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14年精神”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让人记忆犹新的画面之一,是整个欧洲的城市里到处都是欢呼的人群,他们在满腔热情地迎接战争的来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人都是在冲动地、像旅鼠一样地去赴死。20世纪60年代的戏剧和电影《啊!多么可爱的战争》(Oh! What a Lovely War)就再现了这一场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逢英国8月公共假日,按照传统工人们都会在此时披头散发,极大地加强了狂欢的气氛。同样,据说在德国慕尼黑一张拍摄人群的照片中,正好捕捉到年轻的阿道夫•希特勒欢庆战争爆发的画面。近年来,历史学家们都在很大程度上丢弃了举国欢庆“和平被毁”的观点,而是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之。一个人对战争爆发的反应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年龄、性别、阶层、政见和居住地,不会所有人的反应都千篇一律。一方面是忧心忡忡的母亲们送儿上战场时脸上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祥之感,另一方面年轻人被当时的情绪所感染终止学业,豪情满怀地希望为国献身。对战争那种幼稚的狂热正好符合一些人的想法,他们总是觉得大众因为被骗而加入战争,换句话说,他们觉得战争是徒劳无益,但是,他们的想法并不能准确描述1914年7~8月那种弥漫开来的复杂的情绪。

1914年7月底到8月初,柏林人都出奇地平静,好奇地想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事,等待着报纸的号外版(在广播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左翼反战派社会民主党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示威,然而被看作代表整个德国的,却是那些成群结队穿过“柏林的国家‘神圣’场所”的支持战争年轻人的行为。更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在法兰克福的记者们于当年7月底发出的报道:

激情四溢的力量攫住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所有的事情都变了……但是最普遍的情绪却是极度严肃,那种令人恐怖的祥和与平静……家庭主妇和年轻女人们坐在安静的房间内,她们在严肃地思考即将发生的一切。骨肉分离,一种可怕的恐惧,正向她们走来。【173】

人们可以想象到,类似的场景在整个欧洲都出现了。尽管社会民主党把“1914年精神”解释成:人们向往民主改革,而不是拥戴帝国政府的外交和国内政策,但是一旦宣战,倡导虚幻的激情和众志成城可以在德国营造出暂时的团结一致的情绪氛围。社会民主党和右翼民族主义者对“1914年精神”有不同的解释。【174】

对英国在1914年发生的故事,多年来一直有怀疑的声音。8月30日,“亚眠快讯”(Amiens Dispatch)发表,其中提到在蒙斯战役中英军遭受重大伤亡,之后“争先恐后去当兵”的场面确实出现了。从8月4日开战到9月12日,共有约47.88万人自愿报名参军,其中有约30.19万人是8月30日以后报名的。【175】这个数据表明,认为1914年8月初战争使国民群情激奋的观点是夸大其词的。德国柏林的例子,在英国也出现类似情况,首都伦敦的活动常常被看作代表整个英国,这是不可信的。实际上即使在伦敦,当时很多报道也说人们感到压抑而不是兴奋。8月2日,工党在特拉法加广场——伦敦心脏的象征,举行了盛大的反战集会,直到集会结束都没有遇到“反对示威”。有一种观点认为,英国领导层在商讨战争与和平的重大问题时,受到了强硬派暴徒的影响。战后大卫•劳合•乔治也持这样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一份关于英国(当时包括爱尔兰整个岛屿)在“一战”爆发后的反应的最新研究认为:没有出现“战争狂热”,正如那个年代的很多观察家所说的那样。【176】如此看来,那种“旅鼠赴死”的比喻是完全不对的。恰恰相反,证据表明,当时的人们对利益攸关的问题和德国造成的威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海洋在英国和德国之间筑起了天然屏障,但是德军对法国领土构成了直接威胁,这种威胁很快被从战区来的难民潮带到了法国后方。1914年7月底,在巴黎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反战示威,但是在此之后,德国威胁占据了法国人心头。8月1日在巴黎的集会展示了法国人的决心和团结,而不是对战争的狂热。在乡村,“震惊和恐慌”是普遍的反应。当时有一个报道称,只有一个农业地区的5%的人口表现出对战争的渴望。但是即便在那个地区,也像巴黎一样,大众的基本心态是必须坚决抵抗德国的入侵。【177】

1914年以前,有些社会民主党人天真地认为:如果大规模冲突即将爆发,那么全欧洲的工人大罢工将使备战工作被迫停止。这一美梦没有成真,大多数国民支持政府。我们在第1章里说过,在德国,俄军大规模的部署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自卫。德国的一个“备战和平”(Fortress Truce)计划,立即把所有派系团结到一起,包括社会民主党。法国也有个类似的计划,叫作“神圣联盟”(the Union Sacrée),一时把左右两派拉到一起。关于爱尔兰未来归属问题,在英国党派之间的激烈辩论被暂时搁置。即使在俄国,也出现了表面上的团结,背后却是反动员的骚乱,唯独没有激情满怀。在奥匈帝国,有欢庆的表面泡沫在浮动,也有精心设计的支持战争的集会,但是大众的心态很像俄国。【178】看来“1914年精神”并非毫无根据,所有大国都加入了“一战”,而且其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团结了在一起。接下来几年,这种团结几近崩溃、摇摇欲坠。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