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 中亚北方的青铜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中亚北方青铜文化的全盛时期比中亚南方晚一些,尽管在公元前3000年初就有青铜文化的萌芽(阿凡纳羡沃文化),但青铜文化的全盛时期大约处于公元前2千纪至公元前1千纪之间。中亚北方青铜时代文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青铜器的使用;第二,马的驯化和骑乘;第三,半地穴式房屋。中亚北方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哈萨克草原和阿姆河下游东岸。

(1)咸海以北的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遗址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至公元前1千纪初之间,范围从阿尔泰山西部一直延伸到叶尼塞河,包括了哈萨克斯坦和南乌拉尔山草原,最重要的中心是米努辛斯克盆地。20世纪2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捷普劳霍夫(Teploukhov)在阿钦斯克(Achinsk)附近的安德罗诺沃村发现,故名。

学界将安德罗诺沃文化分为三期:公元前18—前16世纪为早期;公元前15—前12世纪为中期;公元前12—前8世纪为晚期。目前,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都已经在哈萨克草原上发掘出来。

安德罗诺沃文化生产力的最大进步是懂得了冶炼金属。在北哈萨克斯坦的卡尔宾(Kalbin)山从浅露天矿井中开采,从表层得到的是氧化矿石,原矿经石锤敲打,然后在原始熔炉中融化。遗址上出土了矿石、炼渣。在居住区发现了冶炼和铸造的工场遗迹,冶炼者用黏土浇注模具,也有用石材复合模具浇铸的。遗址上出土的青铜制品有锻造或铸造的武器和工具,如斧、矛、镞、刀、短剑、锛、凿、锯、镐、鱼钩、锥、针及铜箍。从器物种类繁多推断,出现了专门制作青铜器的手工业者。除铜矿外,还发现了锡矿和金矿遗址。金的加工技术与红铜相似,金制品主要是饰品,即串珠和饰牌,以及金银镮、鬓环。

安德罗诺沃遗址上出土的陶器为手制,平底,容器带有凸出的侧边。这些容器由像梳子印上的之字形、三角形和菱形装饰,回字纹特别流行。

畜牧经济和原始农业的大发展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特征。在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址上出土了牛、马、羊等家畜的骨骼。根据出土的骨镳判断,马在安德罗诺沃文化中期(前15—前12世纪)已用于骑乘,此后(前12—前8世纪),半游牧经济开始形成。在该遗址中发现了粗毛线制作的圆锥形帽子和耳罩等,说明羊毛已经逐渐成了重要的纺织或编织原料。遗址上还发现了碳化麦粒的遗迹,以及青铜镰刀、砍刀、石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器物。由此推断,其上的居民虽然以畜养家畜为主,但也经营锄耕农业。

家畜饲养者和农业者在犁耕或围栏畜牧附近的永久性居地过着或多或少的定居生活。在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址上发现了村落的遗迹,它们一般分布在河流下游沿岸,总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村落居住地建筑了10—20座圆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屋顶以圆木柱支撑,房内有贮藏窖、炊用的泥灶和取暖的石灶。如晚期的阿列克谢耶夫卡(Alekseevka)遗址上有长方形房屋12座,面积均不超过250平方米,中间有隔墙。除半地穴式房屋外,也发现了建筑在平地上的茅舍遗迹,建筑遗迹反映其上的居民可能过着定居生活。

在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墓地的遗迹,它们是一些不高的土冢,土冢周围有石板砌成的圆形围垣,直径为5米—33米不等,有些围垣互相衔接成网状。墓内普遍建筑一个长方形墓穴(少数为两个),穴深1米—3米不等,内置木椁或石棺。从墓中遗骨分析,早期主要实行火葬,中期开始实行土葬,儿童则一律土葬。土葬的葬式为侧身屈肢,头一般向西或西南。一般而言,墓内随葬品不多,多为陶器、青铜器和木、骨制品;在规模较大的墓中,随葬品里发现了金器。从葬式和随葬品来看,贫富差异的现象已经出现。男女合葬墓普遍,女子置于男子身后,据推断,男人的地位提高了,当时的社会可能处于父权制氏族阶段。

