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凡尔赛和约》及其影响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画上句号的那些和平解决方案,在历史上可以称为最大胆的创举。1919年1月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齐聚巴黎那一刻,旧欧洲已经被彻底打碎: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在风暴中挣扎生存;俄罗斯帝国已不复存在,新政权(与德国一样,这个新政权没有出席这次和平会议)在打一场艰难的内战;奥匈帝国已不复存在,在“一战”最后的几天里,其内部的各个小国,譬如捷克等纷纷独立;奥斯曼帝国也正在解体。此时正是重建欧洲的时机,虽然许多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但会议议程被“三巨头”控制,即法国总理乔治•克莱蒙梭、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和克莱蒙梭各怀鬼胎,尤其渴望抓住这个机会。此后上演的将是一场理想主义、务实政治和极端复杂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克莱蒙梭决心削弱德国的实力以确保法国安全,他只是部分达到了目的,1871年被德国攫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现在又回到法国手中。克莱蒙梭要求莱因兰从德国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国家,但是这一主张遭到劳合•乔治的反对,因为英国不希望看到法国过于强大。最后双方均做出让步,达成的妥协是:解除莱茵兰地区的全部武装,英法联军临时占领该地区。德国被迫支付巨额赔款(66亿英镑)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1919年《凡尔赛和约》第231条规定:
德国承担德国及其盟友造成的所有损失,包括因为德国及其盟友发动侵略致使协约国军队和相应的政府及其国民所遭受的损失。【249】
德国陆军人员编制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禁止德国军队拥有坦克和军用飞机,海军规模也被限制,并且禁止其配置现代化的战舰或者U型潜艇。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还单独签署了条约,这些条约规定:奥地利境内讲德语的人居住地不得并入德国版图;承认南斯拉夫成立——这是塞尔维亚在1914年就向往建立的国家,由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以及前哈布斯堡的领地组成;打着新创建的国家联盟“托管”的名义,英国、法国获得了以前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
伍德罗•威尔逊企图在“公证和包容”原则下,【250】重新建构世界模式,这样的雄心壮志注定要失望。威尔逊的原则是“人民的自我决定”,这一信条常常与略欠高尚的“国家安全原则”相抵触。苏台德区讲德语的居民被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使这个新的国家有了一条可以防御的边境线。德国被迫把“但泽走廊”地区交给重新建立的波兰,使波兰有了出海通道。威尔逊还有一个主张,即用“集体安全观”去替代过时的、导致了战争的安全观,结果很快不了了之,威尔逊自己的国家都拒绝加入国际联盟,而且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冒险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集体惩罚侵略者的行动上。但是,在许多新建立的国家中,威尔逊是一个“英雄”,这些国家把他当作它们的“助产士”。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的土地面积大为缩水,也让德国喝下“战争罪责条款”的苦酒,但是较之于1918年德国作为胜利者强加给俄国新政权的条款仍显宽厚。如果要寻找真正对德国的“迦太基式和约”(Carthaginian peace),那就要看1945年的,而不是1918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占领,并且被它的敌人分成两个国家,当时的胜利者直接统治德国,德国社会体制也被重新构建,西德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东德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德国的领土丧失以及随之的种族清理,比1919年要严重得多。现在回过头来看,对1918~1919年问题的理想解决办法应该是:把德意志帝国之后的德国政府看成是这个国家的继承者,让德意志帝国承担之前的罪责,一切重新开始,欢迎年轻的魏玛共和国进入国际大家庭,这可以给予魏玛德国一个自强自立的难得机会。如果当时的环境允许人们公正考虑从长远看,怎么做才对欧洲安全最有利,那么上述假设的方案就有可能实现。遗憾的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环境氛围还很狂热,人们无法开放地去思考。人们坚定地认为战争是德国引起的,这场战争使整个欧洲卷入其中,导致数百万人伤亡,人们要求“绞死德皇”,让德国赔偿损失。在这种环境下,想通过温和的、宽容的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凡尔赛和约》导致了人世间最坏的结果:吃到苦头的德国还有足够的力量实施报复。如果按照1945年的办法,1919年就给予德国严厉的约束以保障和平稳定,可能更明智一些。但是,协约国军队没有把战争打到德国本土,也没有对德国全境实行军事占领,协约国不可能强迫德国接受1945年那样的条件,即便当时有那样的政治意愿。
《凡尔赛和约》把惩罚性条款强加到德国身上,使第二轮敌视成为必然,这一点符合常理。福煦元帅直截了当地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战。” 【251】他的言论虽然后来证明是正确的,但当时很容易被看成是错误的。不到10年,《凡尔赛和约》就做了重大改变,改变对德国有利。1919年和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战胜国没有强制执行和约的有关条款。当1923年德国没有履行赔偿义务时,法国军队进入鲁尔区,但是英国和美国拒绝支持法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英美的这种行为开始使《凡尔赛和约》的信誉受到破坏,甚至就在签署和约的同一年,其合法性就受到破坏。到20世纪20年代末,英裔美籍学者中,已经有很多人相信对德国的处理有失公平,而且对德国试图修改《凡尔赛和约》的企图表示同情。
如果不顾事实而想当然地认为,20世纪30年代德国政府调整它的东部边界,或许甚至通过与波兰发生局部的、有限的战争不会引发全面冲突,于是得出《凡尔赛和约》“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论,未免太过于简单化了。如果1929年的“华尔街股灾”和随后发生的“大萧条”没有把世界历史推到一个新的方向,那么《凡尔赛和约》就有可能带来持续的和平。这次经济危机对魏玛共和国以致命打击,并使纳粹在竞选中获得了更多的支持。纳粹在1933年获得权力,也是因为当时特殊环境造成的,包括对手失算。对手希望借助纳粹上台拔掉其獠牙,这是一步错棋。纳粹领导人希特勒是一位能力超群的一战老兵,他上台后立刻采取行动夺取权力,打垮了他的政敌。希特勒绝不是一个寻常的独裁者,他在思想上狂热推崇种族主义,对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极端仇视,早就梦想向他的敌人发动一场残酷的征服战争,尤其是对犹太人和苏联人。结果希特勒开始了他的全球战争。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规模上,这场战争都不同于推测的:德国是为了修改《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国际边界而进行与波兰的战争。【252】
短暂的20世纪
尽管不应该假设在《凡尔赛和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有可能找到前因后果的直接联系,但是1914年确实是一场长期战争的开端、一场意识形态斗争和世界动荡不安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艾端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把这个世纪叫作——“短暂的20世纪”,从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253】
这个“短暂的20世纪”,是一个既不同于以前又不同于以后的世纪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