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过去的50年间,有人首先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问题提出了争议,他就是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Fritz Fischer)。他的著作于1961年出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德国。在他的第一部著作《不妥协的德国》(Germany’s Grab for World Powder)中,费舍尔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德国攫取世界权力”引起的观点,【33】打破了欧洲于1914年踉跄着被拖入战争的共识。德国尽管非常清楚巴尔干地区冲突升级极可能导致俄国介入,从而变成欧洲大战,但还是火上浇油,坚决支持奥匈帝国。之后费舍尔的另一部著作《幻想之战》(War of Illusions),以战前尤其是“一战”前四年德国的外交政策为背景描述“七月危机”。【34】费舍尔重点写了1912年12月8日所谓的“军事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德国做出了约18个月后发动战争的决定。1912年,在德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议会中的最大党团,这让威廉二世十分担心,他害怕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壮大。所以帝国政府采取了由来已久的以战争打击国外敌人的做法,把民众团结在政府周围。德国国内政治内乱引发的恐惧与担忧情绪,在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策上起了主要作用。用费舍尔的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为维护和加强旧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提供了机会,也拉拢了社会民主党。”【35】
费舍尔观点的关键还在于他对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描述,说他执意要发动侵略战争。这包括说贝特曼•霍尔维格是掠夺领土的“九月计划”的主导者。该计划是一个领土吞并计划,旨在加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宰地位。这完全颠覆了早期对德国首相的评价,此前的评价称他是“懦弱的调停员,一位劝解人”。【36】正如一位英国历史学家1966年所评价的那样:“费舍尔教授发现的文献很好地说明了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性格以及发动‘一战’的目的,新的观点令人震撼。”【37】费舍尔明确地指出了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外交政策,与希特勒统治下的第三帝国的外交政策之间的连续性。尽管有关贝特曼•霍尔维格是希特勒的先驱的说法有些牵强附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如果不考虑种族屠杀这一点,德国确实在东部刻画出一个为“生存空间”(Lebensraum)而战的帝国形象,这正是纳粹时代所奉行的理念。费舍尔提出这些观点的时间,恰逢德国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本书中亦简称“二战”)的时候。很多人把纳粹政权看作是离经叛道,认为德国皇帝代表着真正的、正统的德国。费舍尔承认,“因为历史学家都接受了德皇代表正统的传统教育”,“我的书简直就是背叛”。【38】
费舍尔的观点并没有被完全认同。他认为1912年12月8日那个所谓的“军事会议”做出决定,有意把战争推迟了18个月,此观点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驳斥,【39】但是会上所发生的事情至少可以表明,德国的决策精英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同样的,费舍尔描述的国内动乱对德国战争决策起到主要作用的观点也受到了普遍批驳,但他关于战前德国好斗的外交政策的观点、德国领导层为实现外交目的已经做好战争准备的观点以及决心发动侵略的观点等,基本令人信服。德国领导人深信自己的军事实力,全然不考虑其他敌对大国的力量,希望发动一场欧洲大战来实现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40】
通过操纵危机,德国企图把三个协约国分开。【41】在之前的巴尔干危机中,英国和法国不愿意支持俄国,因此对于德国来说好像有机会无需战争就可以使协约国瓦解。贝特曼•霍尔维格认为,英国不会参战。从1914年7月5~30日,德国奉行的政策可以描述为以“风险可控”为特征的政策或者“外交冒险政策”。它给奥匈帝国开出的空白支票是让奥匈帝国去发动一场有限的、局部的第三次巴尔干战争,这个时候的德国,也许只准备冒一个全面战争的风险,而不是积极地发动一场全面战争。最终,柏林的决策者决定朝前迈出那致命的一步,下决心的过程极其混乱(皇帝威廉二世好几次改变主意,到底开战还是不开战)。1914年,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挑起了一场全面的欧洲战争。【42】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