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新石器时代,中亚北部的原始居民除了继续以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技术制作石器外,开始了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的器物—陶器的生产。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沿岸和哈萨克草原。
(1)阿姆河下游的克尔捷米纳尔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克尔捷米纳尔文化遗址分布很广,从阿姆河下游远至泽拉夫善河下游和哈萨克斯坦北部以北地区流行。14主要遗址在阿姆河流域的阿克恰河三角洲、乌兹博伊(Uzboy)河上游地区、马汉(Mahan)河流域、咸海东北草原。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处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5该文化遗址的最早发现地在已荒废的克尔捷米纳尔渠附近,故名。1939年,苏联考古学家托尔斯托夫(S. P. Tolstov)对它进行了发掘研究。
在克尔捷米纳尔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器物—手制陶器。器物有罐、钵和船形器皿等。在较早的地层中,陶器器形为圜底或尖底,在较晚的地层中,出现平底陶器。陶器纹饰比较丰富,有刻划、压印、戳刺的波状纹、圆点纹、箭形纹,部分陶器施有红彩。在晚期地层中发现的陶器多为素面。在晚期地层中发现了使用红铜器的迹象。
该文化遗址地处河湖沿岸,从工具组合和出土的鱼骨兽骨来看,其上的居民仍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对所发现动物骨骸的分析表明,当时人们猎捕的动物多为草原上常见的野驴、波斯羚羊、野猪、獐、赤鹿,以及牛、野马和骆驼等大动物。梭鱼、鲤鱼和须鲶鱼骨骸的发现证实了当地的捕鱼生活。捕鱼使用带石枪头的渔矛。在该遗址上未见到栽培谷物和畜养家畜的骨骸遗迹,因此推断,创造克尔捷米纳尔文化的中亚原始居民仍然处于征用型经济阶段,没有演进到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阶段。
在克尔捷米纳尔文化遗址上发现了人类居住的遗迹。在业已干涸的乌兹博伊河沿岸,居住地面积不大,多数集中,大约绵延5公顷至6公顷。在詹巴斯(Janbas-kal)发现了面积约270平方米的椭圆状房子,房子中央有一个大炉台,可能是燃烧圣火的神台,家庭使用的普通炉台以数列的形式建在外围。房屋是木柱、木梁结构,房顶用很轻的芦苇草覆盖。在泽拉夫善河下游的迪亚巴克尔(Darbazykyr)居地遗址发现了一个81平方米、有四个角落的住宅。
(2)在咸海沿岸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扎尔帕克(Zhalpak)、科斯莫拉(Kosmola)、撒克绍斯卡亚(Saksaul’skaya)。扎尔帕克遗址地处咸海岸边,在遗址上,除了发现刀状石片制作的石器工具和箭镞等中石器时代器物外,还发现了陶器,因此,它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底部或平或圆的半圆形的杯子以及颈部清晰可辨的大型陶器。这些容器的表面用锯齿形模子或雕刻法进行装饰。
科斯莫拉遗址分布在咸海沿岸多处地点,其中,科斯莫拉4号和5号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两处遗址上都发现了混有砂子的泥坯烧制的陶器。陶器的壁很薄,并有线纹、痘纹、苇纹和划纹装饰,图案单调,通常是排列成行。
在撒克绍斯卡亚二期遗址的较晚地层中发现了陶器,因此,它也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此处出土的陶器是一些具有平底或圆底的小容器,容器的口沿相当美观,沿顶部呈扁平状,陶器的装饰图有锯齿形、平直或波状的划线、痘纹勾出的各种几何图形。
咸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既与阿姆河下游的克尔捷米纳尔文化相似,又与外乌拉尔南部地区和咸海东部地区的文化有共同之处。
(3)哈萨克草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很多,典型代表有卡朗古尔(Karaungur)、卡拉土尔盖(Kara Turgai)和彭基(Pen’ki)遗址。
卡朗古尔遗址位于哈萨克南部草原,它由多个文化层组成,有些文化层属于中石器时代。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发现了陶器。陶器为圆底薄胎,以点、孔和锯齿模加工的图案装饰。哈萨克南部草原的新石器遗址文化与阿姆河下游的克尔捷米纳尔文化相似,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地的文化可能存在着交流。
卡拉土尔盖遗址是哈萨克中部草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在卡拉土尔盖河谷出土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陶器。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主要是容器碎片,说明这一时期陶容器已经大量使用,容器口沿微张,形体宽大,以梳状模子、刻印纹孔和圆槽进行装饰。
哈萨克北部草原最著名的遗址是彭基遗址,它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州(Pavlodar)东北200公里处。苏联学者查赖雅(L. A. Chalaya)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彭基遗址被分为1号和2号。
彭基1号遗址出土的石器有刮削器、钻头、剃刀、组合式镶嵌刃片、小刀和箭镞等。它们是用刀状石片制成的,具有中石器时代特征。这里的箭头与乌拉尔南部地区的新石器的箭头相似。在该遗址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器物为陶器,多为碎陶片。陶器为厚壁尖底,主要用麻点纹和梳刮方法制出各种图案装饰。在此遗址中发现了居住遗迹,住宅长15米,宽7米,纵向轴线呈南北方向。住宅的中央有一椭圆形炉灶,直径2.5米,另有两个炉灶分别靠着北墙和南墙。
彭基2号遗址出土的石器与1号遗址相似,也有属于中石器时代特征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器物为陶器,主要是厚壁平底容器,采用麻点和篦子印纹装饰。在该遗址上出土了两颗打磨得光洁的尖牙,可能是垂饰。此外,还发现了一幅长14厘米的麋头画像,它嘴巴张开,耳朵朝后。这类出土物反映出该遗址受到了乌拉尔与南西伯利亚(Southern Siberia)风格的影响。
彭基1号遗址的石器组合物与里海沿岸的杰贝尔四期文化类似。陶器在造型和装饰图案上,则类似于北方乌拉尔地区和南方克尔捷米纳尔文化的制品。在艺术和装饰品,1号和2号遗址的出土物都具有浓厚的乌拉尔与南西伯利亚风格。
哈萨克草原东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有乌斯特纳林(Ust’-Narym)、特鲁什尼科弗(Trushnikovo)、马洛克拉斯诺雅斯卡亚(Malo-Krasno-yarskaya)遗址。在这些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乌斯特纳林遗址,苏联学者切尔尼科夫(S. S. Chernikov)对它进行了考察。
在乌斯特纳林遗址上出土的石器与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十分相像。表现在石块被直接劈裂,石核的形状多种多样,以及石制工具种类多等方面。根据出土的工具和动物遗骸推知,当时这里的人们仍然过着渔猎的生活。总体来看,乌斯特纳林遗址既反映了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反映出与克尔捷米纳尔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在乌斯特纳林遗址上出土的箭镞、利用精巧反向修整而钝化的双刃细石器和有倾斜刃边的石片等,反映出它与克尔捷米纳尔文化之间的关系;陶容器的装饰图案亦体现出克尔捷米纳尔后期物品的特点。此外,在此还发掘出了房屋、炉灶、墓葬的遗迹。
中亚北部地区众多河流湖泊和拥有大量野生动物的广袤草原,为捕鱼、狩猎等提供了最佳条件。在此有利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