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南方的农耕经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布哈拉养绵羊、山羊和骆驼;塔什干以羊最多。中亚南方,羊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动物,日常陶器的手柄制作成公羊形状,甚至琐罗亚斯德教神祇之一的“法尔恩”(Farn)也被描绘成公羊状。在苏尔汉河流域的札尔特佩遗址发掘出来的动物骨殖中,绵羊和山羊的遗骸占61.6%,驴占8.6%,猪占4%,马占2.6%,骆驼占2%。

中亚南方的主要手工业有采矿业、金属加工业、纺织业和建筑业。这一时期,以上行业继续发展。

采矿业在中亚南方的发展迅速。在费尔干纳和粟特的山中开采金、银、铁和软玉;在巴克特里亚开采青金石;在阿姆河上游的巴达克山开采红宝石;在卡拉马扎尔开采铜矿。在中亚本地已经可以冶炼和加工这些矿石。据《魏书》记载:“世祖时,其国(大月氏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由此可知,当时中亚地区已经能够制作玻璃。

这一时期,中亚纺织业的发展可以从纺织大作坊的遗址反映出来。据文献记载,在沙赫里斯坦和布哈拉城之间有纺织棉布、围巾和帐幕的大作坊。在遗址中,还出土了棉纺织品残片。90

从布哈拉和希萨尔等古墓中出土的器物来看,金属加工业,特别是武器加工在中亚很发达。制作的武器有短剑、长矛、战斧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双刃剑,这种剑长达1.2米,剑柄长且呈圆形。此外,还有呈五角形的组合弓,箭杆用木料或芦苇制成,箭头呈三棱形,部件用狭长的骨条或动物角固紧在一起,这种箭以射程远和命中率高而著称。

中亚的建筑技术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一定水准。中亚城市建筑与以往建筑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扩建老城,老城的建筑物增加;第二,兴建新城;第三,由要塞、城区和郊区三部分组成的城市模式逐渐定型;第四,在防御功能加强的同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宗教生活的发展,城市成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达尔弗津特佩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面积为3.25万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城市有城墙环绕,城墙每相隔30米—40米设有一座塔楼。城墙之外建筑了防护水渠和壕沟。城内道路纵横,将城市分为若干区,各城区都建筑了密集的房屋和贮水库。富者居市中心,贫者的房屋位于边缘,城南发现了陶窖和一块陶器加工场,工场附近是工匠的住房。达尔弗津特佩住宅有一个共同特征:建有祈祷专用的房间,室内设有一个壁龛,上置圣火。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侵之时,被希腊人称之为“马拉干达”的撒马尔罕只是一个城堡,当时是粟特地区的皇城。亚历山大占领马拉干达之后,留下一部分部队驻守城堡。据史书记载,当地人斯皮塔米尼斯率部反攻,包围了在马拉干达城堡的马其顿部队,并打败了亚历山大派来的援军。亚历山大亲自率部队报复,把整个地区彻底破坏。亚历山大对马拉干达城的毁坏十分严重,以至于他本人没有住在马拉干达城。后来,亚历山大派赫菲斯提昂重新修复了粟特地区各城镇,马拉干达城也得到修复。据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斯塔赫里(al-Istakhri)的记载,撒马尔罕城至少有一部分是亚历山大军队建筑的。根据考古发掘,当时的马拉干达城主要是城堡,城堡周围有土筑的泥墙,厚约20英尺,长度不详。城内房屋用土坯、草泥建筑。

公元前4—前2世纪,马拉干达城的居住区得到扩展,据考古认定,今考古遗址阿弗拉西阿卜是原马拉干达城址,面积大约有219公顷,可以说是粟特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中心。据罗马历史学家昆图斯说,撒马尔罕外城周长70斯泰迪阿(约合13公里)。91到了大约4世纪,撒马尔罕古城又建造了一道城墙,在此道城墙之内的城市面积为66公顷,据说,当时没有足够的人力防御6公里的古城墙。92此时,城内居民的房屋是分开建筑,房屋由夯实的黏土(黄土)或泥砖建成,屋顶是用泥砖砌成的拱形圆顶或木结构,在其上面抹上一层黏土。

花剌子模绿洲的托普拉克卡拉城建于2—3世纪,城市布局为矩形,面积2.5平方公里,城市四周有高达10米的城墙环绕,城墙上建有塔楼,东北角建有大城堡。城内一条南北方向的大道与其他街道垂直,把城区分隔成匀称的十个街区。主干道宽10米,一般街道宽4.5米,每个街区为4000平方米。在外围街区中发现了以两三所房子为一组的小建筑群,其中有些是手工艺人的住宅。处于城堡中的王宫有一围墙环绕,宫殿里有许多房间,考古发掘的底层房间就有100多间,二楼的残迹表明也有许多房间。王宫内藏有大量工艺品,如绘画、雕刻、雕塑等。

贝格拉姆(Begram)城位于喀布尔北面,在潘季希尔(Panjshir)河和果尔班德(Ghorband)河的交汇处,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迦毕试城。迦毕试城布局为矩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450米,城市由城墙围住,城墙下部有石基,上用方形土坯建造,每间隔17米建有方形塔楼一座,城墙外有壕沟围绕。城内有两条相互垂直的中央大道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四个部分,城东北设有城堡,在位于城南的宫殿,城市中拥有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宫殿内建有许多贮藏室,发现了中国汉朝的小巧玲珑的黑漆小碗和来自罗马帝国东部的带装饰画的玻璃器皿,以及精美的希腊青铜塑像和数百件印度象牙制品。

这一时期,中亚城市中的公共建筑高大,一般用正方形的陶土砖或砖坯建造,烧焙砖很少,柱座和柱头等负载物用石料。普通住宅房屋有窗户,注意采光,房屋一般以石雕、雪花石膏雕塑、木刻、绘画等装饰,屋外建有阳台和花园。据铭文记载,建筑师在当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建造的建筑物上。

在此时期,中亚除了南、北方的地区贸易外,显著特征是东、西方贸易极大发展起来。在经营东、西方的转口贸易中,中亚地区继续发挥桥梁作用。首先,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亚与中国的贸易频繁起来,并从中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其次,由于贵霜帝国统治了印度,印度港口成为中亚地区海上贸易的进出口岸。通过海路,中亚与周边地区或国家进行贸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贵霜与汉朝之间有一条海上通道,从贵霜统治下的印度出发,经过印度洋、孟加拉湾,穿过马六甲海峡,绕过东南亚诸国,到达中国的合浦(今广西合浦)或徐闻(今广东徐闻)。据希腊商人的《厄立特里亚海航海记》(写于1世纪)和斯特拉波的《地理志》记载,由于掌握了季风规律,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贵霜统治下的印度与罗马属地埃及之间的海路贸易活跃起来。这条海路从印度河下游港口巴尔巴里康,或纳巴达(Narbada)河的巴里伽札(Barygaza)出发,经波斯湾和阿拉伯海,贵霜与安息王朝进行海上贸易。西去的海路再往前经阿拉伯海和红海,贵霜与埃及贸易。每当陆路交通受到安息或萨珊王朝阻隔之时,中亚商队就向南转移,把货物从巴克特里亚运到印度河三角洲,再从这里起航,通过海路到达罗马属地埃及。

这一时期中亚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香料有胡椒、姜、番红花和蒟酱等;熏香和药材有檀香油、甘松香、麝香、肉桂、芦荟和树胶等;植物油有麻油和椰子油等;染料有靛青、蓝靛和朱砂等;珍贵木材有柚木、檀木和乌木等;宝石和半宝石有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玛瑙、青金石、绿松石和碧玉等;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