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应战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战争的爆发让参战各国的百姓感到震惊,1914年的下半年,是一段艰难而又痛苦的适应期。军方接管了大部分或者全部的铁路,火车的运行时刻表被严重打乱。法国和德国都把战区里的铁路交给了军方。【179】欧洲城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穿军服的人,因为后备役兵员都报名上前线,这些人放下田里或者车间里的工作,来做不熟悉的军队里的工作。在火车站,四处都是爱国宣传,也随时能看到含泪告别的场面。不久,火车站里出现了“医院列车”,把伤员从战场上源源不断地运回来,然后分配到各地医院。很多大型建筑都成了临时医院和医疗中心,例如“ 格拉姆斯堡 ”“ 苏格兰贵族之家 ”“ 斯特拉思莫尔伯爵之家 ”等,这些活动场所都变成了康复中心。在这里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帮着照料伤员,后来她成了英国王后,也就是伊丽莎白•鲍斯-莱昂(Elizabeth Bowes-Lyon)。现存的医疗设施都交给了军方,德国柏林一家战前叫贝利茨的疗养院,变成了军队医院。

男人们突然离开农场、办公室和工厂,意味着老人、未到参军年龄的孩子和女人不得不接替他们的工作。尽管人们经常希望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混乱很快过去,但是事情无论大小,他们都必须尽全力做好。战争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不一而同,有一项对比一定能够说明各参战国的情况。英国的莱斯特是制靴中心,因政府的合同量增加而兴旺起来;而离此地不远,诺丁汉市提供的新兵数量比莱斯特要多很多,【180】这与其“花边制作之乡”的地位有关。因为花边制作能满足和平时期的浮华,但会成为战时经济的弃物。很多新的军属家庭必须要适应收入下降,因为军属津贴等补助常常是杯水车薪。

约翰•基根(John Keegan)认为“女人几无例外都远离战争”,他的观点完全是错误了。【18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女人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男人们通常都上了战场,女人们就必须把原本由男人们做的事情承担起来。另外,传统上女人的事情如抚养家庭、维持家庭和睦等也必须做好,在战争环境下,没有男性成员的帮助,做这些事会比原来更加艰难。在德国,特别是在奥匈帝国,单是确保家里人能吃上饭就非常困难。我们不能低估女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她们为在前线的丈夫、儿子、父亲、兄弟担惊受怕,渴望着亲人来信却又害怕等来伤亡通知的电报。渐渐地,她们不得不担起“两副担子”,既要做家务,又要当劳力顶替男人上班。以维也纳有轨电车公司为例,1914年6月只有287名女性雇员,4年之后拥有了7490名女性雇员。在奥匈帝国的军工厂里,有约78%的劳动力是女性。【182】从某种程度来说,女人参与国家的战争事业,带来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英国女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新式的、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穿裤子、抽烟成为时髦。正是因为战时工作,一些女人第一次有了相当程度的经济独立。战前一些有声有色的、有时还很激烈的女权运动都没有为女人挣来投票权,但是到1918年,30岁以上的女人有了投票权,尽管为这些女性赢得投票权的“扩大的民主行动”,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男性投票权。【183】总的来说,最多也就是进两步退一步的事。当男人们复员回家并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很多女人丢了工作,虽然很多文职工作中,战后女性雇员数量比战前还是要高很多。但社会仍然主要以传统观念看待女性角色,把她们看成妻子和母亲,没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184】在西方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标志着女性地位革命的开始,这一革命过程贯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几十年。

从战争最开始,政府就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随着战争的进行,政府越来越集权,越来越成为干涉主义者,加强控制,有时候直接接管原本属于私有领域的活动,包括经济的关键部分。同时,政府对人们生活的干涉也越来越多。德国和其他参战国政府同样的趋势,是在务实地应对全面战争的需要。按照1851年制定的普鲁士“战时围剿法案”(Law of Siege),军方有“广泛的……逮捕权、搜查权、审查权、邮件检查权、禁止特殊商品的买卖权和查封权”。【185】同样,英国也颁布了国土防御法案,赋予政府广泛的权力,也许只是不像德国那么严苛。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