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15年5月23日,本来于1914年8月选择中立的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因此又开辟了另一个战场。【87】在此之前,意大利的中立得到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认可,但是意大利受到蛊惑,称打败奥斯曼帝国他们可以获得领土,因此加入同盟国参战。意大利无法从北部山地或特伦蒂诺地区(Trentino)展开直接进攻,因此东边防线或者说伊松佐(Isonzo)前沿就成为它进入达尔马提亚(Dalmatia)和斯洛文尼亚的通道。这些地区有讲意大利语的人居住,吞并这些地区是罗马政府的一个重要战争目标。在第一次伊松佐战役期间(1915年6月23日~7月7日),两支意大利军队穿越乱石林立的卡尔索(Carso)荒地发动了进攻。他们的目标是戈里齐亚(Gorizia),进而最终夺取的里雅斯特(Trieste)这座巨大的港口城市。奥地利军队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堑壕是从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本来意军就训练不够,加之炮火不足,因此进攻受阻。这两支意大利军队士气不高,缺乏凝聚力,反映出意大利国内区域性和社会性的紧张局势。第二次(7月18日~8月3日)、第三次(10月18日~11月3日)和第四次(11月10日~12月2日)伊松佐战役,都是意大利的进一步进攻,结果损失惨重,收获甚微。意大利军队伤亡和失踪人数总共达到386547人,奥匈军队损失总计129050人。奥地利12个师被从对俄前线调来对付意大利,但是这对于东线战局没有大的改变。
重大的战略考虑影响了同盟国彻底消灭塞尔维亚的决定。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参战,穿越塞尔维亚境内的从柏林至君士坦丁堡的铁路需要恢复运行,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奥地利、德国和保加利亚联合起来对塞尔维亚的进攻(保加利亚希望从塞尔维亚夺取马其顿,于1915年9月23日参战)。同盟国军队夺取了贝尔格莱德,将塞尔维亚军队和绝大部分平民赶到阿尔巴尼亚境内。长达2个月(10月~12月)的战役以及悲惨的冬季大撤退,使塞尔维亚军队人数从战前的大约33万人降到1915年年底时的7.5万人。维也纳在1914年7月发动战争的目的也因此得以实现。但是事实上,打垮塞尔维亚的是德国主宰的同盟国军队,这也显示了奥地利的脆弱。对康拉德而言,因为曾经不遗余力地推动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结局无疑是“一剂苦药”。【88】协约国调动法国和英国军队到中立国希腊的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以支援塞尔维亚这个巴尔干半岛的盟友,但是,因派去的部队人数太少而且行动迟缓,根本救不了塞尔维亚。不过,这一行动却使协约国在巴尔干地区建立了一个可以利用的立足点。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