对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人骨资料分析表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居民属欧罗巴人种的一个特殊类型,学界定名为安德罗诺沃类型。

比较研究认为,安德罗诺沃文化与东欧的木椁墓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两种文化的遗迹在南乌拉尔山地区交错分布。这种融合现象在安德罗诺沃文化中期表现得尤其明显,有可能木椁墓文化的居民参与了安德罗诺沃中期文化的进程。在东部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与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居民有密切的联系;在南部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与阿姆河畔的塔扎巴格雅布文化(Tazabagyab Culture)发生过接触。

安德罗诺沃文化虽然属于青铜文化,但它在某些方面受到了铜石并用时代中亚北方阿凡纳羡沃文化的影响。以后,随着草原部落的迁徙,安德罗诺沃文化对中亚南方青铜时代后期的文化产生影响。尽管如此,安德罗诺沃文化在西西伯利亚草原、叶尼塞河畔、鄂毕河地区都是短暂的,在这些地区一种新文化,即卡拉苏克文化(Karasuk Culture,前13—前10世纪)很快出现。后者带来了影响着南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生活各个方面的新变化,在哈萨克斯坦新文化遗址已经发现。28

(2)卡拉苏克文化是20世纪20年代由苏联考古学者捷普劳霍夫首次在卡拉苏克河畔巴捷尼村附近发现,定名为卡拉苏克文化,并将它归入南西伯利亚青铜文化,名为南西伯利亚青铜文化卡拉苏克期。以后,苏联考古学者吉谢列夫(S. V. Kiselev,1905—1962)对卡拉苏克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研究。中亚卡拉苏克文化分布于哈萨克草原中部戴恩德巴耶夫(Dyndybayev)墓地及乌拉尔山的塔吉斯肯(Tagisken)。这些坟墩出土了有价值的陶器,其特征是以纯卡拉苏克图案装饰,如白色颜料填充陶器沟槽和附有球形把手。

目前,考古学界将卡拉苏克文化遗址分为早、晚两个时期,从公元前13—前11世纪是其早期,也名卡拉苏克期;公元前10—前8世纪是其晚期,也名石峡期。有学者认为,石峡期文化遗址并不属于卡拉苏克文化,而是与卡拉苏克文化平行的另一种文化,他们称之为鲁加夫卡文化。

在卡拉苏克文化遗址上发现了采铜、冶铸的手工业工场的遗迹。哈萨克斯坦的采矿业兴盛,如在杰兹卡兹甘(Jezkazgan),前斯基泰人的青铜时代矿工们开采了大约100万吨的原矿石。29卡拉苏克金属技术是在掌握了红铜之后的冶铜技术,即加砷和锡技术,这种技术逐步地改进了合金的性质和金属器的技术质量。30在哈萨克斯坦和乌拉尔山,金属加工者的产品也展示了高度完善的冶金技术,它们的特征器物有弯刀、斧子,以及一枚刻有牡羊头或一对马头形式手柄的小刀。弯刀的柄首为环形、蘑菇形或兽头形,青铜斧子普遍使用,斧柄上端带有凸轴,在插入处是六边形。常见的青铜器还有锛、四棱形锥、戈、镰等。从青铜器分析,其上的居民掌握了在铜中添加砷和锡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也是较高的,这一点从刀和剑的柄把反映出来,一些柄上雕刻有山羊、马、鹿头像。此外,卡拉苏克文化遗址上还出土了垂饰、鬓环、筒形穿饰、双联或三联饰牌、手镯、戒指等种类繁多的青铜饰品。此外,用宝石装饰世俗用的铜铃和青铜片,也是卡拉苏克文化的特征。

卡拉苏克文化遗址的标志性器物是陶器。它们在形式上和装饰上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