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游牧民族中,突厥人的文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按现代语言学的划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满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三大语族。阿尔泰语系以今中、俄、哈、蒙交界的阿尔泰山为中心,流行于亚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区,它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等并列为九大语系。

从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突厥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创造了自己文字的民族。从现存碑文看,突厥文是一种音节音素混合型文字,曾被突厥、回纥、黠戛斯等民族使用。这种文字由38—40个字母组成,其中23个是用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其余来自突厥人使用的氏族或部落标志及一些表意符号。突厥文一般横书左行,也有横书右行的。这种文字因与古日耳曼人使用的鲁尼文相似,又被称为突厥鲁尼文。突厥鲁尼文真正形成并得到使用是7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流行于西伯利亚、蒙古草原、叶尼塞河流域、中国西北部和中亚一带,这种文字遗存的文献极少,主要是在古老的突厥碑铭中。

在突厥人统治时期,中亚昭武九姓国居民继续使用粟特语,粟特语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方言。与突厥人相比,中亚粟特地区有着较深的文化传统,粟特语言和文字随粟特商人足迹流传甚广,20世纪80年代初,在印度河上游丝绸古道旁的石崖上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粟特文题记;在天山北麓的昭苏地区,以及在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亚的突厥石人及石碑上不断发现长篇粟特文铭文。西突厥人在文化上受到了粟特居民的熏陶。

西突厥人早期可能曾借用粟特文,据《周书》记载,突厥“其书字类胡”。最早的突厥碑铭《布古特碑》就是用粟特文写成。还有记载说,佗钵可汗派人向北齐要《净名经》、《涅磐经》、《华严经》和《十诵律》等佛经文献,北齐皇帝让当时精通“四夷”语(少数民族语言)的刘世清把《涅磐经》翻译成突厥文,送给佗钵可汗。据学者们考证,此处的突厥文指粟特文。西突厥汗国统治中亚以后,至少在6世纪末,西突厥人的官方语言和文字正是粟特语、粟特文。西突厥人派往东罗马的使者是粟特人,给东罗马皇帝的信估计也是用粟特文写成。以后,突厥人以粟特文为中介,借用阿拉米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突厥鲁尼文。鄂尔浑碑铭中的一些词汇源自粟特语,如突厥文可敦(Xatun),粟特文的书写形式是Xwatyn(xwaten);统治者之妻在粟特语中书写为xwat’yn;在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中统治者之妻可敦书写是xatuniγ和xatun,如:ögüm Elbige xatuniγ (我母亲Elbige可敦),avinču xatun bolzun (让嫔妃变成可敦)。设(šad)是古老的突厥语官名,在8世纪刻写的古突厥碑铭中多次出现šad一词,如:tört yegirmi yašimqa, Tarduš bodun üze šad ertim (当我十四岁时成了Tarduš部落的设),它的粟特文拼写形式为‘γšyδ,它的波斯语和塞语形式分别为šah, šao。又如突厥文中表示魔鬼、恶魔、妖怪之义的šïmnu,在粟特文中拼写形式为šmnw,古突厥文碑铭中是šmnw,如:aniγ qilinčliγ šmnw(邪恶的魔鬼)。85

伊朗语言学家哥提欧(R. Gauthiot)认为,叶尼塞字母和鄂尔浑字母可能是源于粟特字母的更早形态,它比保存在最古老的粟特碑文(1世纪文本)中的字母还要早。但直到现在所发现的突厥碑文还没有早于7世纪的,因此,在未发现按时代更接近粟特文原型的其他突厥碑文以前,不可能科学地确定最早的突厥字母的起源和它的变化过程。

突厥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这一点从突厥碑文中可以反映出来。7—10世纪,突厥人在漠北竖起多座石碑,这些石碑记录了突厥人建国的历史和突厥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绩,其中,著名的有《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1889年,在今鄂尔浑河畔发现的立于732年的突厥文《阙特勤碑》和立于735年的《毗伽可汗碑》,两碑俱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的和硕柴达木(Hoshoo Tsaydam),彼此相距约1公里,为大理石制成,两碑分别记述后突厥汗国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咄禄的长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阙特勤的生平事迹和功绩。突厥人用散文书写碑文,文字优美,语句流畅,辞藻华丽,时有对偶句出现,表现了一定的文学修养。如《阙特勤碑》东面1—3行的行文:“当上方蓝天、下方褐土初创之时,人类亦在二者之间生成。在众人之上,我的祖先土门可汗与室点密可汗成为君主。他们成为君主之后,便组织和治理着突厥人的国家与体制。天下四方之人均对他们怀有敌意。他们率军远征,讨伐了天下四方的所有民族,从而征服之。他们使高傲的敌人俯首,强大的敌人屈膝。他们令突厥人向东移居到卡迪尔汗山林,向西则远至铁门关。他们治理着这两地之间从无部落组织的蓝突厥人。贤明的可汗即是他们,英勇的可汗即是他们。他们的诸梅录确实也是贤明和英勇的。伯克们与普通民众都循规蹈矩。出于这一原因,他们得以将国家置于控制之下,他们建立了国家的统治与法规。”86

除了文学成就外,突厥人留下的雕刻也反映了他们的艺术水平。在中国内蒙古北部草原、新疆地区,以及今蒙古国、俄罗斯西伯利亚都发现了突厥人的石雕。其中,最常见的是石人,有的刻得很简单,用一天然石条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显出头部;有的刻得很精致,还刻着石人握剑端杯的形象。

突厥人的物质文化是典型的游牧文化:“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西突厥人的服饰、饮食和居住环境都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特征。突厥人的衣服朝左开,“被发左衽”。衣服面料用的是毛、皮等畜产品,用它们制成毡、褐、裘等。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统叶护戎马甚盛,“身着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辫发,围绕左右。自余军众,皆裘毼毳毛,槊纛端弓,驼马之骑,极目不知其表”。西突厥人的饮食主要是牧养的牲畜肉,多为羊肉,统叶护在帐中招待外国使者时“皆烹鲜羔犊之质,盈积于前”。突厥人最好的饮料是牲畜的奶,其中马奶酿的酒为最佳饮料,《隋书》记:“饮马酪为酒取醉。”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西突厥人住的是毡帐。“(统叶护可汗)居一大帐,帐以金花装之,烂眩人目。……虽穹庐之君,亦为尊美矣。”

突厥人的婚俗文化与乌孙牧民一样,实行收继婚制度。妇女在其丈夫死后,必须转嫁给亡夫的兄弟或子、侄、甥等,而亡夫的兄弟或子、侄、甥也有娶其为妻的权利和义务。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父(兄)伯叔死者,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及嫂。”突厥人收继婚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是义成公主。她先后嫁给了启民可汗、启民之子始毕可汗、始毕之弟处罗可汗、处罗之弟颉利可汗。这一婚例证明突厥人实行长辈收继婚和平辈收继婚。在西突厥汗国中也有收继婚的例子,如统叶护可汗的长子呾度设死后,“前儿特勤篡立为设,仍妻后母”。

突厥人的葬俗是火葬,死者生前所乘之马和服饰与尸体一同焚化。春、夏死者,待秋时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突厥人的葬礼十分隆重,各地亲友前来会祭。文献对葬礼中的剺面习俗记载详细:死者集尸于帐内,子孙及亲属们杀羊马祭奠,并走马绕帐七周,其中一人至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