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塞尔维亚战役,1914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奥匈帝国调动了3个集团军的兵力(约46万人),在奥斯卡•波蒂奥雷克(Oskar Potiorek)将军的指挥下进攻塞尔维亚。拉多米尔•普特尼克(Radomir Putnik)率领12个师约40万人的塞尔维亚守军,只能依靠邻国黑山提供及时的军事支援。1914年7月29日,奥地利炮艇轰炸贝尔格莱德,点燃了侵略战争的战火,8月12日,奥军地面部队越过塞尔维亚国界。接下来的战斗出现了“以弱胜强”的局面,奥军大败,震惊了世界。然而,塞尔维亚的胜利好景不长。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和后勤支援,面对一个兵力占优势的敌人,在成功抵挡了敌人多次企图夺取首都的进攻后,塞尔维亚军12月2日撤出了贝尔格莱德。让人惊讶的是,塞军发动反攻(12月5~15日),两周后又再次将贝尔格莱德夺回,而奥军也被塞军成功地逐出边境之外。从8月12日到12月中旬,奥军伤亡和失踪的总人数达到22.7万,损失大炮179门。塞尔维亚军队虽然伤亡和失踪人数约8.5万人,但是他们击退了奥军的进攻——尽管只是暂时如此。



海战,1914~1915【71】


1914年之前,人们一想到海军的时候,就会想到战舰。“一战”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主要集中在这些强大的“钢铁猛兽”上。1906年,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皇家海军职业军官)——海军元帅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男爵促成了皇家海军“无畏舰”(Dreadnought)的下水。这是使用“重型火炮”的革命性设计,共有10门12英寸口径的大炮。“无畏舰”由汽轮机推动,它的速度在当时算是非常快的,达到了21海里/时,随后英国将之前老旧的“无畏舰”退役。以1898年服役的法国战舰“布韦”号(Bouvet)为例,只有2门12英尺口径的大炮,主要配备是一些二流的武器装备,速度只有18海里/时。1915年,“布韦”号在加利波利海域沉没。1908~1909年,费舍尔又打造了一种新型主力舰——“战列巡洋舰”。这种舰艇有战舰的火力,但是速度更快,克服了薄装甲的潜在弱点。“一战”爆发时,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有22艘“无畏舰”,另有13艘在建;9艘战列巡洋舰,其中1艘在建。德国海军有15艘“无畏舰”,其中5艘在建;5艘战列巡洋舰,另有3艘在建。此外,新一代“超级无畏战舰”,如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也已经下水,使海军军备竞赛进入新阶段。

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海军人员,在观念上都接受了美国颇有影响的军事思想家艾尔弗雷德•T.马汉(Alfred T. Mahan)的理论。他认为,海军寻求制海权,要以绝对优势压倒敌方舰队。胜利的力量能够中断敌人的粮草,迫使其缴械投降,或是通过破坏敌人的运输线造成其经济崩溃。在此背景下,难怪许多人都预料,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国和德国之间会有一场“新特拉法加海战”注8,即北海的一场“无畏舰之战”。令人吃惊且大失所望的是,这场海战并没有发生。当两支舰队于1916年5月在日德兰半岛海域最终遭遇时,其结果并非决定性的,全面海战也没有发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海军无所作为。事实上,一场“新特拉法加海战”是不必要的,因为英法海军主要由英国皇家海军在战争期间一直有效地控制着海上霸权。虽然这种海上霸权还是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德国潜艇对它构成主要威胁。英国海军的海上绝对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能够确保协约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主要因素。英国实现海上霸权,主要靠护航、封锁海域、反潜工事等,而不是战舰作战。“一战”爆发的最初几天里,皇家海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第一个胜利是在1914年8月5日凌晨,英国电缆船“警觉”号(Alert)切断了连接德国与中立国美国之间的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72】致使德国在美国的战事宣传,与协约国相比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德国同它在美国的外交官联系,只能通过经过英国领地的海底电缆或无线电报,可这两种方式均可能被拦截和破译。1917年2月发生的“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次事件,英国窃听了德国的电报,德国外交官愚蠢地希望通过承诺帮助墨西哥夺回它19世纪40年代与美国作战中失去的土地,怂恿墨西哥与其在未来一起向美国开战。英国向华盛顿通报了这一消息,消息公开(德国外交部长亚瑟•齐默尔曼亲自确认了此事的真实性)后,引起民众的极大愤慨,此事对几周后美国宣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是,英国没有损失一艘运输船就把英国远征军运送到了法国。的确,战争期间英军的军舰和补给船在英吉利海峡没有受到阻挠。英国皇家海军的制海权提供给了英法联军更多的延伸性和灵活性,使远征战事得到了保障。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还允许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从其本土出发到达埃及(部分路途由英国和日本海军联合护航),然后再到法国。1915年,英国皇家海军为达达尼尔战役(Battle of Dardanells)提供了保障,把一支英法联军部队运送到巴尔干半岛地区,接着又在希腊港口城市萨洛尼卡(Salonika)为英法联军部队提供后勤补给。后来的一些事件也表明,正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使得联军有充足的选择余地。

与德国的海战,英国取得了地理上的战略优势。大不列颠群岛正好分布在德国通往远海的通道上,布雷区可以使德国海军无法通过英吉利海峡,英国皇家海军的联合舰队泊于奥克尼群岛(Orkney Islands)的斯卡帕湾(Scapa Folw),则封锁了其通过北海的通道。英国皇家海军的高级将领不想冒险把主力舰驶往开阔海域作战,只希望能保证其制海权,皇家海军取得了战略胜利。

一位德国官员称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为“威廉的机器玩具”,还有一些德国海军战略家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与英国海军较量是拿“威廉的机器玩具”冒险,尤其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德国海岸附近取得一场小规模海战胜利——1914年8月28日的赫尔果兰湾海战(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73】之后,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德国采取的策略是:用一些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把部分英国皇家海军赶向北海,以消耗皇家海军的力量,并把它们分割开来,达到消灭其部分力量的目的。战前,德国希望这样的海战在德国近海进行。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决定采取远程封锁实施报复(即在远海而不是近海布置船只,阻止商船驶进德国或中立国的港口),使德军的这一战略失败。接着德军改变了策略,德国公海舰队试图把英国联合舰队的一小部分吸引出来并消灭掉。德国公海舰队于1914年12月袭击了英国的东海岸,沿海城镇斯卡伯勒(Scarborough)、哈特尔普尔(Hartlepool)、西哈特尔普尔(West Hartlepool)和惠特比(Whitby)均遭到了炮击。

海军部大楼40号房间里的英国电码译员们截获并破译了德国海军无线电信号,虽然破解的电报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是这些信息确实给了英国皇家海军巨大的优势。1915年1月24日,40号房间的电码译员们发现德国舰队正欲实施又一次袭击,于是英军海军中将大卫•比蒂(David Beatty)爵士率战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