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目前,在中亚地区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只是一些石制工具,至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至今尚未发现。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中亚地区即使不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地,至少也是早期人类的居住地。
在生物分类学中,“人类”(Homo)是属名。一般认为,人类这一属可以分为三个种:能人(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和智人(Homo sapiens)。大约在700万年前或更早,在非洲,人的系统与猿的系统开始分离。在经历几百万年之后,大约250万年前,在非洲诞生了最早的人类,这就是能人。在距今大约200万年前,出现了直立人。直立人的起源地很可能也在非洲,在他们出现之后不久,开始走出非洲,向欧亚大陆各地扩散,一直到达了太平洋西部的爪哇岛。直立人将他们的石器文化传遍了欧洲与亚洲,因此,欧亚大陆的早期石器文化有着明显的共性。随着人类逐渐定居下来,各地区石器技术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征,地区文化传统也随之形成。
中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就是这些直立人创造的。有学者对非洲原始人类向东南亚迁徙的状况做过推测,他们认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从东非向东南亚地区迁徙的路线可能经过伊朗东南部地区,迁徙的时间大致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49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中亚原始居民有可能是东非原始人类在距今30万年以前从东非向东南亚迁徙途中的一个分支。中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文化是他们在中亚活动的证明。
直立人走出非洲以后,在距今30万年左右形成了一个独立分支,被称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因其化石在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Neander Valley)的一个山洞而得名。尼安德特人的分布很广:西起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度线。
尼安德特人的活动时期处于距今20万年至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化石常与莫斯特文化共存,因此,中亚旧石器中期文化可能是直立人中的尼安德特人创造的。在中亚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化石,一处是在捷希克塔什遗址最后一层的居住遗迹中,发现的是一个尼安德特儿童的遗骸;另一处是在阿富汗境内达雷库尔遗址中,发现的是一块人类颅骨残片。
然而,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球上与尼安德特人并存的还有智人。距今20多万年前智人就已经出现,学术界一般将智人分为前后相继的两大类: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的时间在距今10万年前,因此,中亚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也可能是智人创造的。晚期智人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在距今5万年前,因此,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曾并存于一段时期之内,但是,利用古人类化石提取的线粒体DNA的基因学证据表明,他们之间没有发生过通婚。
大约在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突然消失了,在人类这一属中,其他所有的种都陆续灭绝了,只有晚期智人依然在地球上生息活动,而且日益兴旺。可以说,旧石器时代晚期及其之后的文化都是晚期智人创造的。
由于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在距今5万年至4万年前,晚期智人在一定的地域内分化成不同肤色的人种,其中,可以明显区分的有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Mongoloid)、尼格罗人种(Negroid)和欧罗巴人种(Europeoid)。50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是黄种人,主要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北极地区。尼格罗人种又名赤道人种,是黑种人,最初分布于非洲,以后广布南、北美洲。欧罗巴人种又称高加索人种(Cavcasoid),是白种人,最初分布在欧、亚、非相连接地区。稍后,欧罗巴人种中出现了具有地中海东支形态特征的成分。有关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学材料显示,当时的中亚原始人类似于欧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人。51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可能属于欧罗巴种地中海类型人。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伊朗东部和北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化都是达罗毗荼人创造的,而中亚西部科佩特山麓地区的哲通文化也可能是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古人类学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中亚各地出现了具有宽鼻特征的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属尼格罗人种与欧罗巴人种混合类型。
中亚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可能是中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创造者与从黑海和里海北岸迁徙来的欧罗巴人种的共同创造。欧罗巴人种按语言区别又分为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四个语系。“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这一语言学术语出现于19世纪初叶,说这种语言的居民分布在印度和欧洲的一些地区,故名“印欧语系”。目前,印欧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个语系,大约世界人口的一半以该语系中的某一种语言为母语。
中亚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的创造者就是欧罗巴人种中语言属印欧语系的一支人群,因此,来到中亚的欧罗巴人又被称为印欧种人。19世纪以后,学术界试图通过对该语系起源的研究,探讨古代欧罗巴人的迁徙。通过考古遗物,可以了解印欧种人来到中亚的时间和途径。
学界对于欧罗巴人印欧种人的起源地和迁徙时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东西长约5000公里、南北宽约1000公里的欧亚大草原(Euroasian Steppe),在公元前2500—前700年的近两千年中发生过几次大的迁徙运动。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是黑海北岸的“小亚细亚起源说”和“黑海—里海起源说”。52持小亚细亚起源说者认为:原始印欧语居民非常熟悉车子,“车子”一词在印欧语系诸语言中有共同的词根。考古发现表明,车子最早出现在东欧,具体地说是在黑海北岸的东欧草原,时间是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持此说者还指出,原始印欧种人外迁的时间在公元前2300年以前,因为在此以前,车子都是实心车轮,只是到了公元前2300年左右有辐车轮才出现,而在印欧语系诸语言中没有表示“车辐”的共同词根,这表明当“车辐轮”出现的时候,语言属印欧语系的居民已经向四处迁徙了。53轻便马车的出现使公元前3千纪中叶中期的欧亚草原西端的牧民迁徙到了草原东端。
“黑海—里海起源说”的主要提倡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考古学研究所的女学者吉布塔(M. Gimbutas)。她提出,印欧语系在亲缘关系上与乌拉尔语系中的芬兰—乌戈尔语族最为接近,而芬兰—乌戈尔语族的起源地是乌拉尔山中部地区,那么,与此相对应,印欧语系的最初起源地应该在乌拉尔山南部到伏尔加河中、下游的草原地带,即里海北岸草原地区。这一看法得到了语言学与比较神话学的佐证。
美国学者安东尼根据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100—前1700年的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Sintashta-petrovka)文化墓葬中出土的14辆车遗物判断,马车起源于欧亚草原西端。尽管出土的木质车轮已经腐朽,但是从遗迹仍然可以推知车轮直径为90厘米,有8—12根轮辐。于是,他认为,这种马车是青铜时代流行于欧亚大陆的一种有辐两轮轻快马车(Chariot)。这类马车在西亚(主要是安纳托利亚和两河流域)、中亚(主要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草原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