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许多历史学家认同费舍尔的观点,认为德国参战是出于对未来的悲观,这一观点在费舍尔的《世界强权还是衰落》(World Power or Decline)一书的书名中可略见一斑。用赫维希的话说,1914年7月,柏林的领导层中有这样一种心态——“早打比晚打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认为,德国由于害怕俄国,于1914年8月发动了一场防卫性的战争。【43】1913年10月,俄国开始了“伟大的军事计划”,该计划包括大量扩充军队数量,继续兴建战略铁路系统。【44】俄国的军事扩张毫无疑问引起了柏林的担忧。1914年7月18日,德国外交部长哥特勒贝•冯•雅戈(Gottleib von Jagow)私下里说,“俄国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打仗”,但是“根据权威观察,过几年就准备好了,到那时它们的军队会摧毁我们,然后建立起波罗的海舰队和它的战略铁路体系”。【45】然而,当时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俄国正在策划一场侵略战争。【46】“伟大的军事计划”的背景是:经历对日本的战败和1905年革命失败的双重挫败之后,沙皇企图加强实力,重塑自己的声誉。武装力量代表着国家实力和声望,还可以被用作外交和震慑的工具,因而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扩大外交影响力。但仅仅拥有庞大而有效的武装力量并不代表这个国家要将其用于侵略。衰落的俄国在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中蒙羞,俄国的领导人下定决心,绝不能让那一幕重演。
俄国与法国的角色
试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责任让俄国、德国与奥匈帝国均摊的做法,忽略了一个事实:1914年7月,俄国得到法国的支持做出参战决定,和同盟国的决定之间有天壤之别。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挑起危机,俄国的回应是防御性的,这样做只是为了使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重要利益免于受到侵害。俄国外交部长萨佐诺夫看到了通牒条款中存在的威胁,在第二天的一个部长级会议上警告说,如果允许奥匈帝国公然把塞尔维亚变成一个附庸国的话,俄国作为大国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俄国颇具影响力的农业部长A. V.克里沃舍因(A. V. Krivoshein)也看到了潜在的危险,并认为只要“表明坚定的立场”就有机会阻止德国。【47】与1908年不同,这次法国表示了支持,这对于坚定俄国的决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法国的表态来得这么快,是因为1914年7月20日~23日法国总统庞加莱和法国首相勒内•维维安尼(René Viviani)正好在俄国圣彼得堡进行的访问。庞加莱是法俄协约的坚定支持者,当上总统后不久就告诉当时的俄国外交部长,他要“(用自己的影响力)不遗余力地确保……以法俄亲密联盟为基础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48】 “七月危机”期间,庞加莱认为法国的支持对于避免俄国遭受德国的武力攻击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个强大势力集团遭到毁灭的噩梦,即避免19世纪“三皇联盟”(League of Three Emperors)的悲剧重演,因为当年“三皇联盟”使法国处于孤立地位,被边缘化。因此,奥匈帝国企图通过进攻新兴的塞尔维亚避免自己作为大国的衰落,结果受到了俄国和法国的遏制。法国和俄国担心,如果不采取行动,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49】
俄国于1914年7月26日调动军队不是要引发战争,正好相反,是采纳了克里沃舍因的建议。他们鸣枪示警,旨在使奥地利明白侵犯塞尔维亚的严重性,以便奉劝维也纳和柏林,在这最后关头能够收手。如果战争爆发,这也是俄国为战争做好准备的必要一步。俄国最初的计划只是在某些地区进行军队调动,表明这只是针对奥匈帝国的,因此没有全面进行军队调动,俄国希望德国能够看懂这种局部动作的含义,意味着沙皇政府谋求避免采取挑衅的做法。7月30日,为应对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圣彼得堡下令全面军事调动。正如一名官员所说,“局部军事调动会牺牲全面军事调动的整体性”,一旦战争蔓延到巴尔干半岛以外地区,俄国就“无力保卫自己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前沿势力”。【50】俄国军事调动对德国政府来说反而是件好事,使其有借口把侵略战争说成是保卫战,这对于团结联合政府背后那些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社会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