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上半叶的一千年间,中亚农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点从阿姆河上、下游,锡尔河流域,泽拉夫善河流域上修复、扩建和新建的灌溉工程和大片绿洲的形成上反映出来。
在阿姆河上游,以瓦赫什河、卡菲尔尼甘河和苏尔汉河流域为中心,修复和新建了一些灌溉渠。波斯帝国时期建筑的引瓦赫什河水的灌溉工程博尔代渠一度被废弃,贵霜帝国时期得到修复并扩建。在2世纪或3世纪,贵霜统治者在瓦赫什河上新建了祖伊巴尔(Dzhuibar)渠,将河水引入库尔干·秋别(Kurgan-Tyube)地区,在此又建了卡拉兰格(Karalang)和拉格曼(Laghman)两条支渠,灌溉科尔霍扎巴德(Colhozabad)和乌尔塔博兹(Urtaboz)高地以西的土地。此外,在博尔代渠与祖伊巴尔渠之间新建了卡翁渠和扎尔加尔渠。如今,在乌尔塔博兹仍然可以看到一条宽18米、高2.5米、长12公里的堤岸。这些灌溉渠的修建使瓦赫什河下游地区成为灌溉农业区,逐渐发展成一片大绿洲。
在卡菲尔尼甘河中游修建的灌溉渠使吉萨尔、杜当别、伊剌克(Ilak)成为中游的三个灌溉区。其中,有一条水渠将水引入米干支山村,西米干支峡谷成了灌溉农业区;在卡菲尔尼甘河下游建筑的灌溉渠形成了科巴迪安那和萨尔杜兹农业区。在卡菲尔尼甘河下游与比什肯特河谷连接的狭窄地段,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暗渠,它用来调节两河的水资源,主要是将卡菲尔尼甘河河水调入比什肯特河,以补充比什肯特河的灌溉用水。
在苏尔汉河上,以往修建的特尔米兹和卡拉塔克灌溉渠在此时期得到了扩建。在此时期,新建了名为章(Zang)的大灌溉渠,章渠灌溉范围很广,形成了一片新绿洲“安戈尔”(Angor),并兴起了新的城镇札尔特佩(Zar-tepe)。苏尔汉河灌溉渠的扩建和新建促进了苏尔汉河流域农业的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中亚最富饶的地区之一,是中亚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
在阿姆河下游,建于公元前4或公元前3世纪的古尔都松渠在这一时期得到扩建,加齐耶巴德·奇尔门亚卜(Gaziabad-Chermenyab)渠得到修复和加固,使旧城堡坎东卡拉(Kandum-kala)和卡达兰哈斯(Kardarankhas)得以复兴,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堡和城镇,如札马赫沙(Zamakhshar,即Izmukshir)、希瓦(Khiva)、德夫克斯坎(Devkeskan)。这一时期,花剌子模绿洲上新建了大灌溉渠,如高霍拉(Gaukhora)、托普拉克卡拉、海汉尼克(Khaikhanik)、瓦达克(Vadak)、布瓦(Buva)。在这些主渠下又建了支渠,如托普拉克卡拉渠上的一支渠灌溉了苏丹韦兹达格(Sultan-Uizdag)山麓地带。阿姆河下游成为中亚灌溉系统最发达的地区,据统计,这一地区的灌溉面积达35000平方公里—38000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今天该地区灌溉面积的四倍。
这一时期,在锡尔河上游建造了一些灌溉工程。1世纪左右,锡尔河上游流经的费尔干纳盆地出现了一系列灌溉渠,它们建造在伊斯法拉(Isfara)、索赫(Sokh)、阿拉凡(Aravan)和沙马丹(Shahimardan,即马格兰)等地。当时,在每条灌溉渠的源头还建有城堡,严格控制灌区水流的分配,如在索赫河系的源头建筑了萨里库尔甘(Sarikurgan)城堡。随着灌溉工程的修建,费尔干纳盆地的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出现了一大批定居点。
