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中亚南方,青铜文化起于公元前3000年,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间达到全盛。中亚南方全盛时期的青铜文化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青铜器大量使用;第二,手工业专门化;第三,农业与畜牧业聚落分明;第四,原始城市兴起。尽管每一个遗址的遗存并不完全具备以上四个条件,但大多数遗址文化具有两个以上的特征。
中亚南方全盛时期青铜文化的典型遗址有:南土库曼斯坦的阿尔丁特佩和纳马兹加遗址;阿富汗赫尔曼德(Helmand)河中下游的蒙迪加克和沙赫里索克塔(Shahr-i Sokhta)遗址;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梅尔伽赫遗址;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撒拉兹姆遗址。
(1)在阿尔丁特佩遗址中,青铜文化大约处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这一时期的遗址得到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遗址的绝大部分文化属于青铜全盛时期,其文化特征是:青铜器的使用、手工业专门化和原始城市兴起。
在该遗址上出土了青铜器、银器和金器。青铜器多为武器和工具,主要有短剑、吹箭,各种小刀、镰刀和别针;银器主要为指环、手镯、别针、镜子和锛子;金器多为印章,印章上雕刻着动物图案。在此遗址上,发现了铸铜炉的遗迹,熔铸金属的技术采用人工合金及心轴的空心模具。青铜含有砷和铅,含锡的非常罕见。
青铜时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手工业的专门化。在阿尔丁特佩的文化中心,劳动分工有了重大进展,手工业不仅与农业分离成为一种独立行业,而且,手工业中也出现了专门化倾向。如陶器制作与其他手工业分离成为专门的制陶业。阿尔丁特佩的制陶业十分兴旺,在该遗址中发现了50多个烧陶的炉窑,出土的陶器均为轮制,进行标准化的生产。由于专业陶器工场成批生产,所以,中石器时代的手画彩陶很少见到了。专门化提高了生产率,其中一座陶窑每年能烧制16000—20000件陶器。20
从阿尔丁特佩遗址的布局、居住建筑、墓葬建筑等遗迹来看,阿尔丁特佩不仅仅是一个大型农业中心,而且已经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研究者将阿尔丁特佩确定为原始城市或神庙市镇。阿尔丁特佩居住遗迹的建筑布局是:在居住地的四周建有围墙,有些地方还建筑矩形塔加固围墙。围墙上开有一扇中央大门,大门是用壁柱装饰的纪念性塔门。通往大门的道路宽15米,它被两条纵向墙隔成三条道路,中央大道供车辆行驶,道上铺设石子和大块碎陶片,两边的小道为步行小路。城市中,房屋建筑出现了按职能划分的小区。北部有占地面积约两公顷的工匠区,在此发现了50多个烧陶窑炉。区内建有多室住宅,在住宅之间有弯曲的小路。按照房屋的密度估计,阿尔丁特佩的居民人数可能达到了6000—7500人。21
从城市布局的遗迹来看,青铜时代的中亚地区已经明显呈现出贫富分化。与工业区有明显区别的是“贵族区”。贵族区的布局呈矩形,街道作直角交错,房屋宽敞,装饰精美。此外,在城市遗址的东部还有宗教界人士的居住区,住宅区的四周有大约两米厚的生砖围墙与外界隔开,区内建有重要的宗教性建筑,阶梯式祭塔高达12米。
在阿尔丁特佩遗址上发现了墓葬建筑的遗迹,在贵族区附近和工匠区附近建有集体墓。在贵族区附近的墓中,尸体是用细毛料包裹,随葬品有挂在死者颈部和绕在其髋部的珠链;在工匠区附近的集体墓中,尸体是用粗陋的藤席包裹,随葬品仅仅是为数不多的陶壶。此外,还有单人墓,墓穴中一般建有圆柱形石灯,墓主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单人墓的随葬品很多,除了陶器外,还有金属印章、象牙珠、手镯、项圈、石制容器、石灰石制成的大“圆柱”、端部饰有雕刻动物头像的灰石杖、青铜别针和其他饰品等。从墓葬中的随葬器来看,阿尔丁特佩居民的财富及其社会地位已经出现差异。
(2)纳马兹加遗址位于科佩特山麓到穆尔加布河下游一带,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达到鼎盛。 22从1949年起,苏联考古学家马松等人主持了该遗址的发掘工作。
纳马兹加遗址的四至六期属于青铜文化,在此发现了冶炼的熔炉和矿渣,出土了青铜、红铜和金、银制品。青铜器有印章、针、锥、钻、凿、斧、镰、矛、短剑、镞和罐等。从金属器的种类和特征可以推断,在四至六期的纳马兹加遗址上,冶炼和金属制作已经专门化了。
在此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面积达20公顷以上的城市遗迹。在纳马兹加城,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城市分隔为多个居住区,有的居住区四周建有土坯砌成的防御围墙。在一些居住区发现了手工业生产的遗迹,根据遗迹推测,城市居住区可能是按职业划分的。
在纳马兹加城附近发现了农业聚落的遗迹。通过对纳马兹加遗址西部50公里处的托奇奈克特佩(Toichnek-tepe)、肖尔特佩(Shor-tepe)、科沙特佩(Kosha-tepe)三个农业聚落的出土物研究发现,这三个农业聚落文化受到了纳马兹加文化的影响。纳马兹加城与周围农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纳马兹加城的经济生活离不开周围的农业聚落。
(3)阿富汗境内发现的蒙迪加克和沙赫里索克塔遗址是中亚南方城市迅速发展的典型例子,它们处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两个遗址的聚居中心呈现飞速发展的面貌,面积是铜石并用时代末期的七八倍。23
蒙迪加克遗址由赫尔曼德河北岸的一系列小丘组成,时间大致处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著名学者卡萨尔(J. M. Casal)把该遗址分为五个时期,对它们进行了编序。一至三期是蒙迪加克小型农业村落时期;四至五期,是蒙迪加克城市文化时期,到铁器时代城市衰落,最终被废弃。
在蒙迪加克一期遗址中出土的金属器,最早的器物是一把扁平的小刀,可能曾经安有木柄。在此地层中,出土了一种青铜尖状器或打孔器,具有十字形截面,这种青铜器在该遗址的四期地层中大量出现,基本上取代了骨制的锥子、钻孔器。随着序列的增加,金属器出现的频率和品种随之增加,以后出现了器型较大的矛头和刀。对青铜器的分析,可知蒙迪加克早期的青铜器含锡量很低。含锡量达5%者是蒙迪加克遗址的最高记录,大多数只占1%,含铁0.15%,其余都是铜。24在蒙迪加克遗址出土物中,陶器的地位十分重要,其中,占总数90%的陶器是轮制,呈淡黄和红色。25
在该遗址上发现了动植物的遗迹。在较早的遗址上发现了绵羊、山羊、牛、马和狗等家畜的遗骸;农业的遗迹有小麦。可以推测,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居民以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
蒙迪加克遗址面积在第四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第三期的6公顷—8公顷扩展到第四期的55公顷—60公顷。26在早期的居住遗迹上出现了土坯住宅,地基为黏土铺成(偶尔掺有石子),也有以粗糙的石灰石岩石铺砌地基的。随着居住区的扩大,城市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有规划的手工业区和墓葬区。建筑物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阶梯式建筑,建筑物正面有两个低阶,平台前面矗立一系列半圆形柱子,高1.6米,以带状物环绕为装饰。从第四期建筑遗迹来看,蒙迪加克已经从以前的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