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章 战争升级(1916)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西部战线


在1915年年底于法国的尚蒂伊(Chantilly)会议上,法国、英国、俄国和意大利对在即将到来的春季战役开展一系列联合攻势达成一致,具体地讲是在三条战线摧毁德奥防线。德军最高指挥部对1915年连续在东线取得重大胜利非常满意,决定把它的主攻力量调往西线,并发动了凡尔登战役。此时,西线英军规模逐步扩大,1914年8月最初派往法国的只有4个步兵师,到1916年6月已经扩大到了56个步兵师。但是,这些士兵多数都是穿着军装、没有战争经验且没受过正规训练的平民,是新军和地方自卫队响应英国陆军大臣基奇纳勋爵于1914年8月全国范围内的号召而参军的。



凡尔登战役


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策划了凡尔登战役,他对1915年年底的战略形势并不看好但又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评估。他认识到,从长远来看,可怕的协约国军队一定会获取胜利,因此德国应该打击协约国与德国对抗的核心力量法国,迫使它坐上谈判桌,与其达成和平协议。法金汉认为,为了凡尔登,法国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与德国较量,因为丧失凡尔登必然会对法国的声望造成巨大损害。尽管历史学家们对法金汉的动机和目的有不同看法,但是看起来他策划了一场有预谋且可控的消耗战,即依靠炮火,决心在要塞一线让法国军队流尽最后一滴血,摧毁它的意志,打垮它的战斗力,随着“英国人最锋利的剑”被淘汰,协约国的联合会随之瓦解。但是,法金汉的下属,那些实际指挥战斗的人,并没有接受他的作战方案,而是继续以更传统的方式作战。战争都是这样,一旦杀红了眼就难以驾驭了。【89】

名义上由德皇之子威廉皇太子统率的德军第5集团军,是实现法金汉计划的中坚力量。1916年2月21日,1400门大炮向默兹河(River Meuse)东8英里长的阵地进行炮击,德军吹响了进攻号角。受过特殊训练的德军突击队携带火焰喷射器冲锋在前,潮水般的步兵紧随其后,惊慌失措的守军被迫全线往南撤退,杜奥蒙特要塞(Fort Douau mont)在初期攻势下火力尽失,于2月25日落入德军手中。在此紧急时刻,霞飞任命亨利-菲利普•贝当(Henri-Phillipe Pétain)将军去凡尔登指挥战斗,贝当很快就将处于困境的部队重新组织起来,士气得到鼓舞。有句话跟贝当有关,“他们不得通过”(德语“Ils ne passeront pas!”),其实这是他的部下罗伯特•尼韦尔(Robert Nivelle)将军杜撰的,不过它很好地体现了贝当的信条。贝当上任早期的巅峰之作是修通并维持了一条长达40英里的运输通道(又称“圣路”,德语“Voie Sacrée”),利用它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运输增援部队和重要物资。德军没能摧毁这条交通动脉,恰好说明法金汉的消耗战略是正确的:不刻意夺取凡尔登,而让法国人为它而战。凭借越来越精确的炮火打击支援,到2月底,法军的抵抗终于成功阻止了德军向南推进。

在此之后,法金汉扩大了进攻范围,将默兹河左岸两座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小山[莫特•奥姆高地(Le Mort Homme)和304号高地(Cöte 304)]包括进来。法军在此地的抵抗也异常英勇,德军本想以大攻势不断消灭法军守军,结果自己进攻时的伤亡却更大,因为战争发展到最后已是不惜代价去争夺要塞[德军于6月7日夺取了沃克斯要塞(Fort de Vaux)],而不是打消耗战了。整个春季和夏季,战斗都在持续,不停的炮火让步兵们陷入神经崩溃的边缘。德军旨在夺取默兹河岸高地的夏季攻势(6月23日~7月11日)被法军击退,紧接着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发起攻击,终结了德军的进一步进攻。法军在秋季和冬季发动了三次反攻,打击已经疲惫不堪的德军第5集团军,最终在12月中旬战事停息下来之前,夺回了大部分失去的领地,其中包括杜奥蒙特要塞和沃克斯要塞。法军将领尼韦尔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声名鹊起,在后来的1917年初他将扮演重要角色。在长达10个月的战斗中,法军伤亡人数达37.7万人,德军伤亡人数估计是33.7万人。凡尔登战役因此被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之一。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