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中亚南方晚期的青铜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公元前2千纪中叶,中亚南方全盛时期的青铜文化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在原来繁荣的文化中心附近出现了新的开发区,此外,中亚南方的多个地区出现了牧人墓地。因此,中亚南方晚期的青铜文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现了大片的牧人墓地,墓地的随葬品和葬式具有北方畜牧文化的特征;二是全盛时期的农业聚落和城市普遍处于衰落和废弃状态;三是在全盛时期的文化遗址附近出现了新的文化遗址,它们既保留了以往中亚南方农业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北方畜牧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2千纪中叶,牧人墓地在中亚南方的大多数地区出现,包括阿姆河下游和上游流域地区,今塔吉克斯坦南部的卡菲尔尼甘(Kafirnigan)河下游地区、瓦赫什河与克齐尔(Kyzyl)河下游地区,费尔干纳盆地。

(1)在阿姆河下游地区,从牧人墓葬的遗存来看,其上居民在此停留时间不长,没有留下文化堆积物,这些墓地遗迹表现出北方草原文化的痕迹,同时也具有与邻近农业文化相联系的一些面貌。

阿姆河上游地区的代表性墓地遗址有:汤迪留尔(Tandyriul)、努雷克(Nurek)、达希列(Dashly)。汤迪留尔遗址地处阿姆河上游北岸的希萨尔谷地。在此遗址中,发掘出34座墓,墓内有丰富的随葬品,其中陶器最多。除少部分是模制陶器外,大多数陶器是轮制。陶器制作的质量很高,施以白色陶衣,器形主要有壶、瓶、盆等。此外,在墓地中发现了金属器,其代表物是青铜刀和圆柱形珠,还发现了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风格的铃形耳垂。

努雷克墓地也在阿姆河上游北岸的希萨尔谷地中,它的时间比汤迪留尔要晚。在其中的一块墓地上发掘出16座墓。墓的结构是在地面上挖出一个土坑,表面覆以若干石块。在墓地中发现了一把刀尖向后弯曲的青铜刀残片以及一条金头箍,头箍上有五个突节,其中一个突节嵌着一颗绿松石。墓中出土的陶器多为手制,大部分陶壶均为双头锥形。

阿姆河南岸30公里的达希列绿洲的墓地最早是苏联—阿富汗考古队发现的,1970年此墓地得到了范围广泛的发掘,考古学者萨里亚尼迪发表了这次考古的结果。

达希列1号墓地位于一个设防居地的废墟上,在此发现了87座墓和一座神庙的废墟。密集的墓建在居住遗址之内。研究者对10个墓进行了发掘。墓的形制是:墓穴本身呈矩形,长1.7米、宽1米;四角作圆弧形,少数为圆形或椭圆形。墓的四壁常用土坯砌成,墓顶可能也用土坯覆盖。大部分尸体是完整的骨架,少数墓中仅埋葬部分骨殖。

达希列18号和19号遗址上的墓一般面向北方而建,大部分是单人葬,死者侧身屈肢,或朝左或朝右侧;少数墓呈仰身或俯身葬。随葬品中大部分是陶器,其中90%为轮制;主要器形为有柄脚或无柄脚的瓶子,以及壶、罐、高脚杯、盆状如带流壶和缸器等容器。金属制品为青铜镜、手镯、壶、别针、头带、短剑等。墓葬中还发现了编织的篮筐、印章。一些墓中放置了大块的羊腿,有一座墓埋了一匹马。

(2)塔吉克斯坦南部卡菲尔尼甘河下游的贝希肯特(Beshkent)遗址因贝希肯特谷地而得名。此地发现的青铜时代的墓地被统称为贝希肯特文化。典型的墓地有图尔哈(Tulkhar)和阿鲁克陶(Aruktau)。