在泽拉夫善河上新建的灌溉工程有:河右岸的布隆古尔(Bulungur)渠和帕雅里克(Payarik)渠;河左岸的达尔贡(Dargom)渠和纳尔佩(Narpai)渠。在米安卡拉(Miyan-kala)境内,建造了伊什迪汗(Ishtikhan)渠和瑙金斯克(Naukinsk)灌溉网;在布哈拉地区修建了大渠沙赫鲁德(Shah Rud),此外,还有卡尼梅赫(Kanimekh)渠、哈尔甘鲁德(Kharkan Rud)渠、赞达那(Zandana)渠和拉米坦鲁德(Ramitan Rud)渠。泽拉夫善河流域灌溉网的建造,使大片土地获得供水,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两大灌溉农业区形成。据统计,1世纪至4世纪期间,泽拉夫善河下游地区有大约3400平方公里—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灌溉,灌溉区向西发展,一直延伸到今布哈拉绿洲以外的数十公里。
除了修复、扩建和新建灌溉渠外,在此时期建造的灌溉渠比上一时期有明显的改善。首先,主渠式样的改变,由原来的宽浅式(宽达20米—40米)改建成窄深式(宽10米—11米);其次,灌溉渠的长度比以往增加,往往延绵几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最长的灌溉渠是花剌子模绿洲的基尔克孜(Kîrkkîz)渠,长达90公里;最后,灌溉渠的引水口一直在向上游推进。灌溉渠的输水模式是:主河道—灌渠源头—主渠—支渠—入田渠—农田。
在这一时期,中亚山区的灌溉农业也比以往有所发展。由于山区峡谷的溪流水量小,单纯依靠它们供水显然不够,于是,人们根据地势,把地下水、泉水以及山上的融雪,以贮水池、坎儿井等形式贮存起来。山区的考古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大贮水池,长50米,宽40米,池壁高2米,宽1米—2米,贮水池在地势高的那面池壁上开设小口,接纳水源,在地势较低的池壁上开设小口排水。贮水池的灌溉形成了梯田,常见于泽拉夫善河上游和努拉套(Nuratau)山区的山麓地带。考古证明,中亚山区居民在1世纪开始使用贮水池灌溉梯田。
在没有地表水的山谷中,居民们建筑坎儿井对地下水加以利用。在科佩特达格和巴巴达格地区以及瓦赫什河流域和泽拉夫善河上游流域,发现了利用地下水的地下通道。由于坎儿井的利用,努拉套山麓地带出现了大面积的农耕地;克齐尔沙漠边缘形成了小面积的农耕地;泽拉夫善河上游山区也因坎儿井的利用而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农耕地。
这一时期,中亚在农具上有革新,在耕作技术上有改进。铁器已经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诸如铁铧犁等新式农具取代了以往的铁锄,铁铧犁的使用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这一时期,中亚居民根据不同的地形和灌溉条件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他们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开辟水田,在水源不足的山区或山麓地带开辟旱田。
农作物的栽培种类增加,除原有的粟、大麦和小麦外,波斯帝国时期引进的水稻已经成为常见的谷物品种;经济作物除芝麻外,上一时期只在帕提亚发现的棉花在中亚各地普遍种植。此外,在布哈拉绿洲,属于晚期贵霜的克济尔基尔(Kazilkir)居地发现了罂粟籽。在瓜果种植中,葡萄成为特色产品,在布哈拉绿洲、费尔干纳盆地、马尔吉亚那谷地和花剌子模等地广泛种植。考古学家在花剌子模的詹巴斯卡拉以西发掘出了一个葡萄园,其地面被划分为宽(4米左右)、窄(1.5米左右)相间的地带。
这一时期,畜牧业仍然是中亚南方的重要经济产业。绿洲地区的居民圈养牲畜;草原和山麓地带的居民以放牧形式发展畜牧业。这一时期,南方的畜牧业也呈现出地区性特色,大宛国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主要产马;巴克特里亚盛产双峰骆驼;花剌子模绿洲盛产牛和马;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