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公元前1000年初期,中亚地区发生的两件事—游牧民的西迁和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东进—影响了中亚早期文明的形成。
在中亚北方,游牧政权的形成除了游牧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这一因素外,外来压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前1千纪初,欧亚草原上发生了由东向西的游牧迁徙运动,这次发端于欧亚草原东端的蒙古高原的迁徙运动对中亚游牧政权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公元前1千纪初期的游牧民大迁徙运动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具有先进游牧文化的斯基泰人。学界对引发此次大迁徙的因素做过多种猜想。据希罗多德记载,居住在额尔齐斯(Irtysh)河流域的阿里马斯普人(Arimaspea)好战,他们不断地与邻近部族发生战争。被阿里马斯普人从北方驱赶出自己家园的伊赛多涅斯人(Issedone/Issedonians)向锡尔河流域迁徙,攻击在此游牧的玛撒该塔伊人,迫使玛撒该塔伊人向西迁,冲击了在里海东北和咸海西北草原上游牧的斯基泰人。于是,斯基泰人向西迁移,引发了欧亚草原的大迁徙运动。按希罗多德的记载,这次大迁徙是由好战的阿里马斯普人引起的。
不过,中国西部发生的一些事件似乎也可以视为斯基泰人西迁的动因。公元前9世纪,在欧亚草原东端贝加尔湖(Baykal)以南蒙古高原一带放牧的畜牧部荤粥人、鬼方人、猃狁人频繁地与中国中原地区居民发生冲突。殷商时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到周代,猃狁人强大起来,成为中原政权的边境大患。《诗经》的很多诗篇反映了猃狁对周人的威胁:“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皇启居,猃狁之故”。在公元前823年和公元前817年,猃狁人两次大举南侵,周宣王倾全国之力拼死抵抗,最终击退了猃狁。此后,周人分别在太原和朔方修筑城堡加强防御。猃狁在南侵不利的情况下,开始把目光转向西南方向。正是此时(前9—前8世纪),斯基泰人开始向西迁移。于是,有学者将斯基泰人的西迁与猃狁被打败联系起来。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8
又有学者认为,斯基泰人的西迁与当时中国西部的秦国有关。秦国在兴起之时(约前825或前824)开始讨伐西部的蛮族(西戎)。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的两百多年中,秦国一直在征伐西戎。到秦穆公统治时期(前659—前621),征伐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戎12或14国被征服。西戎在秦国的攻击下西迁,由此引发了斯基泰人的西迁。
公元前1千纪初期草原东端发生的这一次轻微波动,在巨大的欧亚草原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游牧部落的分布发生了变化。第一,蒙古高原上的畜牧和游牧部落很早就与中国中原地区的定居政权发生了交往,他们的西迁有可能给中亚游牧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强大的猃狁人。第二,代表着骑马游牧的草原文明精华的斯基泰人,他们西迁之后,撒乌罗玛泰伊人、萨尔马特人先后占据里海东北至咸海西北的草原,玛撒该塔伊人占据了咸海北岸和东岸草原,伊赛多涅斯人和阿里马斯普人占据了锡尔河以北一直到阿尔泰山南坡。这些游牧部落来到具有先进游牧文化的斯基泰人故地,吸收了斯基泰人先进的游牧文化。斯基泰人文化对中亚地区的游牧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第三,公元前1千纪初期发生的迁徙运动促进了各游牧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欧亚草原地带的游牧民和半游牧民的政治经济生活的联系密切起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似的经济结构,并导致生活方式的一致,最终形成了斯基泰—西伯利亚文化统一体。尽管欧亚草原各地的文化模式存在着差异,然而,中亚游牧文化的共同特征仍然是十分明显的,与斯基泰文化一样,它们也是武器、马、动物艺术三位一体的文化。
除了东、西方向的迁徙外,从公元前3000年起,在欧亚草原放牧的部落还源源不断地南下。公元前2千纪中叶,被称为雅利安人的一支印欧种人从北方草原向南迁徙,来到了伊朗高原和中亚南部。他们的到来对这些地区政权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公元前9—前8世纪,雅利安人已经成为伊朗高原上的主要居民;到公元前7世纪,他们来到了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绿洲。
关于牧民南下的迁徙路线,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沿里海东岸南下到中亚南部的,有的学者则认为他们是经高加索南下到伊朗高原,以后又从伊朗高原再进入中亚地区的。南下牧民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中的伊朗语族,因此,学者们称他们为伊朗人或印伊种人,后来他们在西亚建立了政权,学界以其政权所在地称他们为米底人和波斯人。米底人和波斯人迁入伊朗高原的时间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学者推测他们是在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之间到达伊朗高原的,据《阿维斯塔》的记载推断,米底人和波斯人开始南迁时,已掌握了冶铁、养马、驾车等技术。
来到伊朗高原的米底人和波斯人最初臣属于当地土著部落,到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据亚述文书记载,米底人在公元前1千纪初定居于伊朗西北部,公元前9世纪,米底人开始迈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几个小的王国。当时,在米底人西部的是强大的亚述国。亚述国对新兴的米底小王国发起频繁进攻,为了对付强大的亚述国,米底人的几个小王国团结起来,形成了统一的米底国。在反对亚述人(Assyria)的战争中,米底国强大起来。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国成为与埃兰、乌拉尔图(Urartu)、马纳(Mannai)和亚述并列的大王国。公元前612年,米底人攻克了亚述古都尼尼微(Nineveh)城,成为西亚最强大的国家。
波斯人得名于地名“波斯”(Parsua),Parsua一名最早出现在亚述王萨尔马纳萨尔三世(Shalmaneser,前9世纪中叶人)的铭文中。有人认为波斯地处乌尔米亚湖(Urmia Lake)附近,而有人则认为它在扎格罗斯山脉(Zagros Mountains)中部。据亚述铭文记载,公元前834年,亚述国曾收到来自波斯地区的27位国王的贡赋,可见,在公元前9世纪中期,来到波斯地区的伊朗人还未统一。波斯人是由10个部落结合形成的部落联盟,其中阿黑门尼德部落地位最显赫。希罗多德说:“阿黑门族就是它的一个部族,而波斯的国王便是从这个阿黑门族出身的。”9公元前800年左右,波斯人与米底人分离,继续向南迁徙,进入伊朗南部的古代埃兰国境,成为埃兰国的臣民。
阿黑门尼德部首领阿赫门涅斯(Achaemenes)在公元前700—前675年间成为波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波斯首领。他的儿子铁伊司佩斯(Teispes)于公元前675年开始称王(前675—前640年在位),随后,他征服了波斯河谷地区,建立了国家。铁伊司佩斯死后,其国一分为二,长子居鲁士一世(Cyrus I,前640—前600年在位)统治安尚地区,号安尚王;次子阿里亚拉姆涅斯(前640—前615年在位)统治波斯,号波斯王。在居鲁士之孙居鲁士二世时期(前558年—前530年在位),安尚王兼并波斯,建立了统一的波斯国。公元前553年,居鲁士二世起兵反抗米底国的宗主权地位,历经三年的战争,波斯国独立出来。在摆脱了对米底国的臣属关系以后,波斯国采用了米底人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