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返回上一页

抗战时期延安学生疗养院历史初探

时间:2023-08-16 05:06:08

盛开放 许诗颖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保障延安各学校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决定成立“延安学生疗养院”,接收和疗养延安各地的学生病员,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充分照顾,在医疗上也能得到较好的护理与及时的医治。延安学生疗养院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优待知识分子政策,也为我党和边区政府提供了大批身体健康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抗战时期;延安学生疗养院;青年学生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各项知识分子政策的影响下,延安地区有一大批外来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已达1万多人。各地青年学生历经长途艰苦的跋涉,受到了日军的各种摧残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拦,加之未能适应陕北水土气候,病员学生较多,而延安当时没有专门负责治疗学生的医疗单位。为此,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延安学生疗养院”,以便保护延安地区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延安学生疗养院组建与发展

为了给在延安各学校中有慢性疾病的学员治疗,边区政府决定成立一所学生疗养院,由中央卫生处领导。在国际学联(全称“世界学生联合代表团”)和全国学生救济总会的帮助下,延安学生疗养院于1940年开始筹建,由延安中央医院的魏一斋、邵达等医生负责筹办,院址设在李家洼。1940年10月10日,《新中华报》报道了筹建学生疗养院一事,指出“边区学联与各方筹划,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拨款2万元为开办经费”。1940年10月初,延安学生疗养院开始接受病?T,并于1941年1月5日举行开幕典礼,党中央和延安各机关团体代表出席了开幕典礼。延安学生疗养院在中央医院右侧,初设病床100张,入院者300余人,并以“休息至上、疗养至上”为宗旨,专门接收有慢性病或体弱的延安各地学生予以治疗和休养。1941年9月,随着学生休养人数的逐渐增多,学生疗养院为扩大其收容量,在全国学生救济总会的资助下,扩大了规模,并在中央管理局的同意下,于11月6日迁入杨家湾的陕北公学旧址。边区政府于1943年3月决定将2个干部休养所(包括罗家坪二所)和学生疗养院合并,交于边区卫生署领导。

由于延安学生疗养院距离各校较远,且床位有限,对于疗养各地学生病员有诸多不便之处。于是,1944年11月,边区政府和全国学生救济会拨款,并在延安大学等学校的帮助下,在原有延安大学休养所的基础之上,筹备建设“延安第二学生疗养院”。延安第二学生疗养院于1945年5月4日正式成立,由边区政府卫生署领导,其地址在鲁艺西山,院长为魏良弼。并于1944年底开始接收病员,大多数病员经过休养治疗后恢复了健康。该院成立之初,有床位80张,医生4人,护士9人,除收容学生病员外,还为附近各单位干部及群众治病。1946年夏,边区政府决定将学生疗养院与工人疗养院合并,成立“延安学生职工疗养院”,并于8月1日正式成立。解放战争期间,学生职工疗养院和延安第二学生疗养院于1947年初先后撤销,其医务工作人员先后编入国际和平医院和后方医院,随军转移。

二、延安学生疗养院的历史活动

抗战时期延安学生疗养院的主要工作是接收和治疗延安各地区的青年学生病员,改善学生休养员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1.疗养延安各地的学生病员

为顺利开展疗养院工作和接收学生病员,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0年8月17日发出“为延安学生疗养院征调工作人员”的通知,决定“请每一学校各派一人去疗养院工作,并希于接信后三日内即派去。再各学校学生及需要休养之病员人数,希即告知,以便对休养员名额能作一适当分配等”[ 1 ]。同日,边区政府颁布《延安学生疗养院收容条例》,规定“本院专收延安学生有慢性疾病在校休养无效者,其他机关工作人员一律不收”[ 2 ]。同时,也对疗养院收容条件、病员数量、休养各事项,以及入院和出院手续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之后,从1941-1945年,共收治1200多名病员。据统计,1945年1-4月,延安第二学生疗养院门诊部“共治病3998人(内群众885人),平均每天治疗32人,其中尤以出诊次数甚多(达1269人)”[ 3 ]。此外,延安学生疗养院既是延安学生的治病疗养机构,也是延安时期的重要医疗机构,除治疗党、政、军、学等系统的伤病员外,第一要务就是诊治群众,负责周边范围的群众医疗卫生工作,如下乡医治群众、指导群众防疫工作等,延安学生疗养院也不例外。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防疫总会,划分了四个防疫区,延安学生疗养院在第四防疫分会领导下向周边群众宣传卫生防疫方法。