图尔哈墓地是贝希肯特文化中最大的一块,时间较早,据推测大约处于公元前14—前8世纪之间。在图尔哈墓地上发掘出75座墓,它们的建筑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墓坑呈矩形或圆形,坑内填黄土,在大多数情况下,墓坑的长轴线呈东西向;墓坑建有朝向各不相同的斜坡或竖穴墓道通向地面,在上面用石块覆盖,从外表看来仿佛是一个石块堆。

墓穴内的尸体呈侧身屈肢,双臂抱肘,双腿屈膝,大部分为单人葬,其中也有异性合葬的八个双人墓,有的是同时入葬,有的是不同时期葬入的。在配偶墓中,男女死者的头部均向东,而妇女始终背朝入口,面对男子。

图尔哈墓地中的一些墓内有丰富的随葬品,其中,有陶器、金属制品和石器。70%的陶器为手制,主要器形有壶、盘、盆。金属制品有薄叶刀,刀的端部通常向外弯曲,有时还有一道中脉。此外,还有短剑、剃刀、锛、侧柄圆镜、别针等。从刀、短剑等遗物来看,贝希肯特文化具有畜牧文化的成分。

贝希肯特文化中出现了具有草原牧人的墓葬方式,即火葬。在早期图尔哈遗址中发现了九座火葬墓,墓穴为浅坑结构,呈南北向,坑南的底部有一椭圆形凹穴,上面覆盖着扁平的石板或细长的石块,坑内石块有的组成卍形,或有四根辐条的圆圈,偶然会见到一些模制的烧制质量很差的陶器碎片。

从随葬品和葬式来看,贝希肯特文化与草原文化有着联系。在筑有斜坡墓道的早期图尔哈墓坑中,发现了一把东哈萨克草原常见的短剑和两把类似于木椁墓出土的刀,这是北方部落进入贝希肯特谷地的证据,说明青铜时代的畜牧部落参与了贝希肯特文化的创造。

(3)在塔吉克斯坦南部的瓦赫什河与克齐尔河下游沿岸也发现了青铜文化晚期的古墓。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李特文斯基(B. A. Litvinsky)率领的考古队对这些墓地进行了发掘,并对其中的五个遗址进行了全面或部分的研究,它们是:瓦赫什1号遗址,面积为3.6万平方米,有50座墓,发掘了40座;提格鲁瓦雅巴尔卡(Tigrovaya Balka)遗址,面积为54.4万平方米,有130座墓,其中发掘了116座;欧库尔(Oikul)遗址,面积为5.72万平方米,52座墓全部被发掘;瓦赫什河下游的贾拉库尔(Jara-Kul)遗址,面积为6万平方米,共有80座墓,发掘了13座;克齐尔河下游的马坎伊马尔(Makan-i Mar)遗址,面积为6万平方米,共有40座墓,发掘了12座。 33总共发掘的233座古墓 34,它们采用统一的土葬模式,随葬品也大体相同,因此,这些墓地被统称为瓦赫什文化。瓦赫什文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的最后一个世纪。

在瓦赫什文化的墓中,金属随葬品占少数,只有14座墓出土了青铜短剑、镜子和小刀,它们反映了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的金属器类型有一定联系。大多数随葬品是陶器,陶器多为手制,与轮制的外形相同,甚至尺寸也一样,它们与阿富汗定居农业居民制作的陶器相仿。埋葬方式与巴克特里亚的农业居民的方式相同。在瓦赫什文化的墓中发现了许多羊骨,它们应是家养的羊。

(4)在费尔干纳盆地发现了北方传统的墓葬,其中用石块圈隔开的墓,用泥土或土石混合物修筑了墓穴。卡拉套山脉中的陶塔拉(Tautara)墓属于这种类型,墓中的陶器不仅包括了见于北部草原地区的形制,而且还有模仿南方定居绿洲陶器的痕迹。

以上墓的墓制和随葬品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畜牧文化的成分。对于这一时期大片畜牧部落墓地的出现,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中亚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而另一种看法是,中亚南部某些部落在此时期内转向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成为农业社会中一个发达的经济分支。

无论如何,以上大多数墓地受到了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北方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