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返回上一页

西周燕国纺织技术述论

时间:2023-03-27 11:46:47

李爱玲

(石家庄学院 文学与历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在西周,燕为同姓大国,在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文献对燕国的记载较少,涉及纺织的记载更是寥寥。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深入,学者们对西周燕国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学界多是对始封地、墓葬、铭文等方面的探讨,对经济特别是纺织方面的考察较少。我们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试对西周燕国纺织技术进行分析。

纺织业自古就是我国主要的手工业门类,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就已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考古发掘我国最早的丝织物为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出土的绸片、丝线、丝带等织物[1]。到商代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商代的纺织技术。西周时王室经济实力较强,纺织技术较为发达,这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展现在品种和数量上。除《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小雅·大东》等文献资料外,亦有铭文与之印证。青铜器铭文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可靠的一手资料。周王在封建、册命、祭祀、战争、朝聘中均有赏赐活动,据铭文所载,丝束、帛束、服饰、旗帜等纺织品便是重要的赏赐物品,仅衣物又可分为织衣、玄衣、玄衮衣等,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均体现了王室纺织业的发达。另外,考古发掘亦出土了不少包裹铜器的织物和荒帷、缀玉幎目等。畿内封国的纺织技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王室水平,伯墓地出土了斜纹组织结构的丝带,其上的菱形图案应是提花机织出来的,而刺绣制品印痕是现知我国最早的刺绣文物。

燕国始封君“召公”与周公分掌王室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2]1875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燕国的始封地,较晋、卫等国来说较为边远。燕人结合本地实际较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七雄之一,这离不开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便是燕国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復作父乙尊铭“匽侯赏復䌹衣、臣、妾、贝”(《集成》),说明纺织品亦是匽侯重要的赏赐物品,再加上纺织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纺织品才能满足需要,这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纺织规模与技术。

一、纺织原料和养蚕技术

燕国是西周重要的纺织原料产地,这为其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麻习性喜温热湿润,籽实可食、纤维可用于纺织,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纺织原料。大麻纤维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多有发现,可见其历史悠久。麻亦是西周燕国重要的农作物和纤维作物,燕国的北部边疆主要是以大小凌河流域为主的辽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负山面海。“据水文资料推断,古代大凌河流域水量充沛、低山丘陵植被覆盖率高,具有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3]从自然条件来看,辽西地区较适合麻的种植。这在考古发掘中亦得到了印证,辽宁北票夏家店下层墓中发现,小孩骨架上附黄色平纹麻布残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0根[4]。证明西周以前麻已在辽宁地区种植了,亦已掌握了麻织技术。此外,在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亦发现了麻织品,但“未见成形者,多黏附在青铜器表面,经纬痕清楚”[5]241。这说明,北京地区的燕人与辽西地区的人们一样,不但广泛种植麻类作物,而且掌握了麻织技术。天津、河北北部等地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区,较适合麻的种植,所以我们推测西周时燕国境内已广泛种植麻。

丝织亦是西周燕国十分重要的纺织业,其原料主要为蚕丝,充足的蚕丝供应需要发达的养蚕业来支撑。我国蚕桑业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就有了“蚕、桑”二字,胡厚宣先生曾举出武丁时期对蚕桑的占卜及对蚕神祈祷的卜辞,如“戊子卜,乎省于蚕?”(《续补》)殷代的祭蚕典礼十分隆重,同样对蚕神“求年”,可知蚕桑业与农业一样,亦为一年的重要收成[6]。西周时期蚕桑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蚕、桑的习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诗经·豳风·七月》便有明确的记载。养蚕必先植桑,所以桑树的广泛种植是前提。桑树的根系发达,具有萌芽力强、生长快等特性,亦有抗旱耐寒等特点,而且桑树寿命较长,所以桑树在我国各地被广泛种植。

据学者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辽宁锦西就已有了育蚕业[7]。西周时燕国的桑树种植十分普遍,《史记·货殖列传》载“燕、代田畜而事蚕”[2]3968,指出燕国是蚕桑业的重要地区。考古发掘亦与之印证,据统计,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ⅡM205、ⅡM54、ⅡM264三座墓葬中出土了玉蚕,且均置于男、女墓主头部[5]31、51、58,或将其视为饰发器[8]148。玉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玉蚕除用于头饰外,还用于项饰、玉佩、玉琀,多见于西周时的晋国、燕国、虢国,均为宜桑之地。这不但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养蚕的重视,而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蚕桑业的重要性。琉璃河出土的ⅡM264:23玉蚕,头大尾小,头上有眼,体为4节。ⅠM54:47长2.5厘米,头上有眼,体为9节[5]233-235。玛瑙蚕形佩长3厘米,雕刻出了眼、嘴,身呈数节状[5]238。足可看出西周燕人对蚕的体貌特征已十分的了解,极可能已熟知蚕之习性。此外,燕国多处于温带气候区,较适宜桑树生长。正如《诗经》所载在山地、坡地、湿地、水旁、庭院等均可植桑,甚至有的地方已成桑林。

由《诗经·大雅·瞻卬》中的“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周礼·天官·冢宰》中的“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礼记·月令》中的“季春,后妃斋戒,亲东乡躬身桑”;《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等记载来看,西周时已有了“蚕室”,在“蚕室”中养蚕不但要注意桑叶的质量和清洁,而且对室内卫生、温度、湿度、气流、光线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蚕才能茁壮成长。而从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蚕桑业在当时社会中是极受统治者重视的,这亦是蚕桑业大国燕国的写照。西周时期的燕人已经注意到了环境对蚕的影响,对“蚕室”内的排水、干湿、温度等已能调控,“蚕室”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燕国纺织业的发展。

二、西周燕国纺织技术考

西周时期,纺织主要由妇女承担,且颇受统治者重视,西周燕国亦是如此。麻织和丝织是燕国纺织业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在多地发现西周燕国的丝织品和麻织品,多见于墓葬和车马坑之中,除衣服一类的痕迹外,还有包裹青铜器、覆盖棺顶之上或木椁底部的织物。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现了麻织品和类似绢一类的残迹,其标本经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鉴定,质地为绢丝,组织结构为平纹,密度为28×27根/平方厘米[5]258。M1193号墓出土的Ⅰ式青铜戈表面有纤维类痕迹、M1193:89圆饼形饰出土时亦粘有纺织器痕迹[9]。北京昌平西周木椁墓中青铜戈表面有席纹残痕、甲泡之联缀物为皮革或丝织品但已腐朽[10],这些纺织品多用于包裹青铜器。1981-1983年琉璃河燕国墓地发现,有的纺织品覆盖在棺顶之上,也有部分墓地的尸骨上有衣衾之类的痕迹。有些玉石、玛瑙和料质装饰品,原是用线穿起的串饰,有的似固定在纺织品之上[11]。辽宁朝阳魏营子西周燕国M7101的木椁底部亦发现绢布一类丝织物20余层[12]。

学者对朝阳所出织物进行分析,有平纹绢、方孔纱、经二重三种织品。每根纱的丝素有100对类三角形,约100个茧[13]。经鉴定,朝阳所出西周燕国的织品方孔纱虽然织法和一般平纹织法基本相同,但它的经纬密度则需要专门控制[13],这需要高超的纺织技

提醒您:因为《西周燕国纺织技术述论》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西周燕国纺织技术述论》在线阅读地址:西周燕国纺织技术述论

12
经典故事
神医救人
狐狸戒指
午夜飙车
小水怪年恰恰
危险游戏
禁忌游戏
地上的声音
见鬼游戏
植物人
照相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