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全面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调动民意。尽管前面经历了战场僵局,但是在1917年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交战国强烈需要妥协的和平。也就是说,参战各国还能够进行血战,追求更加长远的战争目标,而不必谈判解决。战争爆发后,百姓对敌人的憎恨积聚得非常快,法国把德国描述成“恶痞”,讲英语的国家用“野蛮人”来形容德国人,在这之前能被如此称呼的,只有罗马帝国。在英国,有些德国人的店铺遭到攻击和抢掠。对德国人而言,英国迅速成为头号敌人,超过了俄国和法国。在战争刚刚开始两周之后,德国一家报纸说,“英国成为德国头号敌人,已经形成共识”:
英国之所以宣战,是因为其奉行的包围政策,政策的源头是对德国经济发展的恐惧,最终目标是让德国衰弱。既然这样,那么就没必要紧张……英国政策真正的最终目标已经暴露于天下。【240】
这种仇敌的想法,加之另一种想法——任何折中的胜利都是对牺牲者的背叛,使得任何交战国都很难认真去考虑通过妥协得到和平。但是,左派和右派里面都有些人想要妥协的和平。资深的英国政治家兰斯道恩(Landsdowne)勋爵被战场上大批社会精英的毁灭所震惊,在1917年年底公开倡导“妥协和平”,但是他的观点与民众的想法有冲突。
和平谈判的主要障碍是,德国和协约国的最终目标有天壤之别。德国发动侵略战争是为了攫取霸权,而协约国参战是为了阻止德国攫取霸权。在1914年的西线战役中,德军占领了比利时和法国的重要领土,而后在大部分时间里采取守势,不顾法军和英军在西线驱逐他们的企图,把其进攻的方向转向俄国。随着西线进入僵持状态,东线获得胜利,德国没有理由妥协。法国和英国当然可以在德国占据着西线领土的情况下同意达成和平协议,但是这无异于承认战败,并严重削弱英法两国的国家安全。德国总理贝特曼•霍尔维格(Beth mann Hollweg)于1914年9月提出一个计划,暴露了德国的目标有多么野心勃勃。依照此计划:比利时将成为一个“附属国”;法国将被削弱为三流国家,被迫支付巨额的战争赔偿,实力彻底被粉碎;英吉利海峡沿岸将隶属于德国,德国海军将在那里建港口,德国从而可以进出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中欧关税联盟将“稳定德国在中欧的经济霸权”,同时在横跨非洲的广袤大地上建立一个中非国家。【241】
在东线,由于战胜了俄国,德军的胃口大增。其“九月计划”是这样构想的:俄国边界被迫东移,德军所到之处的非俄语种族都不再受沙皇统治。1917年,“九月计划”又进了一步,加上了在波兰、巴尔干半岛地区和乌克兰建立德国的傀儡国。按照柏林政府的观点,这是一个错误。在同盟国里身居高位的一些人当然明白,同俄国达成妥协极为重要。1915年7月,乘着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战役胜利的东风,奥军总司令康拉德提出: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同俄国建立单独的和平……我们首要的任务应该是,避免任何对俄国的侮辱行为,而第一步就应该坚决放弃在俄国领土上的大量特权”。【242】这是一个明智的建议,通过提供给彼得格勒可以接受的和平条款打破反德联盟,只可惜当时没有人注意到。相反,俄国人认为这些条款太苛刻,他们从其盟友那里已经得到君士坦丁堡和达达尼尔海峡归属俄国的承诺(当然,这让协约国失去了与奥匈帝国达成单独和平的机会),因此俄国人拒绝了同盟国的试探性建议。【243】
法国的战争目标最低限度是收回1914年失去的领土。尽管法国参战时没有寄希望于收回阿尔萨斯—洛林,但是很快这就成了其目标之一。和英国一样,法国也在寻求扩张其帝国。帝国扩张在战争开始时也不是法国参战的目标,而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在政策中加进了这一点。英国的战争目标,一方面相当有限——德军必须被赶出比利时,另一方面又相当宏伟,虽然不太具体——欧洲的力量平衡必须得以恢复,消灭普鲁士的军国主义,这样一个忏悔的战后德国不会再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作为1917~1918年英国再动员活动的一部分,英国的战争目标进行了修改:原则是捍卫和推广民主,奥匈帝国内各民族自己决定其未来。
1916年年底,有一次可以获得妥协和平的机会,但转瞬即逝。德国12月12日发表了一个《和平声明》(Peace Note),尽管其中毫无立场松动的迹象;后来也是在12月晚些时候,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公开要求参战国提出自己的战争目标。英国和法国在1917年1月10日做了回应,提出民主战争的目标。这一提法很明智,强调了两大同盟目标的不同之处。威尔逊总统也做了回应,明确阐述了他的“没有胜利的和平”的观点。法国和英国都希望分裂同盟国,但是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1917年3月,新继任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卡尔,接替1916年去世的弗朗兹•约瑟夫(Franz Josef),谨慎地提出单独和平的可能性。这要通过一个中间人,他的姐夫——帕尔马的波旁皇族西克斯图斯亲王(Prince Sixtus),一名比利时军队的军官。当德国发现了这一企图时,立即制止了卡尔。还有一次实现妥协和平的尝试,是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五世(Benedict XV)提出的,1917年8月1日他发表了一个和平声明,但是没有起到什么影响。劳合•乔治在1918年1月的卡克斯顿(Caxton Hall)演讲中,明确声明:英国不是“为消灭奥匈帝国而战”。他还试图在德国皇帝和德国百姓之间打入一个楔子,他呼吁德国要实行“真正的民主宪政”,这将是向着“广泛的民主的和平”迈出的一步。【244】
图6-5 伍德罗•威尔逊(1913~1921年任美国第28任总统)
劳合•乔治的卡克斯顿演讲之后不久,威尔逊总统公开宣布了他的“十四点原则”(Fourteen Points)。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意义深远的自由国际主义规划。其中第一点要求放弃秘密外交,第二点要求“海上航行自由”,而第四点要求裁减“国家武装力量”到“能保证国家安全的最低程度”。这些建议,加上其他关于集体安全和民族自决的建议,旨在推翻当时维系国际关系的准则。这些建议立即在私下引起了威尔逊和英法两国的冲突。法国总理克莱蒙梭不无讽刺地评价到,尽管威尔逊总统提出了“十四点”,但是上帝只认同“十点”。【245】
威尔逊总统刚刚宣布他的“十四点原则”时,对军国主义把持下的德国的计划没有任何影响。1918年10月初,随着德军接连地吃败仗,“十四点原则”又突显出其重要性。面对着军事灾难即将成真的现实,鲁登道夫告诉德国皇帝,“把社会民主党人和自由党人吸收到政府里来,正是这些人造成了目前的状况……他们应该把现在必须要实现的和平实现。他们自己造的孽,现在必须自己去收拾!”【246】这一建议真是深思熟虑,一是通过炮制他人“背后捅刀子”的故事,来开脱德军最高指挥部对灾难性失败应该负的责任;二是说明德军还没有被敌人打垮,却遭到了后方叛徒的出卖。来自自由党的马克思•巴登亲王(Prince Max of Baden)当了德国首相,立即向威尔逊总统呼吁建立以“十四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这种分而治之的企图惹恼了英国和法国,但是,德国打“十四点原则”的牌是一大败笔。
德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令人眼花缭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