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西部战线
1916年结束时,协约国军队最高指挥部准备在新一年继续索姆河攻势,但是由于法国政治家们对约瑟夫•霞飞彻底失去信任,这个计划泡汤了。霞飞被任命为法国元帅,这其实是“明升暗降”,他的继任者是在凡尔登战役最后阶段声名鹊起的罗伯特•尼韦尔将军。尼韦尔的作战理念与霞飞很不一样,他认为法军在凡尔登战役反攻阶段的战术是很有效的,即大规模的炮火先猛烈攻击以保证部队攻取一些目标。他还认为,这个战术可以更大胆地用来摧毁敌方阵地,这样就可以取得突破,从而摧毁西线的德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法军的主要进攻在埃纳地区的“淑女路”(Chemin des Dames)实施。在此之前,英军在阿拉斯周围与德军打消耗战,其目的是要将德军压制在前线上。黑格的英国远征军在执行这一军事任务时从属于法军总指挥部,这是大卫•劳合•乔治对尼韦尔妥协的结果。1916年年末,劳合•乔治出任英国首相,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尼韦尔说服劳合•乔治接受了他的意见,即英国远征军接受由法军总指挥部的永久指挥。1917年2月,在加来的一次会议上法国突然宣布了这一决定,并由此引起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英国军政关系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德军最高指挥部也重新思考它在西线的战略,考虑到部队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遭受的重创,最高指挥部命令收缩整个防线,一直退到新构筑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的“齐格菲防线”(Siegfried Stellung),英军把这里称作“兴登堡防线”(Hindenburg Line)。撤退于3月16日至4月5日期间进行,德军的防线缩短了约25英里,余出了13个师的兵力作为后备队。英法联军尝到了运动战的甜头,在被全面且无情摧毁了的阵地上追击退兵。不过撤退的德军并没有让人们感觉到它的野蛮凶残有稍许减弱。
1917年4月9日,是复活节后的星期一,英国远征军在阿拉斯战役中首战告捷且战果惊人。将军埃德蒙•艾伦比(Edmund Allenby)爵士的第3集团军深入德军阵地,表明新的战术是有效的。新战术是通过索姆河战役的苦战以及与法军探讨积累起来的结果。由苏格兰人组成的步兵编队第9师前进了3.5英里,是堑壕战情况下所实现推进距离最远的。英国东部地区的人组成的第12师缴获了巴特里山谷(Battery Valley)中的敌方大炮。在左翼,中将朱利安•宾(Julian Byng)爵士的加拿大兵团,在英军炮火的强力支持下发起猛攻,占领了维米岭主要高地。遗憾的是,艾伦比被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运动战最终会回到西部战线,于是他命令“第3集团军即刻追击溃败的敌军,并不计任何风险”。【96】事实上,英军还不能够从“定位进攻”完美地转移到“全面进攻”。第3集团军的步兵推进到超出增援炮火的射程之外时,德军迅速把增援部队派到了阿拉斯战场,遏制了英国远征军的前进。之后,尽管英军还能有限地向前推进,但是最明显的就是4月23日前进了1英里,战斗最终进入一种胶着状态,并一直持续到5月。此战,英国远征军伤亡人数达到15.9万人,日伤亡人数是整个“一战”中最多的,而德军的伤亡人数大约在18万人。
军事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作战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史学家称之为“军事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RMA)]。这里说的军事革命不是使用各种新式武器,譬如坦克、机枪、化学武器或潜艇,这些武器毋庸置疑都很重要。军事革命是三项现有的技术——大炮、无线电和飞机结合的成果。在1914年,无线电和飞机这两项技术还处在非常原始的阶段。一般来说,在“一战”前如果要击中一个目标,枪手必须能够看到它。大炮的有效射击还受到地图准确性的制约以及炮手是否考虑到大炮炮管的磨损情况(即校准情况)。 在西线,非直接炮击(在大炮发射点看不到射击目标)成为可能,因为飞机飞到敌人阵地上空找到目标,炮手在航空摄影绘制的精确地图辅助下,接受飞行员通过无线电的指挥开炮轰击,直到炮弹准确击中目标。这时候的战争可以“纵深”进行,以前如果在炮击范围内,军队、指挥部、后勤中心、铁路设施等,很容易遭到随机炮击,但现在这些却成了可以刻意精确打击的目标。防炮击工作在1914年前是不被重视的,可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却成了根本所在。军队花钱购买重型枪炮和弹药,尤其是榴弹炮和高爆炮弹,而不仅仅只是对步兵有杀伤力的榴弹。
这场军事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此时的战争不是二维的,而是在三维中进行。地图绘制、航空摄影、测绘、校准和通信的进一步发展,与1917年出现的诸如声波测距和光测距等新技术相结合,合力催生了“超视距”炮火。指挥系统和操纵装置控制上的复杂改进,使大炮成为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效使用这一武器的国家有德国、英国,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有俄国。【97】历史学家乔纳森•贝利(Jonathan Bailey)是最早提出“炮兵和空军引发了军事革命”观点的人,他认为这是“现代战争模式”(Modern Style of Warfare)的起源。自1914至1918年在西线出现以来,这种战争模式便成了常规的战争模式。【98】
1917年4月16日,在法国向埃纳地区发起进攻前,尼韦尔保证“24小时内拿下拉昂(Laon)然后全面进攻”,【99】如果48小时过去了还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话,就停止进攻。虽然这种预期的胜利可以鼓舞士兵,但是法军的士气并不高。对于即将进行的战斗,尼韦尔大势吹嘘,一些细节甚至还出现在法国报纸上,这使行动的安全性受到极大影响。当进攻临近时,尼韦尔又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德军的撤退也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一些上层的怀疑派看到了尼韦尔计划的缺陷。1917年4月6日,法国高级军事官员和政治领导人举行紧急会议,之后尼韦尔虽然保住了职位,但威信扫地。【100】
到1917年春,与德国和英国军队一样,基于对大炮和轻机枪的有效运用,法国军队也熟练掌握了先进的战术。当4月16日发起进攻时,按1917年的标准来看,进攻的法国军队做得很好,推进了3英里。然而,德军顽强抵抗,拒绝放弃舍曼代达姆岭(Chemin des Dames ridge)阵地,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25日,这也使该月成为法军自1914年11月以来最血腥的一个月:伤亡13.4万人,其中包括3万人阵亡。德军同样遭到重创,2.85万人被俘,187门大炮被缴获。但是对于法军来说,要取得预期的决定性胜利,这些有限的收获远远不够,实现尼韦尔保证的突破看来只不过是痴心妄想,而且他的承诺——如果不能突破就停止进攻也没有兑现,因此饱受折磨的部队出现了叛乱。【101】
法军有54个师受到叛乱的影响,叛乱士兵拒绝执行指挥官的命令(尤其是进攻的命令),他们高唱反战和革命歌曲,有时还殴打军官。叛乱不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是和平主义者的宣传和破坏所致,其关键原因还在于士兵本身。他们身心疲惫,对这样无休止、无结果的进攻不再抱任何希望,他们心忧家庭,厌恶纪律。种种厌倦战争的症状,加上一些可能引起士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