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节 中石器时代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中石器时代,石器普遍细化,细石器(Microlithes)被广泛应用。细石器大致可分为东亚—北美式和地中海式两类。东亚—北美式细石器的主要代表是细石核和细石叶;地中海式的代表是几何形细石器,即用细长石叶加工成的三角形、梯形或半月形等石刃,它们可以镶嵌在柄上作为镞、刀、镰等复合工具使用。这两种类型的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某些地区甚至到了新石器时代或更晚时期仍在继续使用。

从类型上看,中亚细石器主要属于地中海式,只有东部帕米尔地区遗址的石器更多地显示出东亚—北美式特征。中亚细石器包括石片和石叶两种,具体形制有刮削器、尖状器、石刃等。根据形状,这些石器可分为非几何形和几何形。一般说来,前者早于后者,但在某些地区也存在二者并存的现象。在中石器时代,中亚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磨制石器,不过磨制石器的出现只是偶然现象。

在中石器时代,中亚原始人类发明了复合工具,即弓箭、投矛、渔具等器具。复合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狩猎技术,狩猎业比旧石器时代有长足的发展。从出土的动物骨骸分析,猎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多。狩猎业的进步为驯养动物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时期驯养的动物有羊,可能还有狗。

中亚中石器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地区:中亚西部的里海沿岸、中亚南部的阿富汗丘陵地带和中亚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

(1)中亚西部里海沿岸的中石器时代遗址有加里卡马班德(Ghar-i Kamarband)、桑伊查克马克(Sang-i-Chakmak)和杰贝尔(Jebel)。

加里卡马班德遗址在里海南岸,由加里卡马班德(即带洞)、霍土(Hotu)和阿里特佩(Ali-tepe)等洞穴组成。美国学者库恩对它们进行了研究。该遗址大约处于公元前1.1万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间,可分三个地层。其中,最早的地层处于大约公元前1.1万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间,在此地层中发现了呈几何形的燧石工具,有的是不对称梯形,各条边往往内凹。在此还发现了弓箭箭头,有人推测,即使不是全部,也有部分燧石工具可能是组合箭头(或标枪)的部件。这一点从遗址上发现的波斯羚羊、野牛和驯鹿等动物遗骸的痕迹得到了证实。在遗址的中间层发现了陶锥,然而,黏土容器的缺乏说明这只是最初的实验。此后不久,出现了最早的陶器。在该地层中发现了抛光的石子、动物牙齿和穿孔贝壳制作的饰物等物品,此外,还发现了一个身上撒着红色赭石的女性墓葬。在遗址的后期地层中发现了尝试畜养绵羊和山羊的迹象。在霍土洞穴的中石器时代地层中发现了与狩猎有关的燧石工具、小型泥锥,以及可能是一个女性的简单雕刻。在阿里特佩洞穴中发现了野山羊和绵羊的遗骸,洞穴的遗存处于公元前1.2万年至公元前1.1万年间。

桑伊查克马克遗址位于里海东南的戈尔甘(Gorgan)平原,由东、西两个小丘的遗址组成,它们大约处于公元前6000年。伊朗学者马苏达(S. Masuda)和苏联学者马松(V. M. Masson)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察。桑伊查克马克遗址东丘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下一节中叙述),遗址中陶片大量出现,说明陶器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经广泛使用。西丘遗址是一个高约三米的土墩,可分为五个文化层,它们都属于中石器时代文化。在西丘遗址上出土的、最具中石器时代特征的器物有:一是黑曜石制作的石叶,以及一些细石片和骨制的小型别针;二是三块碎陶片,两块见于土墩堆表面,一块在第三文化层中。土墩表层陶片的地质学年代不明确,缺乏地层次序的意义,考古学界仍把西丘遗址归属于中石器时代。学者们认为,即使西丘文化层居民已经知道如何制作陶器,那也只是这项发明的初始阶段,不能代表该遗址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在西丘的五个文化层中都发现了建造房屋的遗迹,有些房屋的地面经过夯实,上面覆盖着一层石灰泥,间或有红色痕迹。房屋建筑分为两类:一类筑有炉灶,墙头残留着被烟熏过的痕迹;另一类没有炉灶,房间分隔得很小,地面经过铺垫和粉刷。

杰贝尔遗址位于里海东岸,由杰贝尔、凯利(Kayly)和旦旦查什马(Dam Dam Chashma)三个洞穴组成,三个洞穴遗址大约处于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之间。苏联学者马松和萨里阿里迪(V. I. Sarianidi)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凯利洞穴位于克拉斯诺沃茨克半岛上,在此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形体细小,多呈几何形。洞穴可能是狩猎者的季节性营地,在此发现了绵羊、山羊和波斯羚羊等动物的骨骸,说明这里的人类仍处于狩猎阶段,狩猎的对象主要是小动物。

(2)在中亚南部的阿富汗丘陵地带有阿克库普鲁克遗址,在巴基斯坦的西北地区有梅尔伽赫(Mehrgarh)遗址。

阿克库普鲁克遗址地处阿富汗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 Mountains)北麓的丘陵地带,它由加里阿斯普(Ghar-i Asp)、加里马尔(Ghar-i Mar)、达雷库尔、卡拉卡马尔等洞穴组成。阿克库普鲁克遗址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阿克库普鲁克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下面主要介绍该遗址的中石器时代文化。

经碳14测年,加里阿斯普洞穴遗址大约处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刈刀(可能是简单的镰刀)、石锄和石磨等工具,它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经济的出现,其居民是以定居农业为生的群落。不过,该遗址出土的赤鹿、瞪羚及野羊的遗骸证实了此时期狩猎仍占据相当突出的地位。加里马尔洞穴遗址经碳14测年,大约处于公元前6610±100年,该遗址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中间被一层贫瘠的沙土隔开。下层时间较早,出土的遗物大致与加里阿斯普洞穴类似。工具有刈刀、刮削器、钻孔器和凿子,还有骨制的锥子等物。在该遗址中发现了驯养的绵羊或山羊的遗骸。遗址上层的时间稍晚,出土的遗物与下层基本相似,不同的是,上层出土了石锄、石磨、皂石和石制容器等器物。从以上出土物推测,位于北纬30度—40度之间(海拔500米—750米)的北阿富汗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动物和最早栽培植物的中心之一。有学者认为,动物驯化和植物栽培是经阿富汗北部地区陆续传播到安纳托利亚和爱琴海的。当然,这一说法尚需新证据的支持。

梅尔伽赫遗址地处巴基斯坦格奇(Kachi)平原,该地区是一个过渡地带,一侧是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阿富汗和伊朗的干燥内陆高原;另一侧是印度河—恒河平原。梅尔伽赫遗址分为八个文化层,最早的文化层(史学界称为第一期和第二期)属于中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处于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之间。贾里奇(J. F. Jarrige)率领的法国考古队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发掘。

梅尔伽赫遗址最早的文化层(第一期)处于公元前7000年前后,距离地表23米。在此出土的石器有两万余件,典型的器物有雕刻器、钻孔器、端刮器、石镰刀片等,其中,最具中石器时代特征的石器是石叶和几何形细石器。石叶分成平口、凹口等种类,它们常作为镰刀的镶嵌刃使用,出土的细石叶通常是安装在木制或骨制棍棒上。在较晚一些的地层中,发现了箭镞。在该遗址中没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