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宗教与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阿拔斯帝国采取积极措施传播伊斯兰教,以祆教为中心的多元宗教向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一元宗教的转变过程开始,伊斯兰教最终在中亚地区扎根;阿拔斯帝国兴起的文化运动使希腊、罗马和印度文化、科学成就传入中亚地区,促进了中亚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第一节 宗教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以前,祆教虽然在中亚地区拥有众多的信仰者,但它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到7世纪,中亚地区仍然显示出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尽管如此,除佛教外,包括祆教在内的其他任何一种宗教都没有较为完善的体系,这种局面有利于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在传入中亚地区之时,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阿拔斯王朝在传播伊斯兰教之时采取了暴力与和平两种方式。在此形势下,以祆教为中心的多元宗教局面逐渐向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一元宗教转变。

阿拔斯王朝统治初期开始在中亚迫害异教徒。阿拔斯革命是借助什叶派的影响和势力从倭玛亚人手中夺取政权的,推翻倭玛亚王朝以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阿拔斯王朝割断了与什叶派的联系,杀害了为阿拔斯人立下汗马功劳的什叶派教徒艾卜·萨马拉和艾卜·穆斯里姆。与此同时,阿拔斯王朝对其他宗教也采取压制和迫害。

哈里发麦赫迪(775—785年在位)仇视马兹达克教和摩尼教,对其教徒加以迫害,其子哈里发哈迪(785—786年在位)继续实施其父的宗教迫害政策。哈迪在呼罗珊时将伊斯兰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视为异端,往往不经审判即可定罪,据《群书荟萃》一书记载,呼罗珊统治者下令处死撒麻耳干城的500摩尼教徒,当时秦地的国王反对屠杀行为,他威胁说,如果对方屠杀摩尼教徒,则其境内将有更多的阿拉伯商人被杀,以此拯救了撒麻耳干的摩尼教徒。 176有学者认为,秦地指的是于阗国王的统治地区。 177

除了武力传教外,阿拔斯王朝通过大量移民促进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还以通婚、纳妾和招募士兵等方式鼓励非伊斯兰教徒改奉伊斯兰教。应该指出,阿拉伯人在传教中注意将伊斯兰教与当地传统宗教协调起来。《经行记》在讲到大食时说,阿拉伯人“断饮酒,禁音乐”,然而,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以后,为了适合当地居民的需要,没有禁止歌舞,音乐和舞蹈也没有因为信仰伊斯兰教而丧失。据说,首任呼罗珊总督艾卜·穆斯里姆在传播伊斯兰教之时,注意了中亚居民的传统习俗,争取到了德赫干和乡村居民的支持,“一天之内就有六十个村子的居民加入了他的行列” 178。

8世纪后半期到9世纪初,中亚地区原有的各种宗教处于衰落状态,伊斯兰教在呼罗珊获得了成功。由于呼罗珊已经信仰伊斯兰教,故其居民风俗习惯亦受宗教的影响。在中亚,最早表现出对伊斯兰教认同的是商人集团,他们是城邦政权的主要支持者,具有较强的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伊斯兰教在中亚宗教地位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清真寺建筑的发展;伊斯兰教教士集团的形成;各宗教首领之间开始了斗争;伊斯兰教派别之间的斗争开始。

第一,阿拔斯王朝初期,中亚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增加。中亚各地新建了一批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里黑和撒麻耳干内城的大清真寺。据说,巴里黑内城中央的大清真寺建于8世纪中叶,清真寺周围是集市,繁华富庶。除新建清真寺外,中亚地区还将祆祠、佛寺和基督教堂改建成清真寺。不花剌城的宗教祠庙被大量改建,《不花剌史》一书引述了伊本·加法尔的记载,在不花剌大清真寺的门上有人物半身画像,有的人物面部已被划破,其余的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179估计大清真寺可能是原来偶像崇拜的祆祠或佛寺,因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故人物面部被抹去。纳尔沙喜在介绍城市的集市时,还提到了马赫(Mākh)集市附近的一个祆祠,“在交易日,人们聚集起来,前往祆祠祝祷,然后离开,带着(购买的)偶像回到家中”,后来,它被改建为受人尊敬的清真寺。基督教堂也被改建成清真寺,如后来被称为巴尼罕匝拉(Banī Hanzala)的清真寺最初是不花剌基督教徒的朝拜中心。

第二,伊斯兰教教士作为一个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直到8世纪中叶,在中亚城市国家中,教士集团从未成为一股势力。尽管祆祠有祆主、基督教堂有教士、佛寺有僧侣,但是,这些人在城市国家中并未形成特有的阶层。在国家政权中,国王与祭司身份是统一的,如布哈尔·护达既是不花剌的最高统治者,又兼有祭司的职能。阿拔斯王朝时期,这种局面被打破了,教士集团在中亚逐步形成,并成为一股新兴势力参与到国家政权之中。

在9世纪以前,教士集团主要由外来的阿拉伯人构成,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及经学校的建立,在9世纪的100年间,中亚本地人逐渐成为教士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士集团拥有大量地产(瓦克夫),以经济力量为背景,他们开始登上中亚的政治舞台。教士集团的上层有立法权,他们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立法,并且拥有对伊斯兰教法的解释权;他们有司法权,教士上层人物有权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士,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动,进行宗教审判。此外,他们还通过向不信伊斯兰教的政治精英传教扩大自己的影响,利用“公正的忠告”、“劝导”等方式获得了控制王权的机会,巩固他们在中亚政坛上的地位。

第三,随着伊斯兰教教士集团的形成,宗教上层教职人员与其他宗教首领的关系紧张起来,进而引发了中亚土著居民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对立。这一紧张状态虽然是由宗教问题所引发的,争夺的核心却是宗教产业、奴隶、钱财等现实利益。

第四,逊尼派和什叶派由早期的政治派别发展为宗教派别,宗教派别之间的斗争进而出现。为了稳定局势,哈里发麦蒙曾向什叶派教徒做出让步,在中亚,阿拔斯王朝吸收了波斯籍的什叶派人士参政,其中,伯尔麦克家族就是一例,在伯尔麦克时代,该家族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什叶派的拥护者。该家族在阿拔斯王朝掌权半个多世纪,在此期间,他们维护什叶派的利益,对王朝的国内政策有很大影响。然而,让步并没有缓和矛盾,哈里发国家的宗教纠纷仍然十分尖锐,中亚的几次大起义都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居民中占据主要地位,中亚出现了研究伊斯兰教的大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斯兰教圣训学奠基人布哈里(al-Bukhari,810—870)。布哈里全名是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本·伊布拉欣·本·穆厄伊尔·本·白尔迪兹拜·嘉尔菲(Muhammad ibn Isma’il ibn Ibrahim ibn al-mughair ibn Bardizbah al-ja’fi),别名艾卜·阿布杜拉(Abu ‘Abdullah),因他出生于不花剌城,人们称他为“布哈里”,意为“不花剌人”。据《不花剌史》记载,布哈里“10岁时开始背记《圣训》,16岁开始背记《圣训集》,收集圣训学家的资料” 180,后来,他与母亲、兄弟同往麦加朝觐,并独自留在麦加和麦地那,跟圣训学家学习,数年之后又在巴格达师从著名的伊玛目马赫木德·侯赛因·撒巴尼。布哈里终生未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伊斯兰研究,撰写了几十种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历时16年撰写的《圣训实录》。此外,还有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