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章 从军事冲突到军事对峙(1914~1915)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成功。

埃里希•冯•法金汉

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 von Falkenhayn,1861~1922)将军是战争中最有思想但同时又是最残忍的军人之一。“一战”开始时,他认识到德国不太可能在同协约国长期的战争中获胜,因此在敌对双方高级将领中,他是少有的愿意获得局部胜利的人。【63】法金汉是德皇威廉二世喜欢的人,他在1900年“镇压”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注6。1913~1915年,他出任普鲁士陆军大臣的要职。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德军大败后,他取代不再受到信任的赫尔穆特•冯•毛奇任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坚信西线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过他把东线和西线看作一个整体,因而在1915年极不情愿地与俄军打了几仗,当时他宁愿与俄国或法国单独讲和。令东线指挥官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和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大为吃惊的是,他的这种战略一直持续到1916年。在这一年的凡尔登战役中,法金汉全力指挥德军向凡尔登发起猛进,目的却是逼法国坐到谈判桌上。

可是法金汉的战略失败了。凡尔登战役一发而不可收拾,俄军在东线展开进攻,英军和法军在索姆河与德军激战,罗马尼亚的宣战更使法金汉雪上加霜。1916年8月,法金汉被就地免职,由看上去更加精力充沛的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和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接任。法金汉在“一战”的剩余时间里,继续指挥一些战斗,小有胜利,比如率领德军在罗马尼亚、巴勒斯坦以及立陶宛的战斗。1922年4月,法金汉在波茨坦去世。在去世前3年,他出版了战争回忆录,书中尽显冷漠无情。他的继任者放弃了他的有限战略,因为这一战略败绩累累。与其继任者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德国局势持有冷酷的现实主义观点,导致他的战略也充满了同样的色彩。

德国的军事战略是建立在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订的“施里芬计划”基础之上的,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直到1906年。后来“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做了修改,其内容是一个由73个师执行的大规模进攻计划,目的是在6周内把法国彻底打败。【64】法国退出战争后,西线德军将被调到东线,以阻止俄军的入侵。这个巨大赌注的关键在于,德军要绕开法军部署在卢森堡和瑞士之间由重兵防守的前沿,选择经比利时通过,这样必将侵犯比利时中立的原则。对于德军策划者来说,由于必须面临在两线全面作战,这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入侵比利时带来的战果将是德军右翼的全胜,三个集团军会把巴黎团团围住。如果这样,被逼退到东部的残余法军,将不得不返回到边境线上的堡垒区,德军就可以将其消灭。“小毛奇”非常清楚英国对德军这种公然侵略比利时的行为可能做出的反应,但他并不在乎,认为在英国海军力量和财力给他带来麻烦前,战争就可以结束。有些人质疑,“施里芬计划”是否是战后炮制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一战”德国失败的原因,这个观点对过去十年的论战影响不小。【65】但是这个观点没有得到多少支持。

图2-1 埃里希•冯•法金汉将军(1914~191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

法国的战略在“第十七号计划”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5个军的兵力(82.3万人)发起全面进攻,旨在夺回普法战争中法国失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然后直袭德国。尽管法国“第十七号计划”的制订者非常清楚,德军为了绕开自己防御牢固的前沿阵地,可能斗胆违反比利时中立条约而借道比利时,但他们还是没有考虑到德军会如此大规模地入侵比利时,也没有考虑到德国会利用后备役部队来加强正规军的力量,因此既低估了德国的野心又低估了德军的规模。法军左翼的5个集团军中,陆军元帅约翰•弗伦奇指挥的英国远征军规模较小,开始只有4个步兵团、1个骑兵师。如果要扩大英法联军战线,抽调其中3个集团军去夺回丢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军左翼这道防线必然被撕裂。

图2-2 陆军元帅约翰•弗伦奇(1914~1915年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

1914年8月2日,德军入侵卢森堡和比利时,西线战争就此拉开帷幕,26.5万人的比利时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尤其是在列日(Liège)和海港城市安特卫普要塞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攻击,但最终没能挡住疯狂的德军,比利时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土落入德军手中,包括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而此时,面对凶猛的对手,建立在“全面进攻”思想下的法国“第十七号计划”失效了。由于法军身着鲜艳的制服——蓝色上衣、红色裤子,很容易被敌军识别,8月中旬在莫朗日和萨尔雷布尔战役(Battle of Morhange-Sarrebourg)、维尔通战役(Battle of Virton)和瑟穆瓦战役(Battle of Semois)中,法军伤亡惨重。8月22日,仅两个殖民地师就损失了11650人。【66】德国进攻部队也伤亡惨重。

在更远的北边,法军被迫进行了长达两周的撤退,尽管8月28日在吉斯(Guise)掉头暂时抵抗了一下德军右翼的进攻。同样,英军也开始往后撤退。将军贺拉斯•史密斯•多里安(Horace Smith Dorrien)爵士的第2集团军于8月23日在蒙斯(Mons)阻击德军,英军在战斗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不过由于德军在数量上占据极大优势,英军被迫继续撤退。此役,英军损失1600人,从之后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小数目,但当时在英国本土却引起震动,导致了增兵。3天后,第2集团军又被迫掉头,在勒卡托(Le Cateau)打了一仗,但此战前,他们与中将道格拉斯•黑格爵士率领的第1兵团已被德军冲散。这一仗打得更惨烈,英军的伤亡比蒙斯那一仗还大。史密斯•多里安将军重创德军,这让他摆脱了德军的追击并继续撤退,但第2兵团花了好几天才集结到一起进行休整。

“小毛奇”感到胜利在望,向英法联军展开了两路包围,企图以此一举摧毁联军。幸好霞飞凭着顽强的毅力,抛弃了“第十七号计划”,并清理了战败的将军们,其意义深远。霞飞与战场上的指挥官们密切联系,他把分散的部队拼到一起组建了第6军。在追击中,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亚历山大•冯•克鲁克(Alexander von Kluck)将军把他的部队调到了巴黎的东面而不是西侧,结果他的侧翼暴露出来,撞到了霞飞的枪口。霞飞在巴黎郊区马恩河发起了反攻,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1914年9月5~12日),成功阻止了德军向法国首都巴黎的进攻,使德军丧失了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佳时机。德军别无选择,只好开始全面战略撤退,英法联军转而乘胜追击,德军掉头沿埃纳河(River Aisne)河岸高地展开抵抗。在1914年9月13~16日的激战中,正当英国远征军即将取得突破之时,德军增援及时赶到,战斗形势迅速发生转变,变成了原始的堑壕战。其特点是:双方构筑防御工事,用带刺铁丝网做屏障、粗陋的壕沟做掩体,支援炮火集中轰炸敌方。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埃纳河之战拉开了对峙僵持的序幕。

图2-3 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小毛奇”)(1906~1914年任德军总参谋长)

德军输掉了西部战线的最大赌注,这是因为德国的战略目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