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 宗教与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在塞种国家时期(前3至公元6世纪上半叶),中亚地区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除了原有的琐罗亚斯德教、希腊诸神崇拜和已经传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的佛教外,印度教、摩尼教、景教开始传入中亚。贵霜和哒人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的兼容并包政策使中亚地区出现了不同宗教共存和互相影响的局面。在此时期,中亚语言、文字和艺术的特征是:居民的主要语言有阿拉米语各种方言、希腊语、南塞人语、印度语;中亚居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帕提亚文、粟特文和花剌子模文;中亚艺术呈现出宗教特征,产生了著名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和马土腊佛教艺术。



第一节 宗教


公元前3世纪以前,中亚居民在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接受了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和希腊诸神的崇拜;贵霜的佛教开始在大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流传,2世纪中叶,佛教在中亚地区取得了优势地位;在贵霜统治者的提倡下,印度教的湿婆和毗湿奴崇拜获得了较大成功;与此同时,摩尼教、景教开始传入中亚。

(1)贵霜帝国时期,希腊神的信仰扩大到阿姆河上游地区。在苏尔汉河流域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了希腊尼刻(Nike)、雅典娜女神、希腊—贵霜式的宙斯—阿胡拉·马兹达。这些遗物反映了阿姆河下游的贵霜人受到了巴克特里亚的希腊神崇拜的影响。此后,贵霜君主丘就却的钱币正面仍有希腊神赫尔缪斯之名。

(2)公元前3世纪以后,佛教从兴都库什山南部向北传播,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已经传到了巴克特里亚。在帝国建立者丘就却的支持下,佛教在中亚获得了优势地位。丘就却本人是否是佛教徒仍存争议,从他在位时期发行的钱币来看,他有佛教倾向,钱币上的铭文是“Sachadharmathida”,意为“正法保护者”。 93据此,有学者认为他是佛教徒,但对此仍有人提出了质疑。941995年,在原大夏遗址上出土了一批用犍陀罗语写的三藏经,它们存放在一罐中,罐上的佉卢文铭文提到了两个人,据贵霜碑铭核实,这批三藏经写于丘就却时代,信仰者皆是王室阶层人物。95其中的一本残卷的经序(Colophon)中提到了犍陀罗的一位名叫吉霍尼的州长 96,他可能是丘就却兄弟之子。此外,据中国史书记载,月氏人摄摩腾、竺法兰于公元58—75年到中国传播佛教,此时是丘就却任贵霜王时期,有学者认为,1世纪佛教在中亚十分兴盛,最高统治者的丘就却可能已经信仰佛教,起码也是支持佛教。

除上述迹象外,从当时犍陀罗地区佛教的盛况也可以推知丘就却的宗教倾向。大乘《道行般若经》记载说:“……国名犍陀越(即犍陀罗),王治处其国丰熟,炽盛富乐而人民众多。……其国中有菩萨,名昙无竭(Bodhisattva Dharmodgata),在众菩萨中最高尊……犍陀越常共恭敬昙无竭。为于国中央施高座……昙无竭菩萨常于高座上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中有听者,中有书者,中有学者,中有讽者,中有守者。” 97此段经文描述了犍陀罗的僧众倾听昙无竭菩萨说法,并且与之讨论的情况,反映了佛教生活的繁荣,说明当时犍陀罗和巴克特里亚等地已经是佛教中心。据中国台湾学者古正美考证,此经写于公元60年至78年间 98,此时统治犍陀罗的正是丘就却。

丘就却的佛教倾向还从当时的建筑上反映出来。从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考古队多次在贵霜帝国帖尔穆兹地区的卡拉特佩遗址上发掘,发现了山岩间的佛窟、佛塔等遗物,建筑时间大致处于1—2世纪。

丘就却时期以小乘佛教为主,当时,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学说在以犍陀罗为中心的西北印度势力很大。因此,丘就却支持的也应该是说一切有部学说。不过,大乘佛教的思想已经开始在下层民众中传播。