2.改善学生病员休养条件

为改善学生病员的休养环境,延安学生疗养院迁入陕北公学旧址,其居住条件和环境更加宜人。与此同时,修养的学员在物质生活上也有充分保证,每日三餐,有普通、软食及流汁三种饭食;每天基本能保证一般的菜蔬,肉类供给也很充足;不仅分量增多,质量亦有改进。当时魏良华同志说,“我们学生疗养院的病员生活是非常愉快的,每个病员能够很安心地在这里休养,完全是由于我们党的丰衣足食的号召和该院全体工作同志努力的结果”。为了调剂病员生活,学生疗养院内设有俱乐部,经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每个轻病员都会参加俱乐部内的京剧组、跳舞组、唱歌组、新文字组,院内时常有拉胡琴、唱戏、唱歌、跳舞、打扑克、下棋等娱乐活动。除此之外,每星期天或月末时,俱乐部会举行大型晚会,其节目有歌剧、独唱、合唱、朗诵、京戏等。俱乐部内也有小型的图书室,可供病员们读书看报,也可以将小说、杂志、图书借出来看。当时的病员学生曾说道,“我们在疗养院得到病人所需要的物质营养和精神愉快,使得我们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将来出院继续学习。由于这里是自由和民主的地方,由于这里丰衣足食的生活,虽然我们是病人,但优郁和苦闷跟我们是绝缘的”。由此看出,在党和边区政府的关怀下,疗养院的学生病员都能得到物质和精神上所需要的营养。

3.参与边区内各项活动

以疗养院为单位,全体职工和休养的学生积极参与边区内各项活动。1943年10月,延安学生疗养院积极参与边区内的抗战救灾工作,院内全体工作人员及休养员纷纷捐出钱物支持关中灾民,共计“捐出洋2万5千5百元,织布11丈7尺,衬衣、制服28件,鞋29双及各种日用品劳军;并捐洋1万3千2百元以救??刂斜呔吃职??944年间,延安学生疗养院又积极参加边区的机关生产节约运动,以此不断改善本单位的生活条件。1944年5月31日《解放日报》报道“学疗的公私节约合作分红制(工作人员灶),是根据实际消费与炊事员规定每人每日发17两小米,在此数内除每月消费与每月调剂吃三至四次面食外,节余粮食按公私二(公)八(私)分红。……因而今年三月份每人平均节余小米十五两(此为在17两内所节省的)”。1944年7月上旬,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召集了政府直属各单位公营作坊、运输队及菜园人员举行了座谈会,表扬了“学疗磨坊、豆腐坊,克服困难,半年内完成了全年任务的60%,并达到“每斗豆子平均产80斤豆腐,每斗麦出面24斤,出麸四升半的最高产量”。会后,各单位作坊代表前往学疗豆腐坊、磨坊参观学习,由此学疗也成为生产节约的模范单位。

三、

提醒您:因为《抗战时期延安学生疗养院历史初探》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抗战时期延安学生疗养院历史初探》在线阅读地址:抗战时期延安学生疗养院历史初探

12
经典故事
李安:上帝最爱这样的笨小孩
袁咏仪:我曾是个疯狂妈妈
鲁迅相貌引发的故事
只是赢了自己
宋丹丹 喜剧天后的喜剧人生
《泰濉分父束焕:我的喜剧细胞来自父亲..
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郑板桥教我们去薄存厚
郑板桥因吃上当
大事明白小事糊涂的郑板桥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