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返回上一页

《大学》:“在场视角”下的真实感、功能性与价值重塑

时间:2023-08-16 03:03:40

刘成轩

纪录电影《大学》采用亲历者的“在场视角”,呈现了清华人的感人瞬间,以及真实可信的物象细节,在纪实的影像叙事风格中,传递了追逐梦想与家国情怀的真挚情感,使青春奋斗与理想担当、家国情怀等多元主题得到了“影像化”升华。本片坚持捕捉真实、自然的情绪,将镜头对准真实的大学校园,精心选择了四个时代、职业及人生阶段完全不同的人物,不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生版图,也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和说服力。

一、回归真实:《大学》的创作逻辑

纪录电影以真实的记录行为来建构“真实”,既要确保内容的天然性,也要体现记录行为。纪录电影《大学》以刻画、勾勒人物群像为主,通过塑造细节饱满的人物形象,并借助人物故事,彰显了人文教育特色,打破了传统“说教式”的叙事方式,实现了“真情感”的真实记载与生动传递。

(一)纪实手法讲述“真故事”

法国纪录片大师让·鲁什提出了“真实电影”的概念。他认为,“拍摄无可避免地会激发与拍摄对象的场外重要关系,唯一诚实的方法是表明拍摄意图,推崇由电影触发真实的人性时刻。”①纪录电影通常以记录形式来真实、忠实地讲述事实,从而使电影文本彰显出极强的“真实感”。[1]真正决定纪录电影美学的本源是真实的记录行为。为了更好、更真实地展现清华学子的精神风貌,纪录电影《大学》使用了最平实的拍摄手法,以观察者和纪录者的视角,生动再现了不同人生阶段清华人的面貌状态。该片以“等待”的方式,用3年伴随式纪实手法拍摄,真实记录了清华人精彩的生活瞬间与感人故事,而非是艺术创作或“摆拍”等方式。该片通过选择具有故事性、话题性的人物,讲述真实的故事内容,定格鲜活的感人瞬间,共同描摹追梦逐梦场景,以真实可触的人物群像,能够更好地激励当代年轻人坚持追寻梦想。受创作时长、主题表达等因素影响,在拍摄、剪辑过程中,该片从追求看点与记录真实生活的平衡点出发,从1000多小时的记录素材中,合理取舍创作内容,尽可能为观众提供了真实、新鲜的素材,最终由个体组成的纪实故事,不仅丰富了宏大的叙事结构,也诠释出独有的美学质感。

(二)微观视角塑造“真人物”

比尔·尼科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一书中提出,“纪录电影谈论与真实人物(社会演员)相关的环境和事件”②。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纪录电影《大学》注重做好细节描述,遵循事实逻辑,讲述人物从参加高考到正式入学,从学生到教师再到进入社会,甚至退休等一系列普通人的故事,通过采用全景叙事策略,以完整的时间线、人生线覆盖了整个大学时间,乃至人生命运的不同阶段,最终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历程。影片生动呈现了四个人物从2018到2020年间经历的人生转折,以开阔的视野塑造了鲜活、生活的清华人物群像。“00后”严韫洲刚刚过了18岁的生日,经过高考磨炼,他终于考上了心仪高校。水利系博士生宋云天告别清华园,经过一番斗争,最终放弃其他诱惑,选择了“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哈勃学者”蔡峥历经10年海外求学,毅然决定回归清华园,只为实现自己“仰望星空”的天文梦。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已经83岁的钱易院士,虽然已经迎来了荣休,但是她仍然不愿放弃教书育人的使命初心,依然活跃在三尺讲台。通过讲述面临不同身份转变、人生抉择的人物故事,在新旧交替、精神传承中,塑造出具有代表性的清华人物群像,从而使大众广泛关注大学、关注当代的年轻人。

(三)真实记录诠释“真情感”

