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阿尔吉派欧伊人再往东是伊赛多涅斯人的牧地,由此可以确定伊赛多涅斯人的牧地在哈萨克丘陵以东。在另一处,希罗多德的记载说,伊赛多涅斯人的西部边界与阿拉克赛斯河北岸的马萨革泰人相邻,由此可以进一步界定,伊赛多涅斯人的牧地在锡尔河北岸以东的地方。将两处记载结合分析,伊赛多涅斯人的牧地在楚河与伊犁河之间,从考古资料分析,其东端一直延伸到伊犁河上游。
从地理方位上可以认定,希罗多德所说的伊赛多涅斯人是波斯铭文中的塞克人(Sakā)和中国史书中的塞种。塞克一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41或前640年的亚述铭文中,指中亚北部的牧人。公元前6世纪,塞克之名频繁出现在波斯铭文中。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ole,前384—前322)把中亚西部操东伊朗语的民族叫斯基泰人;把中亚东部讲东伊朗语的民族称为塞克人。成书于1世纪的中国史书《汉书》将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称为塞种。波斯波利斯铭文h第3—10行记载,大流士一世说:“我所有的这个王国,从索格底亚那对面的塞克(Sakā),直到埃塞俄比亚,从印度到萨尔底斯。诸神中最大的阿胡拉·马兹达把它授予我。”从波斯人所处的地理方位来看,索格底亚那对面即是锡尔河以东、以北地区,塞克人的游牧地区与伊赛多涅斯人的地理位置一致。
在大流士一世苏萨铭文第14—30行中,波斯人把塞克分成了崇拜豪麻(Hauma)的塞克和戴尖顶帽的塞克两种;在大流士一世纳克希·鲁斯坦姆铭文a第15—30行中,塞克人又被分为三种,即崇拜豪麻的塞克、戴尖顶帽的塞克和海对面的塞克。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反映,三支塞克人的活动地区大致是:崇拜豪麻的塞克人居住在阿赖帕米尔、费尔干纳;戴尖顶帽的塞克人居住在锡尔河北岸至七河流域;海对面的塞克人是在黑海北岸游牧的斯基泰人,他们也被称为欧洲塞克人。 21
从地理位置和考古资料的情况来看,伊赛多涅斯人属于戴尖帽的塞克人。希罗多德的《历史》也提到过尖顶帽塞克人(Sakā Tigraxaudā),他说这支游牧民“属于斯基泰的塞克人,戴着一种高帽子,帽子又直又硬,顶头的地方是尖的。……这些人虽是阿米尔吉欧伊·斯基泰人(Amyrgion),却被称作塞克人。因为波斯人是把所有斯基泰人都称为塞克人的”。从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史家伯恩施坦(A. N. Bernshtam)及其后的阿基舍夫(K. A. Akishev)等学者在楚河与伊犁河流域进行了长期的发掘。此后,他们发表了考古报告。伯恩施坦撰写了《塞族考古》,阿基舍夫与库沙耶夫(G. A. Kushaev)撰写了《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和乌孙的古代文化》等著作。在以上著作中,他们确认希罗多德所记载的伊赛多涅斯人就是波斯铭文中的尖顶帽塞克人。
在《塞族考古》一书中,伯恩施坦指出,伊犁河流域,尤其是图尔根(Tulgan)、伊塞克湖(Issyk-Kul)、塔尔加尔山谷(Talgar Ravine)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曾是“祢王塞克族”之境。从考古发掘可知,这支塞克人就是尖顶帽塞克人,他们可能就是希腊史学家所称的伊赛多涅斯人。伯恩施坦认为:“塞克人时期的古墓一直蔓延到守金怪兽地区而无间断,亦即通过额尔齐斯河的北捷什斯地区到阿尔泰国。”
