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奥匈帝国的关键角色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近些年,奥匈帝国在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承担的角色受到公认。1866年,德国发动了一场短期战争打败了奥地利,但是战败国奥地利由于受到俄国不信任的刺激,很快就成为战胜国德国的新盟友,并于1879年与德国签署了一份协议。奥地利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帝国。滋生于欧洲大陆的民族主义成为动摇哈布斯堡王朝内部凝聚力一个尤为严重的威胁,甚至直接威胁到奥地利的存在。为承认匈牙利民族主义的力量,1867年奥地利做出重大让步,更名为“奥匈帝国”。匈牙利人获得了与奥地利人大体平等的地位,但是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如捷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他们的民族主义愿望仍未能得到满足。

1859年,奥匈帝国失去了它在意大利的传统势力范围,7年后又失去了在德国的势力范围,于是它更把希望寄托在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现在的土耳其)的衰落使其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势力被削弱,1878年,根据《柏林国际条约》(the international Treaty of Berlin),奥匈帝国占领了曾属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但此时,奥匈帝国不得不面对一个以巴尔干半岛民族主义形式出现的敌对组织,他们致力于建立独立的塞尔维亚国家,统治所有的塞尔维亚人,其中包括定居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大量塞尔维亚人。这件事的幕后主谋是俄国,它把自己看作是南部斯拉夫人的保护者。

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这起事件造成国际局势高度紧张。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青年土耳其党”注3在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夺取政权所做的回应。这个土耳其新政权是一个激进的政权,企图实现现代化和重振奥斯曼帝国。这种重振奥斯曼帝国的企图恰恰与奥匈帝国的利益相冲突,同时也与塞尔维亚以及其他地区的泛斯拉夫主义者的利益相冲突,这是少有的利益巧合。【14】奥匈帝国把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看成是预防塞尔维亚势力壮大的手段。由于德国对奥匈帝国的支持,俄国和塞尔维亚都不愿意把问题推向战争的边缘(俄国由于刚刚败给日本,其实力被削弱,而它的协约国盟友已经表明不愿意支持它的立场)。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列强之间处于战争边缘的紧张局势的全貌。因为我们知道1914年8月发生了什么,会忍不住要去读1914年之前的历史,应该把1871年之后的国际关系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大序幕,这期间的历史非常糟糕。下面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厘清重点,那就是:为什么全面战争会在1914年爆发呢?可以明确的是,1914年之前的4年里,国际关系的走向造成了1914年夏天国际局势的极其不稳定。

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导致国际局势极度动荡。【15】在这场事件中,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这一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并且标志着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危险时期。此事使俄国更加怀疑奥匈帝国在这一地区的企图,俄国彻底结束了与奥匈帝国共同维护巴尔干半岛地区稳定的合作。此外,在第一次世界战爆发前的三年时间里,还发生了两次战争,令国际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在1911年,意大利因感觉到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主动挑起战争,占领了利比亚。意大利的行动向世界表明:奥斯曼帝国,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欧洲病夫”的国家,可能到了崩溃的边缘。到1912年,奥斯曼帝国崩溃的可能性愈发突出,这一年,巴尔干半岛各国联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黑山)联合攻击奥斯曼帝国,很快占领了它在欧洲的绝大部分领地。1913年,爆发了第二场战争,保加利亚不满由俄国和奥匈帝国做中间人进行调停而得来的和平,侵占了塞尔维亚领土,但很快就被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和奥斯曼帝国打败。

奥地利人不得不警惕“自己在巴尔干半岛边境接壤的新塞尔维亚,这个庞大的、好斗的、敌对的南部斯拉夫语国家”,正是这个塞尔维亚,无时无刻不在想把奥匈帝国里的塞尔维亚人纳入自己的版图。【16】俄国也把巴尔干半岛看成自家的后院,长期以来其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控制分隔欧洲和亚洲的达达尼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时也是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水上要道。巴尔干战争引起了俄国的不安,担心其他国家可能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进而夺取达达尼尔海峡。德国任命自己的军官李曼•冯•桑德斯(Liman von Sanders)去指挥达达尼尔海峡的奥斯曼军队,加深了德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也加剧了俄国的担忧。鉴于奥斯曼帝国先后在利比亚和巴尔干战败,预测它的瓦解似乎并不牵强,奥匈帝国尤其是德国,正好可以从中获利。1914年初,俄国拦截了一批德国的秘密物资,这些物资进一步加深了俄国的担忧。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奥斯曼帝国瓦解,德国想要的不仅是君士坦丁堡,而且还有更大的侵略野心——柏林正在进行一场舆论宣传,让德国民众做好对法国和俄国开战的准备。【17】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作为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彼此间相互关联的整体,由于并未发挥维持和平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质疑。尽管这个体系还有瑕疵,但德国还是在俾斯麦首相的外交政策下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而他的继任者推行众多与其他国家对抗的政策,才使国际体系难以继续维持和平。保罗•W.施罗德(Paul W. Schroeder)谴责了大约在1870年后兴起的“新帝国主义”(New Imperialism)精神,这种精神鼓励侵略,尤其是鼓励向欧洲以外扩大疆域,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18】依照这种逻辑,奥匈帝国和德国于1914年发动了战争,只是效法1899年英国攻打布尔共和国、美国1898年攻打西班牙以及塞尔维亚1912~1913年攻打奥斯曼帝国及其巴尔干半岛邻国。虽然帝国主义者这种心态可能源自于欧洲同盟的逐步瓦解,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当时的人受到我们今天视为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对欧洲之外的侵略扩张,不同于在欧洲范围内大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同样,一个小国在巴尔干半岛边境地区的行为与大国在欧洲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威胁也不一样。特别是1905~1906年、1908~1909年和1911~1912年的危机期间,德国领导人通过武力威胁的方式推行“外交冒险”政策,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在破坏稳定的国际局势。 德国认为自己被协约国(指英、法、俄三国)“包围了”的看法是夸大事实(正如人们所知,在危机情况下,英国并不是要向俄国和法国提供无条件支持),其实这种局面是德国自己造成的。1892~1894年,出于对德国的担忧,法国与俄国结成联盟,随后德国的侵略行径愈发使两国感到忧虑,这促使英国也加入法俄联盟结成协约国。此外,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无数次建议恢复“欧洲协调”制度,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解决维也纳(奥匈帝国)同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之间的争端,但遭到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拒绝。这表明在一个“失效”的国际体系中,一个政客或者一个政府的决策有多么重要,国际体系只有各方都愿意遵守时才能发挥作用。1878年的保加利亚危机就是通过国际会议解决的,这为1914年萨拉热窝暗杀事件造成的危机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如果充分重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利益,充分估计这两大对立因素会对国际体系造成的破坏,1914年的“七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