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月危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大公被一位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当时,弗朗茨•斐迪南正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访问。奥匈帝国政府认为,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的直接挑衅。其实,普林西普是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当时塞尔维亚的中央权力很弱小。德拉古廷•迪米特里维奇(Dragutin Dimitrijevic,亦称为“阿卑斯”,Apis)既是塞尔维亚军事情报部负责人也是黑手党注5头目,他武装了一批刺客,准备间接打击他的政治对手——塞尔维亚首相尼古拉斯•帕斯克(Nicholas Pasic)。但是,即使是黑手党头目也无法控制他手下人的行动,而且那也可能是一起由当地激进分子所为的“自由式”杀戮。不管怎样,首相帕斯克觉察到危险,并提醒了奥地利人,但是他的提醒太模糊,以至于没有什么帮助。【23】

有人说帕斯克没能阻止“叛徒”阿卑斯把敢死队派往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致使塞尔维亚落入“无赖国家”之列,或者至少是变成失败的国家。【24】这种思维使奥匈帝国1914年7月的军事进攻合法化。无论如何,萨拉热窝事件不是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事件,阿卑斯跟“七月危机”时期的刺客也没有明确的联系。阿卑斯的侄子后来称,如果他叔叔确实脱不掉干系,那么事情就复杂了,“整个塞尔维亚总参谋部,或许贝尔格莱德政府都被卷进了犯罪”,这样的话,给塞尔维亚带来的“灾难就大了”。【25】之后的3个星期,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基本没有采取什么行动,3周后却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贝尔格莱德立刻接受了通牒里面的多数条款,此举弱化了其他列强认为塞尔维亚是“无赖国家”的观点。表面上看,塞尔维亚是“无赖国家”,应该受到奥匈帝国的侵略以示惩罚的观点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极大的可能性,前面已经提到,如果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塞尔维亚肯定会受到惩罚,但绝不是战争。更进一步说,萨拉热窝危机没有彻底改变其他大国对巴尔干半岛稳定局势的认识,以至于法国、英国特别是俄国都袖手旁观,任由奥匈帝国去处置。

在维也纳,鹰派人物如康拉德•冯•赫岑多夫(Conrad von Hötzendorf)将军、外交大臣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Leopold von Berchtold)伯爵,甚至年迈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Franz Josef)都决心要利用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教训一下塞尔维亚人。【26】与塞尔维亚交战的机会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中错过了,现在出乎预料的又一个机会突然降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尽管塞尔维亚于1914年7月23日接受了奥匈帝国最后通牒中提出的绝大多数苛刻的条款,这些条款实质上把塞尔维亚变成了十足的附庸国,但奥匈帝国还是在1914年7月28日公开宣战。维也纳一心希望通过打垮塞尔维亚以消灭自己的敌人,最后关头甚至担心“国际协调”会阻止这场战争,于是炮轰贝尔格莱德,使战争成为既成事实。如果说有哪个国家在1914年夏天的行径像无赖国家一样的话,这个国家就是奥匈帝国。它渴望与塞尔维亚打一场局部战争,即便有可能把俄国拖进来,有可能使局部战争演变成一场大战,但奥匈帝国的决策者还是愿意冒险打这个赌。显然,奥匈帝国要对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负主要责任。

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回顾和审视“七月危机”,德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就昭然若揭。奥匈帝国的决策者决定进攻塞尔维亚以报复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时,它向盟友求援。没有柏林的支持,奥匈帝国绝不可能推进这个危险的行动计划。柏林和维也纳一样,此时也渴望着一场战争。1914年7月4日,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称奥匈帝国希望“消除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势力”。【27】第二天,奥匈帝国外交部的霍约斯(Hoyos)伯爵和大使冯•瑟杰尼•马里奇(von Szögyény-Marich)伯爵在柏林进行了高级别讨论,他们要求支援的请求得到了德皇和德国外交部部长亚瑟•齐默尔曼(Arthur Zimmerman)的同情。后来,威廉二世召集埃里克•冯•法尔肯海因(Erich von Falkenhayn)将军、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首相以及军事内阁大臣莫利茨•冯•林克(Moriz von Lyncker)男爵开会,会议“考虑了俄国干预的问题和接受全面战争的风险”。【28】那天晚上,冯•瑟杰尼•马里奇伯爵给维也纳发去一份电报:

德皇授权我告知尊敬的陛下,在这件事情上,如同其他所有事一样,我们都可以得到德国的全力支持……(但)这次行动一定要快,不能拖延。毋庸置疑,俄国的态度肯定是敌对的,但德皇为此已经准备了多年,万一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难免一战的话,我们可以放心,我们的忠诚盟友德国会支持我们。就目前而言,俄国还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诉诸武力前它会三思。【29】

因此,1914年7月5日,威廉二世公开表示了对奥匈帝国无条件的全面支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空白支票”(the blank check)。第二天,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和外交部长齐默尔曼不假思索就赞同了威廉二世的主张。

德国和奥匈帝国结合在一起,决心无论冒多大的风险都要给塞尔维亚以坚决的打击。奥地利外交部的福尔加赫(Forgách)伯爵7月8日私下写道: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伯爵决定,

……利用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的恐慌,以武力消灭我们的敌人—塞尔维亚……我们完全同意柏林的意见。德皇与德国首相比任何时候都更果断,他们打算全面对抗俄国,甚至不惜冒世界大战之危险……他们认为时机有利,建议尽快实施打击……【30】

刚开始时,危机升级不快,部分原因在于匈牙利总理蒂查(Tisza)不太同意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1914年7月14日,蒂查有所保留地同意了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局势发展引起了俄国的震惊,1914年7月18日,俄国外交部长S. D. 萨佐诺夫(S. D. Sazonov)对奥匈帝国表态:俄国不会对破坏塞尔维亚独立的行为坐视不管。法国总统雷蒙德•庞加莱(Raymond Poincaré)支持俄国对维也纳的明确警告,在7月21日提醒奥地利驻圣彼得堡的大使说,俄国和塞尔维亚是朋友关系,法国是俄国的盟友。这明确地划了一条红线,不过奥匈帝国忽视了这点,他们还是在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通牒的条款十分苛刻,以至于俄国外交部长萨佐诺夫在7月24日听到后立即表示“欧洲的战争来了”。【31】然而,令欧洲政治家们吃惊的是,除一条相对无关紧要的条款外,7月25日塞尔维亚首相帕斯克几乎接受了所有要求。尽管最后通牒让塞尔维亚民族蒙受了屈辱,而且对暗杀事件的报复完全超出了旁观者认为的合理程度,奥匈帝国还是于7月28日宣战。第二天,贝尔格莱德遭到炮击。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对事态的发展深感忧虑,于7月29日召见了德国驻英国大使,强烈要求进行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