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返回上一页

介入、博弈与平衡:论科技与艺术融合下的电视舞蹈发展<br/>——以《中国节日系列》《舞千年》为例

时间:2023-08-16 03:33:43

阎雪琦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00)

2021 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以破竹之势席卷全网,随后《祈》《凤凰》等“中国节日系列”IP 下的数个电视舞蹈节目也相继走红网络。年末河南卫视与B 站合作的舞蹈综艺《舞千年》未播先火,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再一次实现舞蹈“出圈”。这不禁使我们思考,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在科技与艺术趋于融合的潮流之中,舞蹈与科技的双向介入是一场怎样的博弈,口碑与流量的双丰收,是否证明真的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一、介入:科技视域下电视舞蹈的发展流变

2000 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舞蹈世界》和《CCTV舞蹈大赛》两大节目拉开了电视舞蹈的序幕。随后数十年间,70 余部电视舞蹈综艺遍地开花;2010 年前后,《武林大会》《舞动奇迹》《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等一系列竞技类电视舞蹈综艺大量出现,相较于传统剧场,它们的舞蹈演出形式有所转变。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创作媒介中身体与编导创作的唯一性原则,镜头的参与丰富了创作媒介,形成了从身体到身体+镜头、从舞蹈编导到舞蹈编导+影视编导的转换;其次,电视舞蹈改变了剧场舞蹈表演线性时间不可逆与转瞬即逝的特性,科技手段使倒退、回放与重复观看成为可能;再者,电视舞蹈依托卫视平台使舞蹈走出剧场,进入到千万户人家,推动了舞蹈的普及。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5G 技术支持下VR、AR 等虚拟现实手段的广泛运用,这些都加速了电视舞蹈的发展步伐和变革进程。《舞蹈风暴》创新使用媒体技术与传播媒介,媒体技术方面的“风暴时刻”依托时空凝结技术瞬间定格高光时刻的并放大动作;传播媒介从单一的卫视平台向卫视+网络视频+自媒体平台的融合媒介过渡。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与《舞千年》两档节目在此基础上走得更远,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VR 技术、动作采集技术、抠图、特效动画等后期技术构建虚拟空间,摆脱过去电视舞蹈作品起舞于舞台的单一场景,打破舞台对舞蹈时空表达的限制,“还原”作品本文的多重想象空间。另一方面,360 度全景技术和镜头剪切技术的运用也放大了舞蹈作品的细节,为舞蹈鉴赏引入新的观看视角。

二、博弈:二元对立的建构与打破

现代科技崛起后,媒介技术与艺术的冲突便未曾停休,在当下二者融合的大趋势下,双方的互相介入不可避免地形成二元对立的态势,伴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张和独立空间的压缩,产生了主导权与话语权之争,电视舞蹈亦呈现出这一态势。然而这种二元对立的博弈局面并非不可撼动,将媒介技术与舞蹈艺术从二元关系中抽离,置入一个整体性的配合模式与生态中,将其拆解为一度创作(编导创作)、二度创作(演员表演)、三度创作(镜头拍摄)、四度创作(后期剪辑)、传播与鉴赏五个环节后,伴随着共同创作意识的增强、媒介融合下舞蹈艺术主人翁意识的消减以及互相理解意识的增强,过去二元对立局势中话语权的争夺可能会逐渐转移甚至瓦解。

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和《舞千年》项目的团队建构与生态模式中,代表着媒介技术的河南卫视和代表着专业艺术水准的各大舞蹈院校和舞团之间,有着明确的共同创作意识,也存在着隐性的博弈关系。在二者的复杂关系中,究竟是以“不懂”舞蹈的电视编导和技术人员为主导,还是以“不懂”媒介技术的舞蹈从业者审美为主导,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但随着双方话语权的交锋作用于编导的一度创作,他们在互相沟通中达成共识推动作品转变;演员(二度创作)与镜头(三度创作)的进入为实操环节带来正面冲突;再到后期剪辑(四度创作)介入,打破势均力敌的二元对立,使话语权逐渐转移至技术操作团队;最后节目播出,此前相互对峙的局面彻底瓦解,评价与解释权流向观众,最终打破博弈关系。

(一)话语权之争与一度创作的转变

首先,应该明晰在互相理解与共同创作意识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下,河南卫视与专业舞蹈团体的话语权争夺是一种隐形存在,是建立在相互配合与良好沟通基础上的对话。这种隐性斗争直接作用于编导的一度创作中,这既包括舞蹈编导的舞蹈创作,也包括节目组编导的节目策划和技术预想。

