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14年10月,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派海军突袭了俄国在黑海的港口,站在同盟国一边宣布参战。奥斯曼帝国成为交战国,这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奥斯曼帝国,与俄国有一段共同的边界,在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范围内也拥有部分领土。伦敦和巴黎是两个庞大帝国的首都,两个大国必然会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作是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来换取自己国家利益的机会。因此,英法联军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有着双重目的:一是为更大规模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二是实现帝国扩张的目标。
奥斯曼帝国与英法联军的地面战争是以高加索的一场冬季进攻战(1914年11月~1915年1月)开始的。该战役起初是成功的,但最终打得却异常惨烈。装备落后的奥斯曼帝国第3集团军,在军事大臣恩维尔•帕夏(Enver Pasha)的指挥下,冒着严寒,战斗于崇山峻岭之间,着实让俄军吓了一跳,不得不请求英军和法军伸出援助之手,以减轻压力(这是1915年春季英军和法军发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一个因素)。但是,恩维尔•帕夏最终被俄军打了回去,被迫退回奥斯曼帝国境内。萨雷卡梅什(SaryKamish)战役(1914年12月27日~1915年1月4日)是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战役中,奥斯曼帝国迁怒于亚美尼亚人,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式大屠杀。在高加索战役中,奥斯曼帝国军队有将近5万人阵亡,俄军将近3万人阵亡。在遥远的中东地区,奥斯曼帝国派出了第8集团军穿过西奈半岛去攻打英国控制的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开辟了另一个战场。这一战仅打了一天(1915年2月3日),结果奥斯曼帝国惨败。
对协约国来说,尤其是英国,进攻奥斯曼帝国是最有吸引力的。总的来说,攻打奥斯曼帝国可以获得机会实施打击同盟国的重要战略,正是这一想法导致了那场不幸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又称加利波利战役(Gallipoli campaign)]。1914年11月,印度军队登陆去保护巴士拉的美索不达米亚港口,其背后原因多半是地方利益,譬如确保英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后来发生了“任务蠕变”注10,英属殖民地印度政府——负责这一战区的军事行动,批准了一项打内陆战役的计划,执行此任务的是查尔斯•汤曾德(Charles Townshend)少将,由他率领一支力量根本不够的加强师,目标是占领巴格达。该师向底格里斯河上游稳步推进时(1915年5~11月),遭到一支力量得到极大补充的奥斯曼帝国部队的抵抗,前进遇阻,双方进行了泰西封战役(Battle of Ctesiphon,1915年11月22~26日),之后汤曾德的部队筋疲力竭,只好向底格里斯河下游撤退到库特伊马拉镇(Kut-el-Amara),从12月7日开始,他们在那里遭受了长达5个月之久的围城。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英法联军企图打开防守严密、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通道——达达尼尔海峡,进而夺取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一开始就有严重缺陷。1914年年底,西线战事处于胶着状态,英军领导人迫切希望找到办法打开局面,俄军在高加索受到奥斯曼帝国攻击要求救援。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萌生了一个想法:出动海军攻打达达尼尔海峡,夺取君士坦丁堡,以此打击奥斯曼帝国。这个办法看起来不仅可以打垮奥斯曼帝国,还可以把德国的这个重要盟友逐出战争,这样既能支持俄军,还能够实现英国战略上和外交上的重要政治目标,但结果证明这都是异想天开。最初,英法联军只派了海军去进攻,到1915年3月18日,英法海军舰队在强行穿过达达尼尔海峡时,不敌两岸的炮火和水中的水雷,吃了败仗,损失3艘战舰,另有3艘战舰被水雷严重损坏。 遭受到惨重失败后,英法联军的决策者决定让地面部队冒险从加利波利半岛发动两栖突袭,目的是从陆地席卷海峡西部的奥斯曼帝国防守部队。因此,一支由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法国部队组成的7.5万人的远征军集结起来,由英国将军伊恩•汉密尔顿(Ian Hamilton)统率。1915年4月25日,部队在半岛的两个地点登陆,同时,在海峡对面有一个佯装登陆作掩护,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但是,远征军登陆遭到奥斯曼帝国第5集团军6万人的猛烈抵抗,该部队由德国将军利曼•冯•桑德斯(Liman von Sanders)指挥,他把部队以小队的形式部署在海岸沿线,在敌军有可能登陆的地方进行防守,后备队在岛内把守。英军第29师从南部半岛顶端海丽丝岬(Cape Helles)的五处海滩登陆,登陆开始时就遭到重大伤亡。由于英法联军指挥不当、各部队配合不力,加之奥斯曼帝国守军抵抗顽强,进攻部队第一天完全被压在了登陆的海滩上。在半岛的西海岸,未受训练的澳新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兵团)在预计登陆地以北一英里远的阿里角(Ari Burnu)登陆。当时登陆部队对该登陆点的地势并不了解,这里的山谷蜿蜒曲折、山脊陡峭险峻,同时登陆部队也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在此情况下,部队冒险向陆地推进,遭到陆军上校穆斯塔法•凯末尔(Mustapha Kemal)率领的部队坚决还击,进攻受阻。穆斯塔法•凯末尔上校是后来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海丽丝岬和澳新军前线的进攻毫无进展,在海滩的英法联军寸步难行。到5月8日,战场又出现了西线那样令人沮丧的僵局,汉密尔顿的部队在疾病和敌人的阻击下损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兵力。
8月,英法联军准备重新组织进攻。更多的部队被派往加利波利,还有两个师准备在安扎克湾(Anzac Cove)以北较远、防守相对薄弱的苏弗拉湾(Suvla Bay)登陆。8月6日,向海丽丝岬进行一阵无进展且伤亡不小的佯攻后,安扎克湾的主攻部队曾一度推进到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萨里巴伊尔岭(Sari Bair range),但后来奥斯曼帝国部队及时发动反攻,联军无法前进。然而,在苏弗拉湾,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中将带领的一支没有经验的部队却令人吃惊地一步步向内陆推进,只是他没有利用这一优势乘胜前进,却在沙滩上耽误了3天,奥斯曼帝国部队乘机重整旗鼓,成功打退了8月9日斯托普福德中将的再次进攻。接着双方挖堑壕进行对峙,僵局一直持续到秋天。查尔斯•门罗(Charles Monro)爵士接替汉密尔顿指挥部队,他命令部队开始撤退,即使可能遭受重大伤亡也要执行。伦敦同意了这个建议。苏弗拉湾和安扎克湾的部队于12月20日从海上撤退,海丽丝岬部队于1916年1月9日开始撤退,这次撤退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加利波利半岛登陆作战中,英军和法军伤亡和失踪人数合计达到25.2万人,奥斯曼帝国伤亡估计在21.8万~25.1万人。从战略总体上看,这场战役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败,使英国颜面扫地。加利波利半岛的冒险登陆,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构想伟大、执行不力。起初英国因为野心太大,才会严重低估奥斯曼帝国的抵抗力和战斗力,最终导致失败。【86】此后的许多年,丘吉尔还是会因为参与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而声望受损。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