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亚眠战役给德军最高指挥部以沉重打击。尽管决定性胜利已经不再掌控在自己手里,德军最高指挥部依然抱着一线希望,那就是让协约国联军的进攻付出巨大伤亡,这样的话联军就会适度退让并与德军讲和。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和亚眠战役的两次失败,也严重打击了普通士兵的士气,士兵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越来越失去了斗志,而联军则从亚眠战役中找到了制胜的法宝——新的战法。福煦准备继续在亚眠地区展开进攻,但黑格在部下的建议下反对这样做,福煦同意了黑格的主张,结束了亚眠的战斗,重新策划新的大战役。大战役由英军第3集团军在位于1916年索姆河战场以北10英里处打响。此次规模庞大的行动,从计划到组织,速度快、效果明显,英军参谋部的工作非常到位。同样,英国的后勤组织也非常高效,英国远征军的武器弹药十分充足,部队之间也无须大量的大炮调运,工业化的成效已经显现出来,不像1917年6月梅西讷战役时那样武器匮乏、运输不畅。现在英军完全可以在地区间迅速实现战场的转移。
从亚眠战役到签署停战协议这段时间里,协约国联军进行了一系列有限的战斗,当进攻势头开始减弱时就停止战斗,并迅速在战场的另外一个地方组织新的进攻。德军守卫部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确保有限的部队分散防守,不停地在各个战场来回奔波应对联军的进攻,以日渐稀少的资源防止防线崩溃。联军进攻采取适度推进策略,确保步兵在炮兵火力的掩护范围内,而且后勤保障可以跟上,避免出现德军在1918年初打进攻仗时所遭遇的那些问题。1918年8月底,福煦接受黑格的建议,扩大联军的进攻范围,把以前的有限进攻转变成各国部队协同一致、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福煦提出“人人投入战斗”的口号,集中体现了此次战役的新思想。【134】
亚眠战役之后,福煦指挥的军队向德军发动了一个接一个的攻击。8月20日,法约尔率领法军攻击了蒙迪迪耶-亚眠突出部的南部;曼金指挥的法军第10集团军在瓦兹河(River Oise)和埃纳河之间推进了8英里。8月21日,英军第3集团军实施了由远征军策划的、继亚眠战役后的进攻,很快英军第4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加入作战,把战线推进了40英里。一连串的进攻打得德军难以招架,8月26~27日夜里,德军开始放弃春季战事中夺取的地方往后撤退。8月27~29日,法军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进攻并占领了努瓦永(Noyon);德军企图稳住其在索姆河沿岸的防线,结果遭到澳大利亚军队的各兵种协同攻击,澳军夺取了佩隆(Péronne)。【135】同样,德军另一个重要防守地区阿拉斯附近的德罗库尔-凯昂•斯威奇(Drocourt-Quéant Switch),也没能挡住联军的进攻:9月1日,加拿大军队突破防线,将德军逼退到诺尔运河(Canaldu Nord)和兴登堡防线。法约尔的法军猛攻撤退的德军,为战役锦上添花。
有两件事情迫使北边的德军放弃4月战役中付出极大代价夺得的地区,一是德军撤退到兴登堡防线;二是英军第5集团军在威廉•伯德伍德(William Birdwood)将军指挥下,于8月23日发起的进攻。9月6日德军开始撤退,联军紧追不舍,在9月12~26日,联军追上撤退的德军,英国远征军在阿夫兰库尔(Havrincourt)和艾佩伊(Epéhy)与德军作战,夺取了阵地,从这里就可以发起对兴登堡防线的进攻。自“百日攻势”开始以来,黑格的部队损失约18万人,但是与1916年和1917年不同,“百日攻势”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在一个40英里的前线上,他的部队推进了25英里。显然,到了1918年秋天,德军的整体实力已远不如前,协约国获胜的希望更大了。
1918年西线战局扭转的原因
1917年年底英军进攻、德军还击的康布雷战役表明,在当时,如果条件合适,进攻可以成功。战术的变化已不能保证防守方总是掌握优势。1918年,多数战役都是运动战,进攻一方有时可以推进多达40英里。战场形势的这种巨大变化,原因在于有效的现代战术的发展,这是“一战”最后一年中多种先进的军事技术用于战争的结果。大约在同一时期,随着协约国军队间相互交流作战经验,以及穿越无人区的影响,德军、法军和英军形成了“各兵种联合”的作战方法,将步兵同炮兵、坦克兵、空军以及工程师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武器系统”。此时的战斗,已经没有早年常见的步兵和炮兵各自分头作战的情况;步兵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成排地往前冲,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英军称为“斑点”,他们手上的步枪、刺刀已经被轻机枪取代。更关键的是,炮击也更加精准。原始的无线电技术让这些“武器系统”之间联系密切。所有这些变化,加之分散指挥的理念,改善了部队指挥和控制方面的问题(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另外,协约国军队的后勤设施也得到极大改进,譬如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动车运输。与之相反,德军的后勤保障却更加糟糕,不仅负责运输的部队力量不强,而且主要依靠吃不饱的马拉车。其他一些局部因素,如防御部队力量弱小、士兵士气低落、防御部署不当以及大雾天气等,使协约国军队不仅可以攻入德军阵地,而且还能够突破防守阵地。这种打破战线封锁的办法,使协约国军队在更高层面的战略和战术中重新发挥作用,而这些战略和战术大部分自1914年年底以来在西线就一直没有用过。 德军的接连损失也发挥了作用。1915~1917年的战争使德军损失大量兵力,1918年德军的损失更加惨重,这些都使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德军后方,国民饱受战争之苦,德皇政权不再得到支持,政治所遭受的破坏极大地摧毁了士兵的斗志和部队的凝聚力。此外,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军队的作战方法、战术技巧以及大英帝国军队必胜的信心等都明显胜于德军。大量斗志昂扬的美军参战,极大地鼓舞了联军的士气,打击了德军的士气。所有这些因素,合力造成德军在1918年7~11月一系列的惨败,直到德国政府要求讲和为止。【136】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