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城址在今撒马尔罕城西北50公里的伊什特汗。西曹与康国关系密切,7世纪初国中无主,康国王令子乌建治之。
在康国西部有何国,据《隋书》记,何国“东去曹国百五十里,西去小安国三百里”。《新唐书》“何国”条记,何国“或曰屈霜你迦,曰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屈霜你迦,阿拉伯语库沙尼亚(Kusâniyya)的对音,其地在撒马尔罕西北约75公里,居曹国和安国之间;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斯塔赫里记,贵霜匿为“粟特的文化最高之城,粟特诸城之心脏”35。
隋唐时期,何国皆遣使来贡。 36何国十分重视与唐朝的关系,在唐朝使者来访时,他们举行热烈的欢迎仪式:“若中国使至,散花迎之,王东面拜,又以麝香涂使人额,以此为重。” 37 《新唐书·西域传》记,当唐朝平定西突厥汗国之时,何国曾上书说:“闻唐出师西讨,愿输粮于军。”
何国再往西是安国,安国位于泽拉夫善河下游布哈拉绿洲地区,在唐以前的史书中被记为忸密、布豁、捕喝。38最早记载布哈拉地区的是成书于82年的《汉书·西域传》,在康居国的臣属国中,有一个小国国王,即罽王,其都城在罽城。39《新唐书》记载其方位说:“安者,……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皆百里所。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 40到7世纪,《隋书》将布哈拉地区政权称为安国,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古代安息帝国的缘故:“安国,汉时安息国也。” 41安息帝国位于今伊朗东北部,首都尼萨城在今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西北,强大之时,统治了包括布哈拉城在内的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唐代史家认为布哈拉就是汉时的安息国,基于这种错误,《隋书》将以布哈拉城为中心形成的政权称为安国,据《新唐书》记载,659年,唐在安国设置了安息州,然而,661年,唐在乌罗浑城设置忸密州,安息州不见于西域羁縻府、州的建置之中。由此看来,唐人已意识到以安息一名称安国是不妥的,继而将安息州改为忸密州。 42在1060年成书的《新唐书》中,出现了Bokhāra一名的音译名布豁和捕喝,但是,大量文献仍以安国之名称之。
布哈拉城建于公元前1世纪,到6世纪成为中亚有名的城市之一。7世纪,据《隋书》记,布哈拉城“城有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为平头”43。按中亚城市布局,布哈拉城以城堡为中心,向外扩展共有五层,宫殿皆为平屋顶,因为中亚气候干燥少雨,屋的建设式样与中国不同,不需要排水的人字形屋顶。44
6—7世纪,布哈拉国臣属于以撒马尔罕城为中心建立的康国。45布哈拉国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登;妻,康国王女也”46。据当时的国王诃陵迦说,国王一姓相承了二十二世。47国王朝政之时,“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48。国家议事会中有三人,妇女在城市国家中有一定地位,其妻可以参与政务。安国王布克哈拉时期曾铸造银币。7世纪,西突厥人统治了中亚,安国以属臣身份处于突厥人的统治之下。
安国虽是康国的属国,但安国也有自己的属国,如东安国和毕国。东安国在布哈拉的东北部,在泽拉夫善河之北,西南至布哈拉四百里。49毕国地处安国西部的泽拉夫善河南岸,是一个自治城邦国家。《隋书》对毕国没有独立立传,仅附于安国条:“国之西百余里有毕国,可千余家。其国无君长,安国统之。”在6—7世纪,毕国是布哈拉绿洲上的一大商埠,在穆斯林著作中被记为沛肯城(Baikand),据阿拉伯史籍记载:“古时毕国号称要塞,因坚不可摧而被誉为铜墙铁壁。” 50 20世纪40年代的考古发现,故城面积达20公顷。城内筑墙,隔为二重,有人工水渠环绕,后人称之为毕渠,毕渠与安国连接。毕国虽然受安国统辖,实际上是商民自治的自由城邦或商人共和国。 51它的存在反映了河中地区发达的商贸,“毕国之民,尽为商贩。彼等行商中国及海外,获利甚丰” 52。
在康国西南部有史国,史国又名羯霜那、乞史、佉沙,这些汉译名都是阿拉伯语、波斯语Kass、Kiss的对音。史国位于独莫水(今卡尔施河)南岸,曾是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国有城五百,都城在今撒马尔罕南75公里的沙赫里夏勃兹一带,地处撒马尔罕至缚喝(巴尔赫)国途中的一个较大城市,该城每边长约三分之一法尔沙赫(farsakh) 53。7世纪初,史国国君狄遮始通中国,号最强盛,筑乞史城,地方数千里。642年,国君沙瑟毕到唐宫廷献方物。
在康国东部的昭武国家有钹汗国,钹汗在康国以西,位于锡尔河中上游地区。7—8世纪的中国文献还记载了㤄捍、拔汗那等译名。据《隋书》记载:“钹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王姓昭武,字阿利柒。都城方四里。胜兵数千人。”7世纪中叶,钹汗国以锡尔河为界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锡尔河北的渴塞城(遗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市西25公里) 54为统治中心,西部以河南的呼闷城为中心。据玄奘记载,“㤄捍数十年无大君长”。《大唐西域记》记其“宜羊马……人性刚勇”。
在康国北部,即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有火国,中国文献又记为花剌子模、呼似密、货利习弥、过利等名。花剌子模国虽役属于西突厥汗国,但因地处僻,与河中隔离,经常受到北方草原上的铁勒族可萨人的入侵。
在铁门关以南的中亚地区被称为吐火罗,吐火罗本是一支部落之名,在希腊典籍中写作tokharoi,以后转为地名—吐火罗斯坦。在《大唐西域记》中,吐火罗斯坦被记为覩货逻国故地,其范围是:“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即兴都库什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即阿姆河)中境西流。”现在吐火罗斯坦指葱岭以西、阿姆河之南、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北部地区。
在玄奘游覩货逻国故地之时,吐火罗王族已绝嗣数百年,“酋豪为竞,各擅君长,依川据险,分为二十七国。虽画野区分,总役属突厥。”玄奘所记,吐火罗国故地分为27国,但在《大唐西域记》中实际记载了29个国家。
吐火罗斯坦居丝绸之路南道要冲,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破吐火罗斯坦之时,派长子呾度设(Tardu Šad)“管铁门以南诸小国”,驻在活国(Warwaliz,今昆都士附近)。此后,吐火罗斯坦王统由突厥人继承。活国在吐火罗斯坦有着与康国在昭武九姓诸国中的地位。《大唐西域记》记:“活国,覩货逻国故地也,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无别君长,役属突厥。”活国土地平坦,以农业为主要经济,“谷稼时播,草木荣茂,花果具繁”。在7世纪上半叶,活国的佛教十分兴盛,其民“多信三宝,少事诸神。伽蓝十余所,僧徒数百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
与活国相邻的昭武九姓人建立的国家有阿利尼国。阿利尼国“周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土宜风俗大同活国”。在阿利尼国东面是曷逻胡国,曷逻胡国地处阿姆河南岸,“周二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土宜风俗大同活国”。在活国东南面还有阔悉多国,“周减千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无大君长,役属突厥。山多川狭,风而且寒,谷稼丰,花果盛。人性犷暴,俗无法度。伽蓝鲜少。从此西北,逾山越谷,度诸城邑,行三百余里,至活国”。
此外,地处阿姆河西岸还有乌那曷国(今阿富汗安德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