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西部战线,1914【58】
1914年8月开始的军事行动是大规模的,甚至令1870~1871年的法德战争也相形见绌。德国人和法国人都想获得40年前普鲁士军队所取得的一个个速战速决的胜利。然而,其他同期发生的战争,如美国内战(1861~1865)和日俄战争(1904~1905)表明,想取得速战速决的胜利是何等困难。1870年9月,法国一支庞大的部队在色当被包围而被迫投降的时候,处于19世纪后期的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尤其是规模更加庞大。德国于1870年普法战争初期投入战场的兵力是46.2万人,但在1914年8月投入的兵力高达140万人。19世纪欧洲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从1800年的1.87亿人到1914年的4.68亿人,为各国军队提供了更大的兵源储备。还有两个方面的情况加速了欧洲军队越来越庞大的趋势,一是广受欢迎的民族主义,二是国家对个人控制的日益加强。拿破仑战争快结束时,法国政府愈发不顾一切地招募男兵入伍,反而使很多人成功逃脱了兵役。一百年之后,在欧洲要逃避兵役就困难多了,况且在多数情况下逃避兵役也不被社会接受,因为公民权与保卫祖国的责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59】
过去两个世纪,陆地上速战速决的战争只有在一方比另一方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会出现。1870年,普鲁士军队在组织、领导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法国,然而在1914年,没有哪支军队有如此明显的优势。当“八月枪声”打响时,各方军队情况都非常相似,庞大的军队兵源充足,社会各界或多或少都支持国家打仗,军队武器配备先进且极具破坏力,明眼人都知道这意味着只能打消耗战。
将军们对这些变化一清二楚。杀伤力得到极大提高的武器,尤其是大炮出现在近代的一些战争中,特别是“一战”爆发前十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但是,战争给人们的“教训”,在当时并没有像一个世纪后那样深刻。在日俄战争的战场,战争处于暂时僵持且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之时,所给的“教训”似乎就是把军队更好地动员起来,让士兵勇敢地冲入危险地带与敌人搏斗,即便伤亡惨重,也认为这样就会获胜。但也并非所有将领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就会结束。英国国务大臣、陆军元帅基奇纳(Kitchener)勋爵,还有出任西线英军指挥官的中将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爵士,他们都认为战争将会是漫长的。法军总指挥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Jacques Césaire Joffre)将军为法军做了与德军短暂冲突的准备,同时他也非常清楚,这场战争将会持续,绝不限于开始的几场冲突。【60】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战争打的是社会承受力。俄国败给日本之后,陷入了国内革命的动荡之中,这清楚地表明:如果长期经受着战争的压力,国内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工人阶层可靠性的怀疑日渐浮出水面。德军精英们闭口不谈6个月内是否能结束战争,面对在西线、东线遭遇强大敌人的现实,用“小毛奇”的话说,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尽快以几场大战结束战争”。【61】
“一战”早期战役的重要指挥官
赫尔穆特•冯•毛奇 对于赫尔穆特•冯•毛奇将军(1848~1916,“小毛奇”),人们记得最清楚的是,1914年夏天,德军入侵法国和比利时期间,他对部队快速挺进的失控。他是19世纪军事指挥官、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老毛奇”,1800~1891)的侄子,这个背景没有使他的职业生涯受到影响。1906年,“小毛奇”接替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Alfred von Schlieffen,1833~1913)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为了应对现代化战争带来的变化,“小毛奇”对此前精心设计的“施里芬计划”做了修改,这也使他事后广受指责,当然这些批评也并不全对。“小毛奇”在战争爆发前是“鹰派”人物,他总想让德国发动一场先发制人战争。【62】从“小毛奇”的性格来看,他完全不适合处理两线作战的复杂局面。此外,他还缺乏自信。由于指挥和控制的失败,导致了第一次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12日)的战略失败,使英法联军打败德军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德军被迫迅速撤退,战役由进攻战转为堑壕战。1914年9月14日,“小毛奇”被免职,1916年6月他在崩溃与痛苦中去世。
约瑟夫•霞飞
约瑟夫•霞飞(1852~1931)是1914~1916年法军西线一名性格坚韧而稳重的指挥官,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胜利确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他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省里沃萨尔特城一个普通人家,1870年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他积极参加普法战争,此后又相继参加了对中南半岛、西非和马达加斯加的殖民侵略战争。1911年,霞飞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一战”爆发后他由总参谋长直接成为法军总司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3年里,霞飞设计了“第十七号计划”(Plan ⅩⅦ),旨在沿着法德边境地区进行一系列的全面进攻。1914年8月的法军惨败证明这一计划行不通,被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冲击得七零八落。面对始料不及的撤退和即将来临的失败,霞飞展现出了性格刚毅的一面,这正是他的对手“小毛奇”所缺乏的。霞飞的策略是,一旦西线出现僵持就与对手打消耗战,这一策略基本上是对的。但是,1915年他指挥了一系列损失惨重且无益的战役,加之1916年对德军在凡尔登发动的进攻缺乏准备,法国政治家们已经对他不再抱有幻想。1916年12月,霞飞晋升元帅,被提拔到一个有名无实的位置上,他的职业生涯就此结束,从而退出了战争,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甚至没有影响力的悲剧人物,1919年正式退休。
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伯爵
1915年12月之前,英国陆军元帅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John Denton Pinkstone French,1852~1925)伯爵指挥英国远征军在西线作战。弗伦奇于1874年参军服役,在第二次南非战争(1899~1902)中,因灵活指挥英国骑兵部队,其军事指挥才能得到认可,在国内颇有名气。那时道格拉斯•黑格是他的参谋长。1912年,弗伦奇被任命为英军总参谋长。英国远征军在欧洲大陆进行的运动战中,他的指挥平淡无奇。长时间艰难地撤向巴黎郊区证明弗伦奇的智慧已经穷尽,他缺乏联合作战中作为统帅的指挥能力。在1914~1915年,英国的一些重要人物譬如英国国王、他的长期对手英国国务大臣基奇纳勋爵、颇具影响力的参谋长威廉•罗伯森(William Robertson)中将,对他逐渐失去了信任,甚至黑格这位曾经的追随者,当时对他的指挥也已不抱幻想。1915年英国进行了多次损失惨重却毫无战略意义的战役,其间弗伦奇经常生病,不能履行职责,弗伦奇是否胜任指挥官一职越来越受到质疑。9月卢斯战役(Battle of Loos)失败,特别是他愚蠢地想让黑格成为他错误指挥后备队的替罪羊,迫使他于同年12月辞去总参谋长职务。辞去军职后,弗伦奇继续在后方担任一些重要职务,包括在他的故乡爱尔兰任总督,这期间,为了重申英格兰人的统治权威,他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并未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