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牧地塞克人(崇拜豪麻的塞克人)和阿里马斯普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伊赛多涅斯人的西南和正南面是波斯铭文中称为崇拜豪麻的塞克人;在伊赛多涅斯人的东北部,是阿里马斯普人(希罗多德称阿里玛斯波伊人)。

崇拜豪麻的塞克人在波斯文献中频繁出现,被称为豪玛瓦尔格·塞克人(Sakā Haumavargā),意为牧地塞克。1938—1947年间,苏联考古学者对牧地塞克人生活之地进行了发掘。他们发现,牧地塞克人按区域和人种差异可以再分为两支:一支在尖顶帽塞克人的西南方,从药杀水(锡尔河)中游河岸向东延伸到卡拉套山前地带,以后,这支牧地塞克人被称为药杀水塞克人。药杀水塞克人一名曾出现在斯特拉波的《地理志》和托勒密(Ptolemaeus,约90—168)的《地理学》中。他们早期的活动中心在卡拉套山东北坡,主要在别尔卡拉,后期的活动中心移到锡尔河畔。另一支在尖顶帽塞克人正南方,在费尔干纳至帕米尔北部地区,这支牧地塞克人被称为费尔干纳—阿赖塞克。他们早期的活动中心在羌阿赖(帕米尔北部),在基依克塔什发现了他们的君长的墓地;他们后期的活动中心在费尔干纳平原地带,主要在胡尔沙布。

从考古资料来看,牧地塞克人与尖顶帽塞克人一样,属于印欧种东伊朗语族人。他们属于南西伯利亚人和青铜时代的安德罗诺沃型人的混合型。不过,从出土的遗骨来看,两支牧地塞克人存在着一些差异,药杀水塞克人在人种上更多地表现出与马萨革泰人和萨尔马特—阿兰人的关系,而费尔干纳—阿赖地区的塞克人更多的是与安诺文化的创造者有联系。

在牧地塞克人遗址中没有发现文字,他们的情况只能从遗留下来的墓葬和波斯、希腊的文献中了解。

在药杀水塞克人占据的地区,既有着稠密的居住地,也有空旷无人烟的地区。药杀水塞克人的居住遗迹不局限于小河谷,大河两岸和高山牧场都有,但大多数居地集中在高山河谷的出口处,这一点从他们墓地的分布反映出来。从其居住地能够便利地通向牧场,尤其是通向山间的避暑地。其中,卡拉套的避暑地在海拔400米—1000米之间,人烟稠密,尤其是北山的东北坡,附近有丰富的夏季牧场;他们的居地一般是避冬的理想地,可以免遭风暴和雪崩的侵袭。

在斯特拉波和托勒密记载的药杀水塞克人的地区发现了古墓群。墓的特征是:周边石台呈正圆形,中央墓坑石台呈椭圆形,石台之间填以碎石。塞克人之后,乌孙或康居人的墓则无石堆。在卡拉套出土了药杀水塞克人的陶器,它们以松土为原料,经过轻度烧制,断裂面呈黑色,这些陶器一般涂以红色或黄色。

目前发现的威加拉克古墓(公元前7—前5世纪)属于药杀水塞克人,古墓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圆球状陶器,表面经过涂饰,有的陶器呈凸凹形,有的敞口,有的细口(带小柄),一般未加装饰。陶器的形制和修饰反映了药杀水塞克人的文化与尖顶帽塞克人的文化存在着联系。墓中发现了铜制和铁制的蘑菇柄形短剑、刀和镞等武器,以及马具、马衔、三孔马鑣,马具采用铜制、铁制或骨制。此外,还发现了铜制或金制的各种动物形状的艺术品。 29在奇尔奇克(Chirchik)河谷,尤其是在博斯腾(Bostan)地区,发现了动物岩画,它们属于公元前1千纪的塞克人。药杀水塞克人崇拜火,可能信仰拜火教。

