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有参战国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让军队和百姓吃饱饭。在俄国,出现了食物危机,是多个原因合力导致的:无能的政府政策、肥沃的土地被敌人占领、运输系统混乱、投机商人作祟、农民在市场上卖得少等。政府没能确保百姓有饭吃,破坏了赢取战争的努力,也导致了沙皇政权的倒台。【211】奥匈帝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短缺,其国土上的粮食产量严重下降:1914年产量为920万吨,到1917年产量减少了300万吨,1918年更是减少到530万吨。匈牙利削减了送往奥地利的粮食数量,而宁愿卖给德国,同时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问题太多,加之协约国海军的封锁,造成奥匈帝国很多人度日维艰。一位老人孩提时代在维也纳度过,正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回忆道:
我们家有7口人,母亲加上6个孩子,一天只分到半块玉米面面包……我们派了一个人把面包取回来,放在了母亲的围裙里——因为面包摔碎了。我们每个人分到几块面包渣。我们常常挨饿,非常饿。
1915年,面包和面粉定额制开始实施。在重工业领域的一个工人的定额卡,只能让他每天得到1297.2卡路里热量的食物,但是这个工人每天要消耗至少3900卡路里的热量。挤压工人的生活标准导致了抗议,1916年奥地利发生的工人罢工中,有41%是为了食物。191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70.2%。很多家庭开始养羊,以便有奶喝。1918年6月,“战时厨房运动”开始,这些厨房提供低价食品,维也纳的一个厨房负责10万人吃饭。【212】
德国也有类似的问题,有一份1915年10月的警察报告这样写道:
如果不久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奶油暴乱,那么人们应该感到毫不奇怪……百姓中间弥漫着一种很糟糕的情绪……(这种情绪)日复一日在增长。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战争不一定取决于战场,而是在于德国的经济失败。【213】
战争后期,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在1916~1917年的“萝卜之冬”,德国平民的食谱只剩下黑面包、不见油腥的香肠、土豆(每人每周3磅)和“普鲁士菠萝”——也就是萝卜。【214】假食品和掺假的食物越来越多。1917年3月,一位妇女开玩笑说,她不在意香肠是用老鼠做的,“但特别怕是用假老鼠做的!” 【215】德国工人们因纯粹的饥饿而产生的绝望,可以从一个目击者叙述的街头瘦弱老马倒地死亡(可能是过度劳累)的故事中一见端倪:
刹那间,女人们拿着菜刀疯狂地跑出公寓楼,就好像她们一直在埋伏等待着,冲到老马的尸体旁。这些女人尖叫着,你争我抢,要弄到最好的马肉,热乎乎的血喷到她们的脸上。【21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马肉已经不受人们欢迎了。阶层和收入,决定人们可以吃什么。家境好点的人家到黑市上买吃的。德国弗莱堡市的公共卫生处长在1916年底这样写道:“肉几乎吃不到”,鸡蛋更难得到,“但是,这两种东西都非常昂贵,即使有足够的供应,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 【217】农夫以及他们的家庭,很显然能吃得好点。在依靠从远方调运食物的大城市里,吃得就不如有自给农场的小镇好。【218】
德国的食物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协约国封锁造成的。战争之前,德国大概四分之一的食物靠进口,另外德国牲畜饲料也大部分是从美洲进口的,俄国和智利的硝酸盐是德国大量使用的化肥。协约国的封锁,很快让德国的农业产量下降25%。多个因素加大了食物危机的惨烈程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当属官僚管理不善。“普鲁士围剿法”把食物控制权交给了军队,而军队有24个管粮食的相关部门,导致供应和分配上的混乱与低效。【219】一些公司——战争初期做粮食生意,后来做40种不同的食品生意,企图控制食物供应。没有权力的“战时食物办公室”的成立也未能解决乱局。定额供应“不能明辨财富上的不平等……也不考虑个体差异”。【220】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的后方与法国和英国的一样,仅是解决战争需求。从1916起,德国国内局势恶化,陷入了杰•温特所说的“大比例人口失调”。成年人中绝大多数是女人和已超出服役年龄的男人,这些平民不仅缺少食物,而且缺少布匹(人造的衣物都是用劣质纸纤维制作的),缺少做饭取暖用的燃煤和洗澡用的肥皂。这些人显得筋疲力竭,因为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排队领定额配给,还要长时间工作以满足“兴登堡计划”的要求。他们终日里为前线或战时医院里的亲人忧心忡忡,或是为已经阵亡的亲人伤心哀痛。他们还要担忧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们吃饱。凡此种种都是死亡率直线上升的原因。据估计,“因战争造成的恶劣条件而死的”德国平民大约为47.85万人。非常令人深思的是,在英国和法国,没有出现平民死亡率上升的情况。【221】
1917年,定额配给在英国和法国开始实行。虽然缺少吃的,每天也要排队,平民常常吃不到肉,并且宣传要求人们“少吃一点面包”,但是法国和英国没有发生德国那样的食物短缺危机。尽管德国占领了部分法国领土,法国失去了20%的谷物产量和50%的甜菜产量,并且总的来说,战时法国作物产量比和平时期低,但是法国设法避免了食物生产和分配上的危机。农场的男性工人参军后,他们的工作被女人、未成年人和超过服役年龄的老人所取代。【222】法国和英国的食物供应得以保证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处在全球经济中心的位置和英国皇家海军的绝对海上优势。这意味着不管德军潜艇如何千方百计地骚扰,商船都可以源源不断地跨洋把食物运输到后方,尽管有时候情况差一些。
此外在英国,一些原因实际上使得平民的健康状况得以改善。全面战时经济暂时消灭了失业,劳动力短缺致使实际工资提高,健康保险更加普及,婴儿和孕妇的福利供应也提高了,因此贫困和营养不良的情况下降。贫困和营养不良,正是导致儿童夭折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负面情况,如因为各种原因,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了。总体上英国在战争期间“工人阶级的人均寿命提高了(工人占总人口的80%),尤其是最贫困的那一部分工人”。【223】从这个角度说,英国百姓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然法国也一样,只是受益程度低一点。
全面战争的核心意义在于比敌人坚持得更长。从1916年开始,英国和法国后方,较之于德国和奥匈帝国,表现出更多的乐观和凝聚力。到1918年,德国国内市场崩溃了,德国农民不再把他们的收获送到城里,这使问题雪上加霜。德皇政权没有履行好最基本的职责,也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和身体健康的职责,所以德国百姓不再支持这个政权,也可以说实际上反对这个政权。德皇政权失去合法性,是1918年下半年德国国内大本营崩溃的主要原因。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奥匈帝国。
美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美国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中立。不同于前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以前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学者,决定让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他做出这一决定,既有现实主义的原因(多语言的美国人口中,有大量的人对协约国持有敌意,包括那些德裔和爱尔兰裔美国人),也有理想主义的原因,他相信美国不应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