一方面,河南卫视节目组以“三个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对当代信息获取方式的解读”以及“对舞蹈艺术表现方式的解读”)和“五个把握”(对观众群体及其观赏习惯、观赏方式的准确把握;对电视文艺类舞蹈作品表现方式的准确把握;对现代影视拍摄技术、拍摄手法和先进拍摄仪器的准确把握;对审美趋向、审美诉求的准确把握;对传统文化、古典舞蹈风味的准确把握)为定位进行节目和技术策划。另一方面,专业舞蹈编导依照行业审美与专业规范形成作品呈现的构想与形式,并在科技不断介入的当下形成镜头视角的编舞思维。隐性话语权争夺产生于双方的沟通交流中,最终却在不断地交流与互相理解的退让后达成初步共识。例如,在排练《舞千年》的节目作品《侠骨伞影》时,节目组和北舞团队便产生了隐性斗争。最终,在作品编导胡岩与节目组的相互妥协中形成了舞蹈作品的完整形态和初步的项目预案。

(二)话语权碰撞与镜头视角的切入

当项目进入实操环节,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员和三度创作的镜头语言介入后,舞蹈编导、演员与节目编导、摄影师的审美观念在拍摄过程中发生碰撞,使话语权的交锋更加凸显。

一方面,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镜头影像重新构建舞蹈的呈现,以不同的长镜头拍摄手法达到捕捉原舞动作细节、重建视觉焦点和营造意境氛围等目的。在《舞千年》作品《越女凌风》中,大量使用“跟镜头动作视点”,即镜头与舞者保持稳定的距离,随着舞者的位置移动进行同步横移。舞台版的《越女凌风》中编导使用一连串大幅度横线调度动作引导观众想象空间的流动;而《舞千年》版本的《越女凌风》中,导演使用镜头的“流动”反向表达动作的空间变化,在实景中营造一种流动的洒脱感与空间的延绵感。

另一方面,舞蹈编导与演员的全程参与也使镜头语言摆脱了摄影师这一“舞蹈圈外人”的单一审美视角,为选取镜头视角提供更具审美性和观赏性的引导意见。编导胡岩在访谈中表示,《侠骨伞影》的影视化过程中,他全程跟进拍摄,反复与摄影师交流理想的镜头角度与手法。舞者在进行后弯腰转腰、做出向前探身将伞刺出的动作时,摄影师将镜头聚焦于舞者“刺”这一行为,而在胡岩的积极沟通下,摄影师将镜头调整到最能体现动作连贯性和空间感的腰部线条拧转上,以镜头视角给予观众更专业化的鉴赏视野。

(三)话语权转移与后期技术的加持

随着镜头剪切技术、虚拟现实VR 技术、特效动画等技术的发展,代表着专业艺术审美的舞蹈编导逐渐淡出观众视野,并将其对舞蹈视觉的审美评判权力部分转移至节目编导和后期技术团队手中,后期技术主要分为镜头剪辑和虚拟现实特效两方面。

镜头剪辑改变了舞台语言和镜头语言时间的线性表达、空间的单一表达、力度的平面化表达的局限,无论是镜头剪辑带来的空间上的移步换景,还是快慢、倒放技术下呈现的多维时间,都挖掘着过去舞台空间和单向度镜头中被忽视的美。在作品《祈》中,通过剪辑舞者蹬地跳起的动作节奏、放慢落地下蹲积蓄力量的过程和加快向上跃起的过

提醒您:因为《介入、博弈与平衡:论科技与艺术融合下的电视舞蹈发展<br/>——以《中国节日系列》《舞千年》为例》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介入、博弈与平衡:论科技与艺术融合下的电视舞蹈发展<br/>——以《中国节日系列》《舞千年》为例》在线阅读地址:介入、博弈与平衡:论科技与艺术融合下的电视舞蹈发展<br/>——以《中国节日系列》《舞千年》为例

12
经典故事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最大扭矩和 最大净..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 “岗课..
有声小说《职场菜鸟升职记》MP3免费打包下载 刘..
微书摘
《当代人》“精短佳构”稿约
房屋建设监理质量控制与管理对策分析..
技工院校汽修专业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一点思考..
张謇教育思想下汽车专业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机制研..
基于氢燃料电池零部件分析
新工科视域下“汽车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