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从战争开始时起,每一个参战国的军队都实行了志愿兵役制。事实上,如果不是个人和组织的自愿承担义务,要动员社会打一场全面战争是不可能的。平民的志愿行为有各种形式,从为军队织袜子,到在火车站的食堂工作,以及为战时慈善机构募捐。在很多情况下,女人承担了重要角色。有一个英国女人霍普•克拉克(Hope Clarke),为红十字会和其他机构募集到6万英镑的巨款。像德国的其他城镇一样,弗莱堡(Freiburg)有很多志愿者协会,其中有一个志愿者协会为贫困孩子们组织夏令营,这种大胆的行为在战时尤为重要。【186】志愿行为也是战争财政的关键组成部分。尽管有些国家提高了税收,譬如英国、新西兰和加拿大,但不足以满足战争的需要,部分是因为实际的原因,也是为了维持大众的支持。美国和英国的税收,只能满足战争日常开支的25%,而奥匈帝国、俄国和法国的税收竟然没有用于战争日常开支。【187】这些国家的政府借钱来打仗,从国外借,也从自己的百姓手里借——发行战争债券(或者公债)。
战争债券是一种金融机制,鼓励市民借钱给国家,因此市民变成了利益攸关方,对追求胜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自由公债”的招贴广告强调,购买“自由公债”是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德国发行了共9期半年期战时公债。市民购买最踊跃的是1916年3月那一期,共有520万人认购。市民反映最冷淡的是1916年9月那一期,这可能反映了德国中产阶级因德军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遭受巨大损失而动摇了信心。德国战时公债总共募集到“1000亿马克,也就是战争开支的2/3”。按照大卫•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的说法,“欧洲中产阶级表明了他们的愿望:愿意以自己的财富和子孙的生命来下战争赌注”。【188】
1914年,欧洲大陆所有大国都握有征召来的庞大军队,所以在战争来临时,志愿报名参军相对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1914年,在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中,唱着爱国歌曲参战的德国学生志愿兵,是欧洲大陆最著名的志愿兵。他们在进攻英国正规军时所遭受的巨大损失,变成了神话般地对无辜平民的大屠杀,后来成为民族主义者和纳粹宣传的主要依据。【189】
英国缺少政府招募的部队。1914年8月,基奇纳勋爵号召志愿者参军。到1915年年底,有约246.67万名志愿者报名参军,新兵于1916年1月入伍。人数之多实属罕见,为了部队现有编制不至于过于臃肿,在把新兵交给“战争办公室”之前,大量的部队番号由地方政府、私人组织甚至个人提出,但是“正式”命名的营级部队番号占大多数。很多新部队番号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例如在赫尔组建的4个“兄弟”营分别称作:赫尔商业营、赫尔商人营、赫尔运动员营和有意思的赫尔“杂牌”营注16。“一战”前半军半民的志愿者部队——地方自卫队,也壮大了很多。【190】
这种招募新兵的方式在大英帝国不同属地被多次使用。澳大利亚在野党工党的领袖安德鲁•费舍尔(Andrew Fisher)有句名言:大英帝国将得到国民的支持,直至“最后一个人和最后一个先令”。人们纷纷涌向新兵招募站。1915年,澳大利亚军队的新兵达到约5.25万人。据报道,在1914年9月,有一个人借了一匹马,在昆士兰州骑了25英里,然后又走了50英里才来到新兵招募站。【191】“一战”爆发后的第一周,在新西兰的塔斯曼海(Tasman Sea),就有1.4万人参军。【192】在加拿大宣布招募新兵之后,从战争开始到1917年5月,“多伦多2/3以上的适龄男子自愿报名参军”。【193】但是,在英联邦范围内,有两个群体极大地抵制了征兵号召,一个是南非的布尔人,他们多数人对把他们的领地纳入南非联邦不满意;另一个群体是法裔加拿大人,他们总体上对大英帝国不信任,也有很多人对法国不是那么忠诚。加拿大远征军中只有5%的人来自占加拿大总人口35%的法裔移民社区。【194】
图6-1 喀土穆的基奇纳伯爵(1914~1916年任陆军元帅、英国国务大臣)
爱尔兰的十年革命
1914年,爱尔兰属于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联邦正处于内战的边缘。两年前,阿斯奎斯领导的自由党组阁的英国政府,得到温和的宪政民族主义者党派——约翰•雷德蒙(John Redmond)领导的爱尔兰议会党的支持,试图让爱尔兰自治,这意味着英国政府要放权给都柏林的执政者。北爱尔兰的新教徒,得到了英国主要在野党“保守党”注17的支持,强烈抵制爱尔兰自治。新教徒组成的北爱尔兰志愿军(Ulster Volunteer Force,UVF)和天主教徒组成的爱尔兰志愿军,都武装起来并进行训练,宗派冲突似乎一触即发。在英军的军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爱尔兰新教徒,因此这些军官之间产生了分歧。1914年3月,驻扎在都柏林附近柯里奇(Curragh)兵营里的一些军官,在休伯特•高夫准将的领导下,挑起了一场危机,他们宣称:宁可辞职,也不要被利用来逼迫北爱尔兰接受自治。 “一战”的爆发,让这场迫在眉睫的内战得以避免。爱尔兰自治一事本已纳入了立法议程,但是由于战争立即被搁置起来。北爱尔兰新教徒满怀激情地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志愿军被编成英军第36师。雷德蒙经过一段时间犹豫后,在9月20日的伍德布里奇演讲中,表示全力支持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便“捍卫自由和宗教权力”。【195】毫无疑问,他的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政治目的——给人们造成忠诚于英国的印象,有助于爱尔兰取得自治的地位。但是,爱尔兰天主教徒支持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德军对比利时境内天主教徒的暴行激起了他们的愤怒,而比利时也是一个被强大的邻居欺负的小国。天主教的民族主义者加入了第十师(爱尔兰师),但大部分加入的是第16师(爱尔兰师)。雷德蒙的哥哥威利(Willie),这位爱尔兰议会党的高层人物,加入了英军并在西线阵亡,时年56岁。在爱尔兰,尽管对战争的支持达成脆弱的一致,但是一些更加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团体,譬如爱尔兰共和兄弟会(the 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IRB)却没有表态。1916年的复活节,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在都柏林发动起义,得到部分爱尔兰志愿军和爱尔兰市民军的支持。
他们占领的建筑物中有一幢是康奈尔街上的邮电总局大楼,帕特里克•皮尔斯(Patrick Pearse)在这里宣布爱尔兰共和国成立。通过以“上帝和先祖的名义”告喻“爱尔兰的男人和女人们”,临时政府宣布建立“主权独立的国家”。【196】“复活节起义”在英国遭到了百姓的冷漠甚至敌视,注定会兵败,很快被英军彻底粉碎。在平息过程中,造成叛军死亡64人、平民死亡254人、英军死亡116人、警察死亡16人。英国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将叛军的领导人一个个处决,这种笨拙的反应反而导致了百姓对叛乱者的同情,支持自治的约翰•狄龙(John Dillon)称其为“滴水式处决政策”。百姓对政府的这种行为很愤怒,致使5月3~12日期间主动权又回到了分裂者手中。【197】军队里爱尔兰志愿者的数量急剧下降,政府不得不从英格兰征兵补充到爱尔兰师团里,使其保持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