伯恩施坦根据伊塞克湖出土的头骨认为,伊赛多涅斯人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开始与蒙古利亚种人同化了。出土头骨表明,伊赛多涅斯人基本上属于欧罗巴人,但含有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他们中的80%属欧罗巴人种类型,其中,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征的短头型。
1957年,阿基舍夫在伊犁河右岸发掘了塞克人的两大墓场,年代属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在伊犁河北岸,考古学家发现了30多座石堆墓构成的古墓群,即著名的贝沙提尔(Besshatîr)古墓群。在古墓群中,规模最大的墓直径达105米,现存高度为17米。这些石堆墓四周大多砌有石圈,中间有用原木和木板按“井”字形建造的墓室。其中,贝沙提尔古墓遭到了盗掘。1969—1970年,苏联学者对中等规模的伊茨希克古墓进行了发掘,该墓直径60米、高6米,主墓室已经被盗过,副墓室幸存完好。在此,发现了许多属于王族阶层的豪华的金银陪葬品,黄金饰品很多,它们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
在伊茨希克古墓的陪葬品中,出土了一具“黄金人”,它是一具从头到脚都用金箔装饰的年轻人的骸骨,头上戴有一个尖顶的帽子。可以肯定,这些墓地属于尖顶帽塞克人,因此,也可以确定尖顶帽塞克人的生活地区在楚河至伊犁河流域之间的草原上。
从尖顶帽塞克人像中可以了解塞克人的服饰:绔、长靴、马褂、尖帽或风帽构成了他们全套的戎装。头饰或是高而尖的小帽,或是紧护头部而披于背后的风帽,这种尖顶帽不兜风,利于马上奔驰。据古波斯文献《耶施特》(Yašt)记载,塞克人(文中称塞克人为“图拉”)拥有快马。希罗多德说:“他们穿着裤子,带着本国自制的弓和短箭,此外还有他们称之为‘撒伽利司’的战斧。” 22与斯基泰人一样,塞克人也崇尚武力,从一些可以认定属于塞种的墓葬中发现了马具、盔甲和刀、剑、斧等各种武器。
通过这些墓葬推测,在公元前8—前6世纪,塞克人的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贵族的墓葬一般规模庞大,巍然矗立,有的高达20米,如贝沙提尔古墓周围有用云杉筑成的四米高的围墙,墓的拱顶也用圆木建造,内部分为走廊、前厅和墓室等三部分。普通塞克人的墓是一些不显眼的小土丘和石丘。贫富分化的现象还从随葬品中反映出来。在大贵族的墓中,随葬品有马、马具、兵器、各种精美的金属容器,甚至黄金制品;在普通塞克人的墓中,随葬品很少。
从波斯铭文中,可以了解尖顶帽塞克人已经建立起某种形式的军事民主政权,产生了军事首领。不过,尖顶帽塞克人初期的政权是不强大的,公元前6世纪,该政权臣属于波斯帝国。在公元前522年12月,塞克人利用波斯帝国王权交替、国内叛乱之机,起兵反抗波斯帝国的统治。在贝希斯敦铭文第2栏第5—8行列举的叛乱者名单中,提到了塞克人。公元前519年,大流士一世开始了讨伐塞克人的战争,塞克人战败,许多人被杀,首领被俘。贝希斯敦铭文第5栏第20—30行对此战记载说:“国王大流士说:后来,我和军队一起向塞克人进发。于是,他们——戴尖帽的塞克人向我推进。我来到海边,用木材和全军一起渡河。接着,我猛烈攻击塞克人,俘获其别部,他们被绑着带到我这里来,我杀死了他们。他们的首领斯昆卡(Skunxa)被抓住带到我这里。”在贝希斯敦铭文浮雕的9位被俘首领中,其中最后一个头戴尖顶帽的就是塞克人的首领斯昆卡。幸存下来的塞克人重新臣属于波斯帝国,塞克人所在地区成为该国的一个郡,大流士一世为尖顶帽塞克人安排了另一位首领。
重新统一波斯帝国之后,大流士一世着手把他统治下的波斯划分为20个郡,各郡委派太守管理,帝国规定了各郡应该缴纳的税款数。大流士一世“把他的领土分成了二十个波斯人称为萨特拉佩阿(Satrapy)的太守领地,随后,他又任命了治理这些太守领地的太守” 23。太守这个称号在米底时代出现,只是在波斯帝国时代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