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一代人之后再将爆发的世界大战将全部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都曾在“一战”期间担任过初级军官职务。希特勒、墨索里尼任过步兵士官,苏联的乔治•朱可夫将军在沙皇骑兵团任士官。还有一些人,如温斯顿•丘吉尔作为高级官员经历过“一战”,富兰克林•D.罗斯福“一战”时期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所有这些国家和领导人在准备和参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战争中,都会以他们在1914~1918年的战争经验做指导。“一战”时期,英国在西线遭受的重大伤亡在它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对于法国更是如此。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极大地败坏了国家的声誉,没有人愿意再看到战争。1939年和1940年初,法国和英国的战略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避免直接进攻德国。马其诺防线作为1914~1918年“一战”期间战壕的最新和最复杂的翻版,建立的目的是在做全面战争动员期间为两个国家提供保护。
英国和法国的这种策略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失败,加之英国被德军从敦克尔克赶走,使丘吉尔和他的将领们明确表示不愿意冒险参与伤亡规模可能像索姆河战役那样的战争。英国当时已有实力在地中海地区展开外围作战,这在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是无法做到的。如果这样做,英军的战略轰炸和突击队作战的代价就相当低。1941年6月以后,英国的这一战略得到了苏联红军的支援。这时候的苏联红军承担了在1914~1918年间英法军队所承担的角色,即在消耗战中牵制和消耗德军。尽管苏联红军使用的是纵深作战,这是一种高效的运动战形式。英国这种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基础上的作战策略,导致了与美国的一系列尖锐冲突。自1941年12月之后,美国已经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军队在1918年的军事行动相对较少,但部队的损失相对来说还是很大。不过美军集中兵力直接进攻的战略思想没有改变,到1944年6月德军在诺曼底登陆,即德军在诺曼底两栖登陆入侵法国,美国的这种作战思想胜过了帕斯尚尔战役经验而被普遍接受。在后来欧洲西北战役(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中,英国的忧虑部分得到了印证:从比例上说,英军在这次战役中的损失高于一战中的西线,但由于投入的兵力比1916~1918年少很多,因此总的损失小得多。
特别是在丘吉尔1940年5月担任首相以后,英国把从“一战”中学到的关于进行全面战争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到“二战”中,从一开始就集中监管男女劳动力的配置,避免了1914~1915年自由来往的混乱。丘吉尔与劳工组织结成的联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作为英国当时十分有影响力的工会领导人,出任丘吉尔联合政府劳工和兵役大臣,他当年是反对政府的,现在担任了政府要员,并且在英国战事方面是仅次于丘吉尔的第二号关键人物。与1914~1918年间不同,“二战”中食物定量配给从战争开始就实行了。除苏联外,英国全面战争动员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彻底。正如英国所做的,战时让平民百姓相对吃好、健康和满意,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与此同时,按照战时指令经济的要求不断给百姓加大工作量;他们还不断遭受空中轰炸,往往有时还非常猛烈。
虽然法国和佛兰德的战斗在1918年11月就停止了,但东线的冲突仍在继续。在俄国,内战与1919~1921年的俄国—波兰战争交织在一起。1920年,俄军攻到华沙郊外,被波兰军队打退,波兰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波兰把边境向东扩展。
让人吃惊的是,德国并没有从1914~1918年的全面战争中很好地吸取教训,在英国还没有被完全打败的情况下就去攻打苏联,可以肯定的是德国不得不再一次进行两线作战。德国战时的经济在组织方面经常是混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纳粹政权的性质有关。纳粹支持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竞争和重叠,这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政策,旨在防止对领导层的挑战。德国进行的“一战”和“二战”有一个明显的连续性因素,那就是建立庞大的欧洲帝国。在这两场战争中,德国对其占领的领土都进行了经济开发。然而,“一战”时期,德国对待征服地的人们非常苛刻,而“二战”时期德国更是采用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如1944年8月摧毁法国的一座村庄,屠杀该地居民。这种暴行可以说是把它在“一战”时期的恐怖政策发挥到了极致。对犹太人、斯拉夫人还有其他种族人和政敌进行大规模屠杀,是纳粹残暴的升级。德皇时期的德国偶尔也在它的殖民地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尽管对欧洲占领区的人们也是残酷的,甚至是血腥的,但与德国相比,不可相提并论。的确,“一战”时期,在欧洲东部德国占领区的犹太人,假如他们落入反犹太人的沙皇俄国手里,他们受到的待遇都会比落到德国人手里好。
从表面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方式好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很大不同,至少英国有名的“闪电战”就是这样,已经完全不是“一战”时期拉锯式的堑壕战了。这种观点包含一些真实性,但它容易掩盖两次战争之间的持续性。有些持续性是容易看出来的,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在西部战场上,英国、法国及其盟国的胜利都是凭借海上力量,尤其是商船运送物资、部队和装备抵达全球各地的能力。德国也像“一战”一样,在“二战”中使用U型潜艇扰乱海上运输。潜艇、商船及其护航舰船之间的战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这种战斗是更大程度上的消耗战的一部分。再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反德同盟再次证明比对手更具有持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表面上有一点明显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轰炸机袭击平民,虽然这种情况在“一战”中也发生过,但在规模上大不一样。“二战”中,英美军队,尤其是英军对轰炸的依赖程度与“一战”时期相比也大相径庭。实际上,“二战”使用的空中地毯式轰炸,是“一战”空战方式的发展,具体来说在两个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一是飞机和武器更加先进和高端,二是针对老百姓的饥饿封锁战略在“二战”中得到升级,变成了精心策划的对平民人身的打击。
“一战”中,一种特殊情况导致了战场上的僵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也出现了一种情况致使战争速战速决。概括地说,“一战”时期,在西部战线上,德国及其对手英国和法国,在“战斗力”方面双方势均力敌(武器、战术、部队士气、纪律等),这就导致了堑壕战僵局。1940年,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比反法西斯同盟有明显优势,加之运气在它一方,因此仅6周的战斗就打败了法国。然而,到1942年,德军的对手极大地缩小了这一差距,结果战斗时间拖得更长,变成了拉锯的消耗战。有些战斗与1914~1918年西线时不同,还是属于运动战,因为1939~1945年的技术使之成为可能。“二战”中有些战役陷入僵局,有时候一次僵局持续数月,是“一战”堑壕战的升级版,这些战役包括:1941年的托布鲁克之战(Battle of Tobruk),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4年的蒙特•卡西诺之战(Battle of Monte Cassino)、诺曼底和英帕尔之战(Battle of Imphal)以及1945年的硫黄岛之战(Battle of Iwo Jiwa)。“二战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