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原始居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和东亚(主要是商、周文化遗址)均有出土。它们不仅在基本形制上相似,而且在许多细节方面也相同。这些都充分表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不太可能是各自独立的发明。

一幅比较清晰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欧罗巴人中语言属印欧语系的一支人群,在公元前4千纪中叶以前生活在西起黑海北岸,向东一直延伸到乌拉尔河的里海北岸草原。从公元前4千纪中叶起,他们乘上安着实轮的车向外迁徙,中亚北方铜石并用时期的阿凡纳羡沃文化证实了这次迁徙运动的存在。

正是在印欧种人的这次迁徙时期,中亚中部和南部遗址上出现了饲养马的遗迹,中亚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陶器和青铜器技术具有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如纳马兹加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动物图案的陶器,里海东南部戈尔甘河流域遗址中出现了黑陶等。

此后,印欧种人从他们的发源地不断向外迁徙,一支印欧语系雅利安语族的人在公元前1600—前1400年广布中亚草原,史学界将他们称为雅利安人。54这些雅利安人在中亚北部创造了安德罗诺沃文化,根据苏联人类学家捷别茨的研究,“安德罗诺沃人”亦属于欧罗巴型。55一些雅利安人在大约公元前1450年,驾着马拉车从中亚北部草原南下到伊朗高原,在公元前1千纪初他们在伊朗高原的一些地区成为多数,随后,建立了米底(Media)、波斯(Persia)两个王朝。一些雅利安人来到中亚南部,把原来居住在中亚的印欧种吐火罗人(Tocharoi) 56赶到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还有一些雅利安人远征印度河流域,开创了印度文明史上的雅利安时代。

印欧种雅利安人从中亚北部草原南下的路线可能是:沿里海东北岸而行,在大约公元前2300—前2100年前后抵达里海东南地区。在公元前15世纪中叶,一部分人向西进入了伊朗西部地区;一部分人继续南进,经穆尔加布河三角洲、巴克特里亚、北印度河流域。根据塔扎巴格雅布文化的分布,苏联考古学家托尔斯托夫推测: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来自欧亚大草原上的“安德罗诺沃人”沿着阿克恰河,穿过花剌子模绿洲,南下进入土库曼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等地。塔扎巴格雅布文化广泛分布于塔什干草原与山麓地带、撒马尔罕、费尔干纳盆地以及泽拉夫善河下游等广大地区。57

这一时期在中亚文化遗址上出土的考古材料对这次迁徙提供了证据。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即里海南岸的希萨尔特佩、土朗特佩遗址表现出人口急剧减少;位于科佩特山麓北侧的阿尔丁特佩遗址和纳马兹加遗址衰败,阿尔丁特佩完全被废弃,纳马兹加的相当一部分成为废墟,另一部分被面积不超过一两公顷的小型定居地取代;锡斯坦的沙赫里索克塔遗址在这一时期也趋于萎缩,居住面积从公元前2千纪初的80公顷,在青铜时代晚期减少到了5公顷,普通的定居地取代了早期的城市中心,旋即全面衰落。

在新兴的穆尔加布河三角洲文化中心,越来越频繁见到的是制作粗糙的模制陶器,以前的彩陶及其几何装饰都发生了变化,彩绘趋于简单,从前的双彩绘演变为单彩绘,或者没有彩绘只有划纹。这类器物与草原青铜器部落的器物十分类似,如在泽拉夫善河下游三角洲的扎曼巴巴文化遗址上,至少有两种陶器与北方草原文化的陶器相似。此外,在新兴的文化居地上出现了新的墓葬方式,除了典型农耕文化特征的土葬外,在图尔哈墓地遗址上出现了火葬。以上变化在阿姆河下游的塔扎巴格雅布文化遗址中反映突出,在此出现了模制陶器和木椁墓葬,这种模制的陶器在草原部落中非常普遍,木椁墓葬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极为相似。阿姆河上游地区的瓦克什文化遗址(约前1100)中最常见的葬式是骨骸的头部朝向北方,这些人类骨骸属于长头型的印欧种人的骨骸;在达希列墓葬遗址上,发现的死者头部也是朝向北方的,墓室内还放置了部分动物以供死者享用,多为羊,也发现了马的骨骸。

上述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所反映的现象证明,这一时期存在印欧种人向中亚腹地及南部地区的迁徙活动。他们的迁徙使这里原有的定居文化或衰败或中止,相应地,他们带来的草原文化在此发展起来。

中亚早期铁器文化的创造者除了原来居住在中亚地区的居民以外,还有向中亚地区迁徙的铁器部落,它们的居民也属于印欧种人。按中亚铁器或残存的铁渣的时间分布状况来看,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以前,北印度河流域发现了铁器;公元前1100年前后—前750年之间,在里海东南地区的达希斯坦发现了铁器;公元前900—前650年之间,在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那、费尔干纳等地区发现了铁器;中亚北部草原地区出现铁器的时间较晚,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因此,中亚最早出现铁器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100年之前不久。

按史学界有关铁器起源的学说 58,再根据中亚铁器残存遗迹的时间先后顺序,大概可以确定,中亚铁的使用和铁器的技术是从伊朗西部传入的。伊朗西部靠近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最早的铁器起源中心赫梯帝国(Hittite Empire)。铁器向中亚传播的路线可能是经古代伊朗西部、里海东南地区,抵达北印度河流域,然后,从北印度河流域向东北传入中国新疆西部地区,再向西北传入中亚各地。

中亚铁器技术的传播者可能也是印欧语系的欧罗巴人,因为在发现铁器的遗址中所发现的人类骨骸属于欧罗巴人。

* * *

1 美国考古学家莫维士(Movius)于1944 年发表《平行两种文化假说》(Parallel Phyla Hypothesis),指出早期旧石器时代,世界存在两个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圈。一是砍斫器文化圈,包括东亚、南亚次大陆北部;一是手斧文化圈,包括非洲和欧洲的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这种观点因东亚和蒙古高原发现了手斧而受到质疑。

2 这是塔吉克斯坦学者V. A.拉诺夫的观点,参见〔巴基斯坦〕 A. H.丹尼、〔苏联〕 V. 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1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3页。

3 〔巴基斯坦〕A. H.丹尼、〔苏联〕V. 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1卷,第35页。

4 该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省莱塞济(Les Eyzies)附近的穆斯捷(Le Moustier)岩棚,因此,被称为莫斯特文化。

5 Denis Sino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p.54.

6 Ibid., p.53.

7 〔巴基斯坦〕A. H.丹尼、〔苏联〕V. 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1卷,第49页。

8 〔巴基斯坦〕A. H.丹尼、〔苏联〕V. 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1卷,第51页。在明显供食用的动物骨头中,西伯利亚山地羊占绝大多数,为总量的83.79%。

9 Denis Sino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