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最早应追溯到1871年。在那之前,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可是那一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吃了败仗,德国的各个诸侯国(奥地利除外)在普鲁士人的领导下统一为一个国家。普鲁士的国王成了德意志帝国皇帝,即威廉一世。如此大的势力变化通常会导致冲突发生,至少造成国际环境不稳定,然而1871年的这一次却是一个例外。在“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领导下,一个新的国际平衡格局建立起来。德意志帝国并没有把统一看作是侵略他国的平台,而是变成维持现状的力量。尽管法国没有因为1871年的战败而承认阿尔萨斯(Alsace)和洛林(Lorraine)两个省被割走,但是俾斯麦却老练地把这两个地区与法国在外交上隔离开来。此外,英国也并不认为德意志帝国的兴起会对其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柏林政权与奥匈帝国和俄国达成了和解。
图1-1 德国皇帝、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
1888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登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所以也算是半个英国人。他在国际事务中起到了一些不稳定性的影响。或许他有点心智失常[1891年,时任英国首相的索尔兹伯里勋爵(Lord Salisbury)见到威廉二世,曾怀疑那时的德国皇帝是否“神志清醒”],他酷爱穿着花哨的制服,性格多变。威廉既想皇权在握,又想抓住首相的权力。他在1890年解除俾斯麦的首相职务后,自己越俎代庖,而事实证明他无法胜任首相一职。他不擅长外交,却在19世纪90年代推行新的德国外交政策——“世界政策”(Weltpolitik),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世界政策”驱使德国去争夺殖民地,扩大德国的势力范围和经济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俾斯麦原先精心建立的联盟体系被瓦解,与俄国签订的作为政治基础的《再保条约》(The Reinsurance Treaty)失效。更糟糕的是,1892年法国和俄国结成同盟。起初,两国只是将此作为对抗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的一个谨慎的对策。但随着20世纪初期国际局势紧张加剧,尤其是当英国以法国、俄国的潜在伙伴角色出现时,法俄同盟的意义就远远不止这些了。
英国本土和庞大海外领地的安全,最终都有赖于它的制海权。一直以来,英国陆军实力相对偏弱,皇家海军却强大有力。英国历来对敌对海军力量非常敏感,这就意味着像荷兰、比利时这样的低地国家,对它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换句话说,这些地方不能落入敌对国家之手,这是英国一贯坚守的政策。此外,英国还有其他外交政策来阻止他国称霸欧洲。为追求这样的战略目标,英国已经和路易十四以及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过战。19世纪下半叶,由于没有类似的欧洲强权威胁,英国得以坐享“光荣孤立”,远离欧洲大陆事端。事实上,对英国构成潜在威胁的是欧洲大陆上的帝国集团,最明显的敌人就是法国这个老对手,还有俄国。1898年,法国和英国在苏丹有争议地区发生冲突,差点兵戎相见,这次“法绍达事件”(Fashoda incident)充分暴露出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争夺殖民地的野心。俄国与英国在阿富汗和波斯地区长期竞争,英国一直担心俄国入侵印度拉吉斯坦省。然而在另一方面,大约在1900年之前,英国曾把德国看作是友好国家。
1898年,德国通过了第一部旨在建立强大海军舰队的《海军法》(Naval Laws),这标志着海军军备竞赛的开始。德国公海舰队(High Seas Fleet)的缔造者——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利用威廉二世对其母亲的祖国——英国的嫉妒,对这位皇帝说,组建公海舰队可以挑战英国皇家海军,英国就会“屈服于陛下强大的制海权,而陛下就可以实现伟大的海外政策”。【10】但这一政策是灾难性的,它破坏了与伦敦的关系,英国接受了这一挑战。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船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德国。尽管后来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为英德关系罩上了一层阴霾,例如在第二次南非战争注2中,威廉二世高调支持布尔人,德国对英国皇家海军的安全形成了公开的威胁,这无疑是最终导致英德之间敌意和猜疑不断加深的重要原因。
20世纪最初几年里出现了外交革命的明显标志,即英国和法国于1904年签署了“友好协议”。这份协议远没有达到形成军事联盟的程度,也不是主要针对德国,不过它在企图解决两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上,尤其是解决殖民地纠纷问题上,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但是,随着20世纪前10年渐渐过去,英国和法国对德国的野心和侵略意图越来越担忧,此时该协议在将两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方面意义重大。1905年和1911年,德国先后两次在摩洛哥耀武扬威,在法国看来,摩洛哥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德国希望从法国的势力扩张中获得补偿的拙劣行径,在道义上与法国的帝国主义行径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似乎没有两样。但是在当时,这两次摩洛哥危机,被视为柏林推行危险的外交冒险政策的信号。由于德国做出对抗法国的帝国主义的姿态并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英法两国关系更紧密了。两国高层在军事上开始秘密磋商,为了防止法国在西部与德国交战,英国军队开赴法国,部署到法军的左翼,法国海军则重点防备地中海地区,法国北部海岸线由英国皇家海军负责保卫。这些协议的达成,并没有正式的、有约束力的同盟关系做保证,所以在1914年8月初,当英军表现出不想卷入战争之时,法国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1907年8月,英国与另一个殖民地竞争对手、法国的盟友——俄国签订了一份协议。该协议缓解了在波斯及中亚地区争夺的紧张局势,这也符合俄国的利益,因为沙皇政府从此就能够专注于在经历1904~1905年对日本战败和1905年大革命的双重灾难后休养生息。正如1906年英国自由派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Edward Grey)爵士所说,与俄国达成协议可以“完善和加强与法国的友好协议,还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的安全感,以及巩固我们的地位”。【11】与英法之间的“友好协议”一样,英国与俄国的这个新协议也远远没有达到建立联盟的程度。但是英国、法国和俄国的组合越来越表现得像一个势力集团,然而表面现象具有欺骗性,英国只会在某些情况下支持法国。再者,英国只是道义上的承诺,并没有条约义务。【12】爱德华•格雷赞成用两相情愿的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也就是按照19世纪“欧洲协调”方式,各个大国通过派代表开会协商平息危机。譬如,1912年巴尔干战争之后,格雷以调停人的身份在伦敦的一次磋商会上促成了和平。在此次会议中,格雷并没有总是支持英国的协约国伙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却站在了奥地利的立场。【13】事实上,1914年8月英国之所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把协约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同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德国入侵比利时这一不明智的战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