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早期文明时代,中亚地区居民以游牧与农耕混合型经济为生。北方牧民的经济是畜牧—农业混合型,或畜牧—渔猎混合型;南方居民的经济是农业—畜牧混合型。在中亚北方,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游牧国家建立起来,国家的基层组织是氏族和部落;王族和部落首领构成了国家的统治阶层,氏族和部落中的普通牧民与奴隶构成了被统治阶层。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中亚游牧民向波斯帝国纳贡;希腊人入侵时期,中亚游牧民进行了顽强抵抗,没有臣属于希腊政权。在中亚南方,以农、牧经济为基础的定居农耕国家建立起来,国家的基层组织是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村社聚落;国王和部落贵族构成了国家的统治阶层,村落居民和奴隶构成了被统治阶层,村落居民向部落贵族或国王交纳租税,并承担国家或村落的劳役。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中亚南方成为波斯帝国的郡,由波斯帝国派太守统治;希腊人统治时期,中亚南方的一些地区由希腊人任命的本地贵族统治。
第一节 社会经济
在早期文明时代,中亚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游牧与农耕,这是由中亚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在中亚,有两大游牧地带,一是中亚北方草原,它处于从黑海北岸向东延伸至蒙古草原的欧亚草原中段;二是山区游牧带,其中,主要游牧带从伊朗高原向中亚南部延伸到帕米尔山区的东段。
中亚北方草原的气候条件和牧场能够满足多畜种放牧的需求,属于多畜种放牧的复合畜养地带。在此,畜养的牲畜有马、羊、牛、骆驼等,其中,放牧的牲畜主要是马。中亚草原地带的巨大生产力和扩展力成为草原地带游牧政权的经济基础。
在草原游牧地带,除非出现战争和自然灾害,否则,游牧民东西方向的大迁徙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史书中记载的“逐水草而居”主要指牧民在一定的游牧范围内进行的小规模冬夏牧场的往返迁徙。一般而言,这种迁徙方向是夏季向北、冬季向南。具体情况大致是:在冬季营地上,他们建造了避寒住所,或者住在山洞内;到了春季,他们在过冬地周围可耕作的小块农地上播下谷物,然后赶着畜群离开过冬地,迁到夏季牧场;他们在夏季牧场搭建帐篷;到了秋末,他们又赶着畜群返回冬居地收割庄稼,并在此过冬。
山区游牧地带的气候和牧场适合于牧羊,因此,羊是山区游牧地带最为普遍的牲畜。一般来说,冬季牧场在山谷中,夏季牧场往往在高山坡上,牧民在此往返迁徙。如从西费尔干纳盆地向帕米尔·阿赖(Pamir-Alai)山的迁移;在阿拉套山(Ala-Tau),冬季的迁徙路线指向恰特喀尔(Chatkal)山谷、塔拉斯(Talas)、卡拉套和莫云库姆(Moyun Kum)沙漠,其中,莫云库姆是比较理想的冬季牧场。此外,在山区游牧带还有垂直方向的季节性迁徙。在塔吉克斯坦山区,夏季游牧民把牲畜赶到希萨尔、达尔瓦兹(Darvaz)和卡拉捷金地区的山麓,冬季回到瓦赫什河流域和卡菲尔尼甘河谷度冬。69
无论是中亚北方草原还是山区游牧地带,牧民们从事的不是单一的游牧经济,而是采取畜牧—农业混合的经济形式,普遍以农耕为辅助手段进行牲畜放养。实际上,不管放牧的程度如何专业化,在地理环境允许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牧人也种植一些庄稼。草原地带可以种植的作物有春小麦、燕麦、黍等耐旱作物。虽然草原地区不乏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资源,但湿度和生长期的不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农耕仅仅是一种补充。