法国电影艺术家雅克·贝汉认为,“所有的影像,都是谜题。情感是一种语言,一种真正的语言。”①纪录电影所流露和表达的情感超越了所有叙事技巧,呈现出更加强烈的自然性、真实性。在传统纪录电影中,实录素材、图像资料等叙事性元素的功能相对单一,更多仅用于佐证创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者假设。[2]纪录电影《大学》创作者以“教与学”“人生命运转折”两大主题为基础,用3年的时间记录下四位主人公的各种行为,包括面对高考、志愿填报、拜访恩师、人生职业选择等多种素材,再通过对这些拍摄素材的重新整合,进而以“视觉拼贴”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完整的大学生活。作为一部具有人文精神、探索意义和鲜明主题的电影,其通过讲述四位清华人的细微故事来反映“进清华、守清华、来清华、离清华”等四种状态,生动诠释了“奋斗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四种精神。事实上,四位主人公分别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体现的是四种完全不同的真实情感。通过发挥不同片段的链接、索引功能,引导观众进入不同层级的叙事单元,从而获取相应的心理感受。

二、功能驱动:《大学》的媒介效果

纪录电影不是一种“个人文本”,而是一种“公共图像”。通?用影像符号存储、展现故事,输出情感共鸣,激活集体记忆,实现了纪录电影的媒介功能。纪录电影《大学》用镜头记录真实,依托清华园的时空场景,在记录性、集体参与性和教育启迪性等多元功能驱动下,通过强化叙事文本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连接,采用意蕴丰富的叙事符号,在增强影片文本体验性、参与性的同时,促使影片升级为社会议题表达的公共空间。

(一)社会功能:精神展示,输出记忆

比尔·尼科尔斯提出,“真实人物在故事中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向我们现身说法,对影片所描写的生活、环境和事件表达令人信服的主张和看法。”②电影作品是一种公共媒介,在其上映、进入大众视野后,其中传递、表达的内容都将对受众产生直接冲击。[3]纪录电影《大学》在叙事过程中,选择使用的叙事元素,不仅具备证据功能,还通过彼此嵌入搭建了“沉浸式”互动空间,为观众提供了精神探索、叙事参与和体验等多元功能。影片以开放性表达为支撑,注重共同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宣传价值,通过深入清华园,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故事性的清华人物,记录几代清华人的言行举止、点滴生活来具体展示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清华人的生活面貌,从而为社会了解清华、了解大学提供了极具现实主义美学的影像素材。影片通过集中展现清华人积极创新、回报社会的优异品质,进而在温暖表达展现人物光辉的同时,深刻诠释了清华人的使命感与家国情怀。

(二)抒情功能:场景链接,唤醒记忆

英国约翰·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书中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根据自然素材制作的影片”。③独特的叙事空间,不仅能够辅助剧情,增强受众对叙事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受众将叙事场景与个人生活相结合,从而唤醒真实的情感记忆。[4]纪录电影《大学》展现了创作者非凡的叙事创造力,通过用镜头记录真实人物,以故事再呈现的“剧情化”形式来传递创作思想、表达创作主题,从而使电影作品呈现出更加主动、多元的意义,并引发观众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在影像空间叙事方面,清华承担起追逐梦想与实现梦想的两端,每一次不同的抉择与命运变迁,均与家国情怀相关联,这也对应了大时代环境下个人行为抉择与大学教育的关联性。影片通过以纪实影像对此进行的真??再现,完成了值得深析的影像表达。为了增强可看性,本片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个人与学校的真实感情故事为主线,将四个年龄、经历完全不同的人与清华的故事作为重点,生动讲述了清华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社会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影片价值,本片在选择具体内容素材时,重点把

提醒您:因为《《大学》:“在场视角”下的真实感、功能性与价值重塑》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大学》:“在场视角”下的真实感、功能性与价值重塑》在线阅读地址:《大学》:“在场视角”下的真实感、功能性与价值重塑

123
经典故事
卢沟桥的狮子
樟树为什么这样香
药王孙思邈
柳毅传书
槐安国
水精
唐伯虎画雀
大雁与青蛙
孔雀变成椰子树
白花公主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