在费尔干纳—阿赖塞克人的墓地上也出土了大批陶器,它们以几何纹修饰,既有天山地区的特点,又受到安诺文化中彩饰的影响。在费尔干纳—阿赖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有青铜短剑(剑柄呈米努辛斯克型)和有山羊图案的青铜斧,以及有兽形神像的青铜或黄铜饰品。在后期的墓中,铁质或骨质制品较多。在今费尔干纳奥什市发现了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岩画遗迹,它们应该属于费尔干纳—阿赖塞克人。岩画以动物题材为主,有鹿、山羊、狗、象和牛等。30东部费尔干纳的岩画除了狩猎场面外,还有描绘车辆和仪式场面的岩画,如有一幅岩画上,数人立于一犁之后,或者坐在牛车上。

出土物反映,费尔干纳—阿赖塞克人古墓在保留了天山地区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察克马克古墓的地下墓室砌成四方形,上面平铺以石,又如土列依干古墓使用巨石铺成了球形。

在东帕米尔地区也发现了费尔干纳—阿赖塞克人的墓地,在地表上出现了圆形堆石的竖穴墓,墓为单人或双人葬,尸体均为屈肢。随葬品中的陶器与天山和锡尔河中游一带发现的相同,为圆底、手制、素陶。在此还发现了武器,主要是由木、骨、红铜或青铜制作的三棱形箭镞和铁质短剑。帕米尔1号墓表现了南西伯利亚—阿尔泰文化的特征,反映了此地的文化曾受到南西伯利亚和天山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是经羌阿赖传播的,基依克塔什型的古墓和羌阿赖库尔加克的古墓以及自卡拉捷金(Kara Tegin)到加尔玛一带发现的塞克遗迹都证明这一点。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向塞克人展开征伐,与尖顶帽塞克人一样,牧地塞克人不仅受到波斯军队的入侵,也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之下。据希罗多德记载,牧地塞克人是塞克人中最活跃的一支,他们曾数度突入前亚地区,还曾对波斯帝国的征战进行过抵抗,一有机会就发起反击。

随着亚历山大的到来,药杀水塞克人与希腊军队发生了战争。公元前329年春夏,亚历山大在征服索格底亚那的夏宫玛拉干达之后,向锡尔河畔进军,占领了锡尔河畔的七座城市,与锡尔河北岸的药杀水塞克人隔河相对。在此期间,他在锡尔河南岸修建了一个防御药杀水塞克人的据点,名为艾斯恰特亚历山大(Alexandria Eschate)城,意为“最远的亚历山大城”,地址在今忽毡城一带。亚历山大在与锡尔河对岸的药杀水塞克人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决定渡河出击。希腊军队依靠弓箭手、骑兵和皮筏冲破了药杀水塞克人的包围,渡过了锡尔河,全军登岸集合之后,亚历山大首先派雇佣军一个团和长矛手四个中队向药杀水塞克人发动进攻。在希腊人猛烈进攻之下,药杀水塞克人一边以小股骑兵牵制希腊军队,一边向荒漠中撤退。此役的地点可能在别哥瓦特。在此役中,药杀水塞克人大约千人阵亡,被俘者达150人。 31为了歼灭药杀水塞克人,亚历山大命令军队乘胜追至荒漠,天气异常炎热,又缺乏水源,亚历山大及其士兵们只能喝脏水,于是,军中疾病流行,亚历山大腹泻不止,被抬回营地。希腊军队不得不撒军返回。对此,希腊史家阿里安(Arrian,约96—180)评述说:“如果不是因为亚历山大病倒,我相信西徐亚人(这里指塞克人)是会全军覆没的。” 32

公元前6世纪20年代前后,牧地塞克人解体,原居地被康居人和贵霜(Kushan)人瓜分。锡尔河东岸与楚河下游之间的地区和卡拉套山两侧被康居人占据,形成了康居联盟,即古代史家所记的“水塞克”联盟中的朗克(Ranka)。在康居联盟中,西北地区的游牧民与锡尔河畔的马萨革泰人、萨尔马特人中的阿兰人融合并定居下来,在卡拉套山的一支则仍过着游牧生活,游牧地可能一直延伸到哈萨克草原中部,他们保存了塞克游牧民的文化。贵霜人则占据了费尔干纳盆地至帕米尔附近地区,这一地区的大多数人抛弃了原来的游牧文化,开始了定居农耕生活。

塞克人中还有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他们被称为阿里马斯普人。阿里马斯普人位于伊赛多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