中亚南方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专门栽培植物的部落;到青铜时代,绿洲地区开始了灌溉农业。从灌溉工程的遗迹来看,中亚南方居民因地制宜,利用环境建造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灌溉工程。在阿姆河三角洲,人们一般先蓄积洪水,然后把水引入灌溉渠中。在巴克特里亚,灌溉渠通常建在主水道沿线,利用河床的自然高度,自上而下地沿缓坡灌溉大片农田。在山麓地带,居民使用冰雪融水,修筑隧道式灌溉渠,通过地下水道输送。据说,这种地下渠输水方式源于波斯,它们在波斯语中被称为坎儿井(Karez)。坎儿井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在早期文明时代,花剌子模绿洲、费尔干纳平原、阿姆河三角洲以及锡尔河上中游地区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大片的灌溉农业区。通过对科佩特山麓等地的考古发掘,可以确定帕提亚定居地的数量和规模、灌溉田地的范围都有了很大增长。在塞琉古王朝时期,泽拉夫善河流域和阿姆河河谷等地区由于灌溉农业的扩大而成为著名的粮仓,成为塞琉古王朝与其他希腊将军争夺西方地盘时的一个粮食基地。
中亚南方绿洲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粟,此外,还种植了芝麻、胡麻等经济作物(在帕提亚甚至出现了种植棉花70)和南瓜、甜瓜、杏、桃、李、葡萄等蔬菜水果,其中,葡萄特别有名。希腊史书提到了马尔吉亚那的葡萄种植业。在波斯统治时期,原产于中国的桃和杏、印度的稻米传到中亚。
在早期文明时代,巴克特里亚、泽拉夫善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和马尔吉亚那等地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混合型经济。在帕提亚绿洲农业地区内有许多从事牲畜饲养的游牧部落;在花剌子模绿洲的部民以灌溉农业为生,也从事牛、马、羊等牲畜的饲养。
在中亚南方,除了农牧业外,手工业在早期文明时代发展迅速。在传统的制陶业、青铜器制造业和纺织业继续发展的同时,铁器制造业开始出现,有一部分工具与武器已经用铁制造,甚至在北方草原地带都发现了铁刃铜柄的短剑。关于金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希罗多德提到了马萨革泰人马匹穿戴的防护胸甲,阿里安提到了中亚武士在投入战斗时的护身甲,即锁子甲。锁子甲是需要多种工艺才能完成的,它们反映了中亚金属制造业的水平。当然,这些制品虽然在中亚北方草原发现,但也有可能是中亚南方制作的,因为,游牧地区的手工业没有定居农业地区发达,而且,尚无考古资料证实游牧人自身生产了这些先进的器具。
在早期文明时代,中亚采矿业得到了发展。克齐尔库姆、努拉套山脉、费尔干纳盆地的瑙卡特(Naukat)低地、俱战提山区、库拉马(Kurama)、恰特喀尔山地、阿汗格兰(Ahangaran)谷地、阿尔马立克(Almalik) 71以及卡拉套山区均开采金、铜、银、铁矿。如今在俱战提山区发现了采矿的遗迹;在凯腊克库姆(Kayrak Kum)见到了炉渣,它们的原料可能来自瑙卡特、乌奇克特利(Uchkatli)、济达伽米尔赛(Dzhidargamirsay)、科奇布拉克(Kochbulak),以及位于卡拉马札尔(Karamazar)的科尼曼苏尔(Koni Mansur)等地;在布坎套山区南部及里海附近的克里切套山麓地带发现了铜渣堆;在费尔干纳盆地西南部索克(Sokh)河流域的巴加希尼(Bagashiny),公元前1千纪中叶掌握了锑加工技术。除了金属矿外,还发现巴达克山(Badakshan)开采天青石,花剌子模绿洲和克孜勒库姆开采绿松石的遗迹。金属矿和宝石矿的开采促进了该地区金属冶炼和宝石加工等手工业的发展,粟特生产的宝石制品是青金石和红玉髓等。
在波斯和希腊人统治之前,中亚已经出现了城市,其中,玛拉干达城就是公元前7世纪建筑的,如今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