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面战时经济”的出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全面战争的核心部分是交战双方经济上的对抗。在这一方面,协约国具有三大优势:“英国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中心地位”、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皇家海军在世界各大洋上的绝对优势。西奥•鲍尔德斯顿(Theo Balderston)总结道,英国的优势使英国“得以轻松地把资源运到盟友那里,运离同盟国”。【198】英国皇家海军确保了协约国可以出入北美,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北美提供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和食品;同时皇家海军对德国的封锁,切断了德国到美国这一巨大的中立市场的航路,也阻止了为德国运送货物的中立国船只进入欧洲港口。因此,小毛奇列入“施里芬计划”里的不要打搅荷兰以便让鹿特丹成为德国商业的通道的想法,成了痴人说梦。

奥匈帝国为全面战争所做的动员,不仅凌乱而且不认真。相对而言它还是一个欠工业化的国家,但这并没有引起它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多民族、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必须维持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尤其是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之间存在权力竞争)。战前动员起来的新兵员数量有限,通过税收为军方募集的资金也有限。正是出于这种政治上的考量,决定了奥匈帝国领导层应对战争带来挑战的方法。他们担心,全面动员可能会引起少数民族的动乱,甚至造成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的崩溃。因此,军队的现代化进行得小心翼翼,军火生产的增长也极其缓慢。1916年11月,奥匈帝国开始执行战时工业扩张计划,实际上是德国“兴登堡计划”的简单模仿,最终失败,其原因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缺资金、缺劳力、缺原材料和运力”,换句话说,就是缺所有的东西。【199】

从某些方面看,俄国为全面战争所做的动员倒是有声有色。从1915年年初开始,沙俄当局采取措施,使俄国工业能够满足战时需要。譬如,在未来几个月要使炮弹的产量翻倍,为此要大量增加进口,政府和私有产业一起合作,重组生产和资源分配。俄国实现了这一目标,尽管面临着极大的困难:1915年同盟国的进攻造成俄国一些最富饶的农业区和工业区被占领,这些地方居住着约2000万的人。此外,不像其盟友那样,俄国进入全球市场的优势有限,尤其缺乏不受封锁的港口。俄国战前虽然经历了快速工业化,但是工业体系的效率并不高。1916年春天,有350万吨的煤炭堆积在矿井附近,因为通过铁路把煤炭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存在困难。关键产业里的工人被征召入伍,正如1916年一位实业家所抱怨的那样,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买生产设备就毫无意义”。取得劳动力需求和兵役需求之间的平衡,绝不是俄国所独有的问题。1915年,包括女人、边境涌过来的难民和战俘在内的新工人,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致使生产能力急速上升,但是1916年又下降了,而且因为俄国内部的动荡和革命,这种下降趋势在战争过程中一直持续着。【200】

法国为全面战争所进行的的动员,是克服困难建立战时经济的典型范例。战前,法国80%的钢材和55%的煤炭产自于“一战”初期落入德军之手的地区,进口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1915~1918年,法国工厂使用的钢材有50%来自美国和英国,而且英国也向法国提供了一些武器和弹药。为了应对战争,合理组织法国经济非常关键。法国一方面与英国合作在美国采购,另一方面政府、实业家和劳工组织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伙伴关系,这种紧密合作减少了重复生产和低效率的问题。1916年法国军需部长阿尔伯特•托马斯(Albert Thomas)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革,使得工会在全国范围内步调一致。法国的劳动力吸纳了大量妇女、战俘和外国工人,其中包括很多来自法国殖民地的工人。法国战时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到1918年,每天可以生产出26.1万发炮弹,以至于这一年美军加入西线作战时,其使用的大量武器装备都是法国制造的。【201】正因为如此,法国被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民主兵工厂”。【20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从非常低的基础起步,建立了了不起的战时经济。开始实行的“一切照旧经营”的方针很快就不适应了,因为人们明显意识到战争将是长期的,而且英国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政府进行干涉变得越来越迫切。【203】1915年英国建立军需部,部分原因是那年春天,报纸攻击基奇纳勋爵处理战争事务的手法时,曝出了“空壳炮弹丑闻”。由年富力强的大卫•劳合•乔治出任军需大臣,表明了政府处理新问题的态度。【204】1913年政府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1%,1917年时这一比例上升到38.7%。到1918年11月停火时,英国战时经济已经壮大到可以支撑整个欧洲大陆上的陆军和一支庞大的空军。1914年,英国炮弹年产量是50万发,到1918年为6980万发;1914年飞机发动机产量是99台,到1918年为22088台。【205】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军队常常因为缺少物资而不能行动,到1918年的“百日攻势”时,黑格指挥的英军已经可以打一场“富人的战争”,也就意味着有无限供应的后勤补给。【206】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经济转型,因为政府尤其是军方和大财团结成伙伴。沃尔瑟•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实业家,在德国战争部“军需处”的创建过程中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种“国家势力和私人势力的大规模联姻”,导致了集中控制的出现。大约有200家“战时公司”创立,其中第一家是战时金属公司(War Metals, Inc.)创立于1914年9月2日。德国战时工业委员会创建于1914年,对德国战时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207】

1916年8月中旬,随着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吃力地遏止协约国军队的进攻并在凡尔登继续采取守势,法金汉的西线作战方案露出了失败的端倪,威廉皇帝很不情愿地被迫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这一对搭档换掉法金汉。这对从东线来的搭档的上任,不仅代表着军事指挥的变动,也代表着军方在德国政府里地位的上升。当时有一位平民首相在名义上管理着政府,这掩盖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掌握着实权。威廉二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参与决策,因此在百姓的心目中,兴登堡成了皇帝的替身,他是德国的一位平静、睿智、像父亲一样的人物。这对将军搭档在德国成了最重要的人,他们倾尽整个德国经济和社会之力来打一场全面战争。“兴登堡计划”为军火生产设定了过于雄心勃勃的目标:用几个月的时间,到1917年春天,炮弹的生产要翻倍,机枪和大炮的生产要增加3倍,军工厂的工人增加300万人。鲁登道夫以战争办公室为工具,开始“对经济集权化和系列化管理……把德国转变成一个以指令经济为主的军事独裁国家”。1916年12月“辅助兵役法”(the Auxiliary Service Law)的颁布,使所有从17岁到60岁的男性都有义务到工厂工作并严格限制工人跳槽。【208】

图6-2 1917年西部战线的英军机枪手

兴登堡计划影响广泛,正如预见的那样,工业生产没有到达目标,而且这种权宜之计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凝聚力也被这一试图创立全面战争国家的血腥计划打碎。制订计划时,根本就没考虑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百姓的痛苦进一步加深,大量的百姓越来越离心离德,人们对德国皇权的敬重和忠诚丧失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