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节 铜石并用时代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中亚南部的安诺(Anau,另译安瑙)、卡拉特佩(Kara-tepe)、纳马兹加(Namazga)、阿尔丁特佩和吉奥克修尔(Geoksiur),中亚北部的阿凡纳羡沃(Afanasevo)和博泰(Boatai)遗址,都是铜石并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1)中亚南部文化遗址。

中亚南部铜石并用时代的安诺文化遗址很多,主要分布在今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佩特山北麓平原上,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初至公元前3000年初。1904年,美国考古学家庞普里(R. Pumpelly)在阿什哈巴德东南12公里处的安诺首先发现了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址,故名。以后,在此附近地区陆续发现了卡拉特佩、纳马兹加、乌卢格特佩(Ulug-tepe)、阿尔丁特佩和吉奥克修尔遗址。20世纪50年代起,以考古学家马松为代表的苏联考古队对它们进行了大规模发掘,确认这些文化遗址属于铜石并用时代。

在安诺文化遗址上发现了红铜铸品,即红铜铸造的锥、斧、刀、镞、矛、凿,以及镜、镯、环、别针等,它们是目前中亚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铜制品。除了铜工具外,在此出土了很多手制彩陶,彩陶为深褐色的单彩或红黑双彩,绘有三角、菱形、方格、十字、平行线等几何纹或山羊等动物纹。主要器物有平底钵、碗、罐等。

在安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石锄等农具,以及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的遗迹,由此推断,其上的居民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遗迹反映,在安诺文化后期,农业生产已经不只是靠天作业,也开始了人工引水灌溉。在此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驯化的牛、狗、羊和骆驼的遗骸,由此可知,其上的居民开始了原始畜牧饲养。尽管如此,打猎在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发现了野马、野猪、狐狸、鹿、羚羊和狼等野生动物的遗骸。考古学家从遗址的出土物推断,畜养家畜的时间可能晚于农业生产。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赤陶纺轮和陶车的轮子;赤陶纺轮反映了纺织业的兴起,陶轮可以说明运输业的发展。

在安诺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建筑遗迹,遗迹表明,其上的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聚落的生活。房屋为土坯建筑,房屋墙壁或地面施以红或黑色的单彩或双彩几何纹。一间住房及附属的储藏室构成一个单元,每一单元供一个家庭居住,从每一单元的房屋结构来看,家庭可能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由若干单元组成一个多间房屋集合的大聚落,它们可能是氏族性的聚落。在聚落内,有可能是用作崇拜中心和集会场所的房屋,内设祭祀用的灶台。达希列基(Dashlyji)遗址的居民大约有40—50人,它可能是一个单氏族聚落。氏族聚落的保留可能是为了满足原始农业的集体性需求。

在安诺文化遗址上发现了赤陶人像和动物塑像,人物塑像多为女性。从出土众多的女陶像推知,当时社会可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不过,在安诺文化的晚期,出现了许多男子陶塑,这一现象是母权制衰微的象征,反映了父系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发展。

在安诺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墓地建筑。早期的墓常常建在聚落居地之中,死者为单人侧身屈肢葬,有的尸体以赭石染色;后期的墓地建筑在聚落的边缘地带,有用土坯筑起的椭圆形集体墓室,面积一般为5平方米—6平方米,一座墓可葬两三人至十多人不等。从住房和墓葬的遗迹来看,安诺文化尚无明显的贫富分化,尽管有的墓有少量饰物、容器或祭肉随葬。

在铜石并用时代,南土库曼斯坦文化遗址反映出人口增长的迹象。除了有像安诺、达希列基和雅锡特佩(Yassy-tepe)这些面积为0.5公顷—1公顷的较小聚落外,也出现了占地10公顷以上的较大中心,如阿尔丁特佩、卡拉特佩、纳马兹加。

除了规模的变化外,南土库曼斯坦的农业聚落文化还呈现出东、西差异。以安诺、卡拉特佩、纳马兹加为代表的西部遗址上出土的彩陶大多数以几何图案装饰,颜色分成红、黑两种;以阿尔丁特佩、吉奥克修尔为代表的东部遗址出土的彩陶,装饰图案简单、质朴,主要母题为绕着杯、壶口沿的平行直线。公元前4000年中叶以后,西部遗址出土的彩陶,除了描绘有精致的几何图案外,还出现了动物图像,如山羊、雪豹和禽鸟等;东部遗址的彩陶,在装饰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即吉奥克修尔风格,其特征是采用了硕大而鲜明的多色十字或半十字图案。

阿尔丁特佩遗址上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上一章已经陈述,本节将对它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做一总结。从遗址的发展来看,农业聚落呈不断扩展的趋势。阿尔丁特佩文化在铜石并用时代迅速扩展,属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占地面积达到了25公顷,出现了由生砖围墙包围起来的大的聚落,围城厚约两米,墙体外有矩形扶垛加固。在聚落内,较大的居住地上建有一些多居室房屋,每一住宅有12—15个房间,其中有一个厨房、一个公用的谷仓和一个公用庭院。这类住宅表明,多居室住宅是一个大家庭的聚落,由有亲缘关系的若干小家庭居住,他们共同参与大家庭的活动。家庭聚落可能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阿尔丁特佩遗址上发现的墓地大多数是集体墓地,一个墓穴大约有12—15具遗骸。在普通墓穴中,随葬品只有一两件彩陶壶。在一个妇女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有五件陶制容器和两件石制容器,以及几件铜器。由此观之,阿尔丁特佩居民在铜石并用时代开始出现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铜石并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还有吉奥克修尔。吉奥克修尔遗址位于科佩特山前平原地带的古捷詹(Tedzhen)河河口,大约处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苏联学者克洛平(I. N. Khlopin)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

在吉奥克修尔遗址上出土了大量陶器,器物有陶轮、陶壶、陶杯、赤陶像等;陶器的装饰图案简单、质朴,主要在沿杯、壶口边有一圈平行线、十字或半十字图案。陶器是在专门的窑炉中烧制,保证了统一的烧制温度。

在吉奥克修尔绿洲上,发现了规模较大的灌溉系统,在居住地附近发现了人工开掘的沟渠,约长3.5公里,宽2.5米—5米。 17此外,有浅沟分布于农田各处,浅沟水漫出时对农田进行灌溉,这种灌溉使农作物获得了多次供水,保证了收成。史学界把这种灌溉方式称为“吉奥克修尔农耕”。这种灌溉方式在青铜时代的穆尔加布河绿洲、巴克特里亚(Bactria)、泽拉夫善河下游和花剌子模(Khwarezmia)等地普遍使用。

在吉奥克修尔遗址上出土了一些具有肥硕躯体的赤陶像,可能是丰育女神。这种塑像的类型很多,其中,大量是坐像,丰满的乳房取代了像中人的手臂和肩膀,像中人的大腿上饰有各种巫术符号。据此推测,当时的人们可能希望以母性和生育来表现农业庇护神的形象。

从发掘的遗址和遗迹来看,吉奥克修尔文化沿着以下几个方向向周边地区传播:在东北方,在泽拉夫善河流域发现了具有吉奥克修尔风格的陶器,其中最典型的有属于青铜时代文化的撒拉兹姆(Sarazm)遗址;在东方,该文化影响到穆尔加布河三角洲,在此发现了散布很广的定居地,其陶器明显具有吉奥克修尔风格;在东南方,该文化影响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一些地区;在南方,该文化影响到伊朗东部和阿富汗西南边境锡斯坦(Sis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