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3。
116 (陈)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卷,第189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年版。
117 〔日〕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第223—224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