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谁之罪?
20世纪30年代,大卫•劳合•乔治注1在写战争回忆录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会陷入突如其来的、可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呢?”这位在“一战”后半期任英国首相的男人这样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这是一场悲惨的事件,“没人希望爆发战争”,但是“各个国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5】大卫•劳合•乔治的观点也是当时人们对“一战”的普遍看法,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美国历史学家悉尼•B.费伊(Sydney B. Fay)1929年提出的:“没有哪一个国家,也没有哪一个人,要对战争负全部或者主要责任。”费伊还进一步谴责了1919年《凡尔赛和约》里所谓的“战争罪责条款”(War Guilt clause),该条款声称“德国与其盟国的侵略”应对这场战争负责。【6】
《凡尔赛和约》对战争起因做出的裁决,远远超出了那位半退休的政客在回忆录中阐明的观点,也远远超出了那位历史学家在象牙塔里做出的武断结论。他们企图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义,这可是一场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的战争。如果说这场战争属于偶然,那么是否意味着它是可以避免的?引申而言,是不是数百万人的死亡就毫无价值呢?这场骇人听闻的、毁灭性的战争,带来的战后世界格局并不理想,因此给人们徒劳无功的感觉,令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值得进行。2012年,备受尊敬的学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出版了一本关于“一战”缘由的著作《梦游者》(Sleepwalkers),产生很大影响,该书的观点本质上与大卫•劳合•乔治和费伊没有两样。在书中,克拉克声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像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剧本那样,剧本的结尾我们总能看到舞台上的尸体旁站着一名凶手,他手里的枪还冒着烟。“一战”这段故事里没有冒烟的枪,也可以说,故事里每个主要角色手里都有一把冒烟的枪。从这个角度来看,战争的爆发是灾难,不是罪行。
回避战争的罪咎成了时尚。在一场报刊辩论中,另一位学者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也赞同克拉克的观点,认为“是时候远离‘指责游戏’了”,他转而又说这场战争毫无意义,“1918年战争虽然终结,却没有胜利者……那些参战的英国男人们可能认为他们在为保卫自由而战,他们错了”。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写了一部600多页的著作来讨论战争的起因问题,但是到底是谁挑起了这场战争,她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7】有一则关于《梦游者》一书的评论,称克拉克的观点“成功地把那些旧的历史共识扔进了垃圾桶”。【8】事实并非如此,克拉克的《梦游者》只不过是对一场重大历史事件的辩论,既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不会没有影响,尽管该著作也引起了研究历史的圈外人士的极大关注。这场辩论还在进行。
评价史学作品,必须依据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出现了为“一战”翻案的声音。《凡尔赛和约》在一些国家受到指责: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者斥责它太过苛刻(这种观点当然受到德国的欢迎);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1919年撰写了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其中对该条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大卫•劳合•乔治的战争回忆录相较于战争诗人、英国前陆军军官齐格菲•沙逊(Siegfried Sassoon)的作品,更有资格被列为“幻灭文学”(literature of disillusionment)之类。费伊是在大众质疑“美国延迟进入战争是否明智”这一背景下进行写作的。同样,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值长达15年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结束之际,人们已不再幻想通过武力来解决政治问题。我们应该设法从战争发生的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尽量避免马后炮式的观点,避免把21世纪的价值观强加给100年前的人们。
历史学家霍尔格•赫维希(Holger Herwig)在评价《梦游者》和另外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中指出1914年的决策者犯了“疏忽的错误,而不是犯罪”)时指出,这两部著作的观点“很危险,把我们带回”到大卫•劳合•乔治对“一战”的认识上,大卫•劳合•乔治认为列强是踉跄卷入了战争。【9】这种“卷入论”是对关于“一战”所做的50年研究的否定。赫维希是对的,事实胜于雄辩,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