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章 社会经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上半叶,游牧已经成为中亚北方牧民的主要经济形态;农耕仍然是南方居民的主要经济形态。北方的畜牧业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性的特征:乌孙人放牧的畜类主要是马和羊,大月氏人放牧马、牛、羊,哒人放牧的主要畜种是羊、骆驼和马匹。中亚南方在贵霜帝国时期扩建和新建了一些灌溉渠,形成了大片绿洲,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手工业在采矿、制陶、纺织业、金属加工,特别是武器制造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促使东、西方贸易繁荣起来,成为过境贸易中的桥梁,并获得了到印度洋的出海口。



第一节 北方的游牧经济


游牧经济是以游牧性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下文以乌孙国和哒汗国的经济为例,阐述这一时期北方游牧经济的情况。

伊犁河和楚河流域,尤其是伊犁河至天山之间的草原及天山山脉的高山草场,都是优良牧场。这片草原草场辽阔、水草丰美,加之气候湿润、雨水较多,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山中背风向阳的低凹处被俗称为“冬窝子”,冬天只有小雪或基本无雪,牧草不会被雪覆盖,完全可满足畜群的需要;高山上的夏季牧场,地势较高,气温凉爽,畜群在此避开了酷热;广阔的山前地带是春秋季牧场。这片草原先后成为乌孙、月氏、哒的放牧地,据《史记》记载:“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乌孙人的游牧的方式是:当一片草场被畜群吃得差不多之后,转到另一片草场放牧,几个月在草长起来之后,他们又把畜群赶回来。因此,乌孙人的游牧并非远距离的迁徙运动,是在较固定的区域内游牧。

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可知,乌孙人放牧的畜类主要有马、羊、牛、骆驼、驴,在乌孙墓葬中发现了马、羊、狗的骨骼,其中尤以马骨和羊骨最多。据《史记》记载:“乌孙多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马。”同书又记:“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指细君公主)。”乌孙马不仅数量多,而且马种优良,马形健美,善走,奔跑,仅次于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被誉为“天马”。在大宛汗血马引进中国中原地区以后,乌孙马被更名为“西极马”。据《史记》说:“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羊也是乌孙人放牧的主要畜种,它们是乌孙牧民的基本生活资料,食物、衣裘、制毡都离不开羊。

大月氏人的畜牧业以养马、牛、羊和骆驼为主。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康泰所著《外国传》说:“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大月氏人的“大尾羊如驴尾,即羬羊也”。此外,大月氏人养的牛是优良品种,据《玄中记》记载:“大月氏又有牛名曰及,今日取其肉,明日疮愈。”大月氏人养的骆驼是单峰骆驼:“大月氏国……出一封橐驼。”

哒人在阿尔泰山地带时以游牧为业,牲畜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迁到河中地区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仍然过着以游牧为业的生活,放牧的牲畜以羊、骆驼和马匹为多,盛产良马。

乌孙虽然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国家,但在一些地势较低、气温高、日照长、水量足的宜农地带,也有少量农业,如在楚河、塔拉斯河谷,伊犁河南的哈苏(Hassu)地区,纳伦(Naryn)河下游流域和伊犁河北岸的潘菲洛夫以南地区。据考古发掘,发现了乌孙农业生产的直接材料,如在乌孙人的居地上出土了收割农作物的工具青铜镰刀,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石碾,还发现了谷物的遗迹。88在昭苏县的一座乌孙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中部鼓凸呈扁圆体、边缘扁平、重达3公斤的舌形铁铧,它与当时汉代关中地区的铁铧形制大小几乎完全一样。据《汉书》记载:“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常惠在乌孙首都赤谷屯田,说明乌孙国内确实存在着农业生产。汉朝的屯田给乌孙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耕种方法,促进了乌孙农业的发展。

北方牧民也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业。据考古发掘,手工业种类主要有金属冶炼、制陶、毛纺织、建筑。在乌孙的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小铁刀、小铁锥之类的工具,器物种类不多,质地粗糙。在中期以后的墓葬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出土器物的种类增多,制作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其中,铁器除了小铁刀、小铁锥外,还有环首铁刀、铁剑、铁铧;铜器有青铜锥、小铜饰、铜碗;金器有金戒指、金耳环、金箔饰件等。

乌孙人最初制作的陶器为手制,制作粗糙,器形较小,种类主要是壶、钵、碟等日常生活用品;中期制作的陶器虽然还是手制,但有了慢轮加工,陶器较紧实致密,陶质较细,器形较规整;后期制作的陶器均为轮制,形体规整,陶质细,火候高,有的有匀称的弦纹。

毛纺织业是乌孙牧民家庭的重要手工业。牧民们将毛绒搓捻成线,然后编织成各种带子和纺织品,带子是搬迁和骑乘中必不可少的,乌孙牧民的衣料主要是毛纺织物。乌孙人还用毛绒制毡,加工过程是:先将洗净的羊毛、羊绒平铺在草席上,然后用力捶打、擀压,在擀压过程中不断添羊毛、羊绒和水,以增加毛、绒的黏附力,最后压实成毡。

从哒人以毡为屋的记载来看,哒人很早就有制毡业。《梁书》、《北史》、《洛阳伽蓝记》分别记载了哒人金制品的情况,即女人头上戴的木角“以金银饰之”;拔底延城“多寺塔,皆饰以金”;哒国王和王妃都坐金床。这些记载表明哒人的金银首饰业很发达。考古发掘出土了表明个人身份的哒印章,上面刻着人名、族徽,在官衔印章上还刻有称衔,此外,有的印章上刻画的人物细致逼真,栩栩如生。它们反映了哒人娴熟的镂刻技艺。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宋云见到哒国王坐榻的几只脚被雕成凤凰,哒王妃的雕成狮子,凤凰和狮子形象活灵活现,展示了当时哒工匠的高超雕刻水平。

乌孙牧民的建筑业状况可以从他们的墓葬遗迹反映出来。乌孙墓葬一般采用木椁造型,墓室四壁均用圆木叠砌成墙,接头处互相楔卯以保持牢固,墓室顶部也由木覆盖。墓室四壁挂有毡毯,有的毡毯外还钉附有米字形细木条。由此推知,乌孙人的住房四壁、顶部和地板均用圆木砌成,毡房的四壁挂有毡毯,毡房的屋顶呈圆形,状似穹庐。有关文献证实了这种推断,细君公主在她充满哀怨的《黄鹄歌》中说“穹庐为室兮旃为墙”。这种毡木结构的房子不仅结实耐用、御寒性能好,而且便于撤卸和携带,至今仍是牧民们喜爱的居住形式。除毡房外,牧民们还建造了半定居住所,有的建在石基上,有的没有地基,直接建在地上,房屋一般用泥砖建造。

哒人在中亚地区建筑了一些城市,对它们的发掘还不充分。目前,已经发掘的有赤鄂衍那(Chaganiyan)首府布德拉奇城(Budrach)遗址和瓦赫什地区首府卡菲尔卡拉(Kafry-kala)遗址。布德拉奇城遗址在贵霜时期面积在20公顷左右,哒时期,城区扩大到了50多公顷,城区之外的大郊区,有农庄、堡垒和宗教性建筑。卡菲尔卡拉城遗址由一道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塔楼;城墙外有一道宽50米—60米、深5米的壕沟环绕。城区有一大广场,广场周围建筑了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遗址的东北角,有一个边长为70米的正方形要塞,它由内、外两道城墙环绕。城墙的角落上有坚固的长方形塔楼,城墙当中有凸出的半圆形塔楼,塔楼之间是带有伪装的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