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次伊普尔战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17年,英军在西线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伊普尔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攻势,战役由普卢默的第2集团军夺取梅西讷山脊(Messines Ridge)打响(6月7~14日)。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定位进攻,英军引爆了德军堑壕下19个地下隧道里的炸药(地下隧道里塞满了烈性炸药)。虽然英军因此夺回了此前丢掉的重要高地,但是后勤补给困难,要立刻将进攻扩展到伊普尔突出部还不可能。当时,黑格对他的指挥团队作了调整,将发起主攻的任务交给了休伯特•高夫(Hubert Gough)爵士的第5集团军。他认为进攻需要一个“猛将”,而不是像普卢默那样太谨慎的指挥官。高夫的进攻计划很糟糕,黑格也没能“控制”住这位下属。黑格的目标是占领可以俯瞰伊普尔的马蹄形山脊,夺取鲁塞拉雷(Roulers)和图罗特(Thourout)的德军铁路枢纽中心,拿下敌方在奥斯坦德(Ostend)和泽布吕赫(Zeebrugge)的海军基地以及把对方赶出比利时。自黑格做了最高指挥官以来,他就希望围绕伊普尔展开战斗,这里有索姆河所没有的战略意义,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要防备德国的U型潜艇战,所以占领比利时海岸是首要任务。黑格派出一个英军师到海岸一处所谓“无声训练营”(Hush Camp)的地方,训练部队在德军防线后面进行两栖登陆,一旦伊普尔突出部进攻开始,这些士兵和坦克都将一起投入战场。【103】

1917年7月31日,英军第5集团军从伊普尔突出部往东北方向推进,两翼分别由英军第2集团军和弗朗索瓦•安托万(François Anthoine)将军的法军第1集团军助攻。第5集团军左路和中路前进了2500~4000码注13。防守的德军是锡斯特•冯•阿明(Sixt von Armin)的第4集团军,他们采用的是“弹性的”纵深防御战术,防御地带构筑了一系列的碉堡群。英法联军在7月31日战役开始初期夺得的许多阵地,很快就被德军夺回,这是因为德军故意让联军前进,此时双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德军凭借火力优势消灭对手。第5集团军右翼,联军的进攻在哥鲁维尔(Gheluvelt)高地受阻。这一重要的战略高地后面藏有德军强大的炮兵部队,可以有效地实施纵深炮击,以打击任何向东北方向的进攻之敌。随后倾盆大雨从天黑前就开始,一直下个不停,前10天炮击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弹坑积满了水,战场遍地泥泞。这场雨整整下了一个月,尽管有时雨稍微小一点,那真是一场可怕的噩梦。所有这些都帮助了德军,他们决心坚决抵抗。8月16日,英军夺取伊普尔以北5英里处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的兰格玛克村(Village of Langemarck)。哥鲁维尔高地上的德国守军,打退了英军一次次的进攻,因此这个地方仍然是个巨大障碍。

随着第5集团军深陷困境,黑格不得不承认,当初以高夫替换普卢默指挥主要战役,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错误。而后,普卢默替代高夫,与参谋长蒂姆•哈林顿(Tim Harington)少将在第2集团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指挥团队。与第5集团军猛打猛冲的战术形成鲜明对照,第2集团军采用“咬住、守住”的战术,突击部队不得推进到炮火增援的火力范围以外(大概2000码的距离)。这种稳妥的做法,使进攻的部队能够夺取、加固阵地,随时做好防御敌方不可避免的反攻准备。恰巧天气转好,普卢默的部队先后成功地攻占了梅嫩路山脊(Menin Road Ridge,9月20日)、波利贡森林(Polygon Wood,9月26日)和布鲁兹埃恩德(Brood seinde,10月4日),拿下了哥鲁维尔高地,分别在帕斯尚尔山脊(Passchendaele Ridge)南部和中部地区获得了立足之地。英军如果能够攻取帕斯尚尔山脊,那么就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可以很好地部署部队,并一鼓作气夺取鲁塞拉雷、图罗特和布鲁日盆地。在德军最高指挥部看来,战略形势十分令人担忧,他们考虑从伊普尔突出部进行大撤退。黑格眼看就要取得大进攻的胜利,而不是简单的消耗战的胜利。

在这紧要关头,天又开始下起大雨,地面变成沼泽。之前英军猛烈的炮击破坏了突出地的排水系统,要从这样泥泞的道路上将野战炮拖到指定位置准备下一轮进攻,真是太困难了。战争中,如果要保持进攻的节奏,就一定要让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必须保证进攻连续不断地快速进行。大雨导致炮击的准备工作都很仓促,来不及建设道路和炮轨。上述原因导致了普尔卡佩勒战役(Battles of Poelcappelle,10月9日)和第一次帕斯尚尔战役(10月12日)的失败。【104】

黑格不得不压缩他的进攻计划,取消两栖登陆行动,着手准备再次攻占帕斯尚尔山脊的剩余部分,以此作为1918年新攻势的起点。加拿大军队加入战斗,指挥官是中将亚瑟•柯里(Arthur Currie)爵士,他预言可以夺取帕斯尚尔山脊,但是人员伤亡会在1.6万人左右。这两点他都没说错。从10月26日到11月10日,英法联军经4次进攻才摧毁并夺得帕斯尚尔村,帕斯尚尔山脊的小部分地方仍然在德军手里。12月2日,在战役的最后阶段,英军又发动了一次进攻,才成功拿下帕斯尚尔山脊。

帕斯尚尔战役结束后,该战役虽广为人知,但也引起极大的争议。正是由于此战役(而非索姆河战役),黑格和其他一些将领受到了指责。此战损失巨大,双方大约都在26万人。【105】在战争僵持阶段,德国更难以承受这样的损失。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说道,很可能“德国民兵、后备军和战时应征入伍士兵在帕斯尚尔战役都阵亡了”。【106】英军最高指挥部不了解战场状况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据说有一位高级指挥官看到战场上的情形时流下了眼泪。这场战役值得关注,至少到10月4日普卢默的第三次胜利结束时(大量的胜利已经被大众所遗忘)。之后,英国继续战争有三个理由,首先是继续消耗敌人。其次,减轻法国军队的压力,使其从叛乱中恢复元气。关于这一点,存在颇多争议,黑格当然认为这是必要的,而且他的观点得到了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Rupprecht)的集团军参谋长赫尔曼•冯•库尔(Hermann von Kuhl)将军的支持,他说:“英军必须继续打下去,直到冬季来临,让德军无法反攻……英军为协约国付出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107】第三,正如哈林顿所说:只有帕斯尚尔山脊才是进攻可以停下的安全线。【108】英国远征军要么继续前进,要么减少损失往伊普尔后退,而后者在政治上和心理上都是不堪设想的选择。

西线堑壕战经历

在1914年年底西线战事形成僵持状态时,一条长400英里的简易堑壕体系从英吉利海峡一直延伸到了瑞士边界。【109】不同地段战斗的激烈程度也不同,有些地方战斗激烈,例如伊普尔和凡尔登都有过恶战,还有一些地方相对比较平静。在这些比较平静的地段,常常弥漫出一种“互不相扰”的态度,但是当好战的敌人上阵时,或者当局部或全面进攻开始时,这种消极的态度会遇到麻烦。在敌对双方的战壕比较接近的地方,总会出现心照不宣的休战和随之而来的手足情分。1914年“圣诞休战”(Christmas Truce)就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例子。一位名叫恩斯特•容格(Ernst Jünger)的德军中尉回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