丘就却之子阎膏珍继位之后,不崇尚佛法,佛教处于低迷状态。在阎膏珍之后继承王位的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再度兴盛。迦腻色迦早年“不信罪福,轻毁佛法” 99,而在晚年,他皈依了佛教。据《杂宝藏经》记载:“前后征伐,杀三亿余人,自知将来罪重,必受无疑。心生怖惧,便即忏悔”,于是“修坛持戒,造立僧房,供养众僧,四事不乏,修诸功德,精勤不倦”。 100迦腻色迦皈依佛教之后,大力扶持佛教。1908年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发掘出了著名的迦腻色迦金棺,金棺上刻有佉卢文的铭文。据铭文记载,金棺是迦腻色迦大王送给他在迦腻色迦布逻城寺庙的礼物。101迦腻色迦之后的“三王”继续崇尚佛教。不过,由于统治中心东迁,佛教中心由犍陀罗转移到了马土腊以及中亚的帖尔穆兹等地。

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首先从迦腻色迦及“三王”的铸币上反映出来。在迦腻色迦的钱币中,许多铸有佛陀(Buddha)像。有学者认为,迦腻色迦是将佛陀拟人化地刻画在铜币和金币上的第一人。102钱币中的佛陀造型分为立佛和坐佛两种。立佛一般身披袈裟,左手持佛钵,右手在身前做说法状;坐佛一般右手置于身前做祈祷状。103有些钱币上的坐佛造型是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似乎手里还转着法轮。104金币上的立佛和坐佛造型与铜币有一些差异,一般带有佛光。其中,在阿富汗阿亨波什发现的一枚迦腻色迦时期的金币,背面是立佛,佛陀有头光和背光,身穿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襟。105大英博物馆现藏的一枚金币,背面也是坐佛,右手置于胸前做辩论状,左手持宝瓶,整个身子环绕着佛光。106

这一时期的佛教信仰从当时的建筑反映出来。在迦腻色迦和“三王”时期,贵霜帝国建筑了许多佛塔(亦称窣堵波或浮屠,Stupas)和佛寺。

佛塔的建筑一般呈覆钵型,台基呈方形,四周侧面有浮雕纹饰,台基上建有圆柱形塔身,塔身向上是覆钵丘。初期的覆钵丘低矮,后则逐渐升高。这种佛塔在西北印度和中亚都有。其中,最宏伟的是白沙瓦的雀离,它是迦腻色迦将都城从蓝氏城迁到富楼沙后兴建的,号称百丈浮屠。6世纪初,宋云出使西域时曾见过此塔,他描述说:“复西南行六十里,至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上有铁柱,高三百尺,金盘十三重,合去地七百尺。塔内佛事,悉是金玉,千变万化,难得而称。” 107其他佛塔的形式与雀离类似,如雀离塔旁的两个小塔,“一高三尺,一高五尺,规模形状如大窣堵波” 108。迦腻色迦在中亚地区建的佛塔与犍陀罗地区的相似,在帖尔穆兹城的覆钵型塔是用大石块砌成的,高约10米。

为了传教的需要,在城镇和偏僻山区也都建有佛寺,其中,山区佛寺是为出家信徒修习而建。寺院一般由塔院、中庭和僧院构成,塔院和僧院在两侧隔中庭相望。塔院一般建在地势较高处。迦腻色迦建的佛寺宏大,其中在雀离塔旁建筑的迦腻色迦王佛寺“重阁累榭,层台洞户,旌召高僧,式昭景福。虽则已毁,尚曰奇工” 109。当时,帖尔穆兹是贵霜帝国主要佛教中心,建在卡拉特佩山丘的佛教寺群被称为“国王的维哈拉(即寺院)”110。这些建筑大部分建于1—2世纪,分为地上寺院和洞穴寺院两类,有不少是迦腻色迦时期建造的。如在帖尔穆兹城北部的法雅斯特佩(Fayas-tepe)发现了一座佛寺,寺院平面为长方形,从西北斜向东南,面积很大,从西北向东南分隔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大院落,分别是僧院、佛堂和食堂院。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