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中亚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赫出土的动植物遗迹显示人类已经从狩猎和采集的征用型经济演进到了生产型经济。在中石器时代遗址上发现的动物遗骸品种是野生类动物;而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野生类动物如羚羊等越来越少见,畜养的绵羊和山羊则越来越多。植物栽培从陶器土坯上的谷物印痕表现出来,主要栽培大麦和小麦。六棱裸大麦似乎是当地的主要作物,裸小麦以及典型的带壳类谷物的数量有限。此外,留下的植物遗迹有枣属果实、葡萄,还发现了棉籽。

梅尔伽赫遗址在中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了房屋建筑遗迹,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则发现了由6或10间房屋组成的矩形建筑居住遗迹,这些房屋的规划、比例和风格各不相同,显然有不同的用途。与房屋建筑遗迹并存的是墓地遗迹。早期地层中的墓地缺少建筑结构,仅用红赭石置于骸骨之上,并在其间放置一些装饰品;晚期地层的墓地上发现一些建筑遗迹,在一个墓地上发现了有土坯建筑残迹的墓坑。

梅尔伽赫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南土库曼斯坦的哲通文化。此外,从该遗址中出土的伊朗产绿松石、阿富汗北部的天青石、阿拉伯海(Arabian Sea)沿岸的贝壳,都表明中亚南部与伊朗和阿拉伯等地有一定的联系。

除梅尔伽赫遗址外,中亚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在中石器时代提到过的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北麓丘陵地带阿克库普鲁克遗址,以及乞力古尔穆罕默德(Kili Gul Muhammand)遗址、塞赖克勒(Sarai Kala)遗址、贡拉(Gumla)遗址和贾利普尔 (Jalilpur) 遗址。

阿克库普鲁克遗址上的加里马尔和加里阿斯普洞穴是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据碳14测定,加里马尔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层年代分别为公元前4815±85年、公元前4360±70年和公元前5005±75年。在这里发掘出土的反映原始农业的石具有石锄、石磨、石杵、石容器等。此外,还发现了畜养家畜的遗骸,它们是绵羊和山羊。据碳14测定,加里阿斯普洞穴的年代最近的一层为公元前2550±60年左右,在该地层中除了石片、凿子、骨锥子、针、钻孔器和研磨器等中石器时代的燧石工具外,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器物,主要有用脆性土混杂草料制成的陶器。

地处今阿富汗坎大哈(Kandahar)南部与巴基斯坦北部之间的乞力古尔穆罕默德遗址是一个长约90米、宽55米的小丘,时间晚于梅尔伽赫遗址。1950年,美国学者费尔塞维斯(W. Fairservis)对其中3.5平方米的遗址进行了探测性发掘,一直挖掘到深11米—14米的原生土层。据碳14测定,该遗址底部四个文化层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在该遗址上发现了磨制石器残片和陶器。在较早的地层中发现了手制和篮纹模制陶器,多数陶器的陶胎为淡黄色,表面为红色或火红色,还见到一种夹砂的粗陶;在较晚的地层中发现了轮制陶器,以颇具特色的黑彩装饰,或者以包括简单几何形图案在内的各种图案装饰;还发现了铜的迹象。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畜养绵羊、山羊和牛的骨骸。此外,还发现了用土坯或夯实黏土建造的房屋。

在巴基斯坦塔克西拉(Taxila)古城西南三公里处的塞赖克勒遗址地处卡拉贾拉(Kala Jala)河南岸,由南北长约610米、东西宽约300米的四块连续排列的台地组成。文化堆积层的深度超过了4米,它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早期的地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据碳14测定,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16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磨制石器,器物为手斧,形制简单,通常对刃口进行过修磨,锤击端则为圆形。这里出土的陶器为手制红棕色粗陶,陶器种类有限。器体一般较为厚实,底部显示出篮纹或垫圈印痕。没有证据表明,手制陶器是先在篮筐中成形后再把表面加工光滑的,而很有可能是容器在制成之后被放置于席垫上,或放在垫上干燥所致。关于陶器的磨光技术,似乎是先施以红色陶衣,然后用一种拍子或石头括磨以使表面光滑。有些陶器显示,在陶土尚柔软之时,在容器外表涂上一层粗砂。塞赖克勒遗址上的出土物表现出来的陶器技术,如陶器底部的篮纹、用稻草刷拉毛陶器外表等,令人想起中国华北地区及克什米尔(Kashmir)布尔扎洪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交流。在该遗址的早期地层中没有发现彩陶,也没有证据表明使用过金属工具;在后期的地层中,金属器物相当常见。

贡拉遗址位于印度河与其支流古马勒(Gumal)河相汇处的冲积平原上,遗址是一个小墩堆,由巴基斯坦考古学家丹尼发掘。在该遗址上发现了相继的六个文化层,其中,第二至第六文化层发现了陶器,在堆积层的底部是手制的粗陶碎片,其他层出土的陶器制作精细,并且发现了彩陶。

贾利普尔遗址地处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拉维(Ravi)河左岸之南大约5公里处,遗址面积为360平方米到400平方米,堆积物约有两米厚。遗存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此发现了用鲜红陶土制成的手制陶器,表面有柔滑的粉粒遗迹。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在陶器烧制之前涂上一层厚厚的黏土与碎陶片混合成的泥浆,使表面粗糙。这种装饰形式与塞赖克勒遗址中早期文化层出土的夹砂陶器类同。

(3)在中亚东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代表是布尔扎洪遗址。布尔扎洪遗址位于克什米尔山谷中,在山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30多个,它们均位于卡雷瓦斯(Karewas)河畔的高地上,高地下面是河流和湖泊。目前,在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只有布尔扎洪和古夫克拉尔(Gufkral)遗址得到了系统的发掘。

布尔扎洪遗址位于印度河支流杰卢姆(Jhelum)河畔,在今斯利那加城(Srinagar)东北16公里处。1935年开始发掘,大规模的发掘是在1960年至1971年间,由印度考古学者哈赞奇(T. N. Khazanchi)领导。该遗址分为一期甲段、一期乙段和一期丙段三个阶段。甲段为中石器时代文化,乙段为新石器早期文化,丙段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该文化遗址中最典型的出土地物是陶器。

在一期乙段的遗址上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制,主要有三种质地,即厚实的粗灰陶、精细的灰陶和夹砂的暗红陶,其中第一类最多。器物有球状罐和盆,两者都有圈足,底座上往往带有席垫纹。制作手法采用泥条盘筑法,然后以细枝束或草把刮扫,容器表面留下不规则的扫痕。陶器经烘烧为暗灰色,表面有不规则的裂纹,可能是泥坯中含有粗砂的缘故。在一期丙段遗址上,陶器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磨光灰陶。磨光灰陶采用圆盘—条带技术,烧制后呈现出灰色和黑色斑纹,表面光洁。器物有长颈的球形罐,有空心足和三角形小孔支座的盘、碗和盆。值得注意的是,一期丙段地层中发现了一只轮制的桔状泥釉罐,在其颈部的条幅上绘有带角的黑色图案,角状图案上有刻划的阴文水线,罐体的下部则饰有排列密集的平行线。陶罐的形状和图案与前哈拉帕文化(Harappan Culture)的制品类似。一期丙段遗址上还发现了铜镞。

从陶器成形技术、陶器底部的席纹和用草把刮刷陶器主体等特征来看,克什米尔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与波托瓦尔高原的塞赖克勒、巴基斯坦的加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