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始于大约5万年至4万年前,结束于大约1.1万年前,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基本吻合。中亚有大约50处遗址被认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但是,由于大部分遗址的出土物是互相孤立的,所以它们的年代归属只能是推断。与中亚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相比,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材料极少,对此,学者们做出以下解释: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被误认为莫斯特文化(即中期)遗址;恶劣的气候环境毁坏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还未发掘出来。

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器物的特征:一是石器技术有了极大的改进,长石片(石叶)石器取代了以往的石片和手斧工具,石叶的边缘大都经过修整,石叶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占据优势。二是石器种类增多,分类趋于细致和明朗,如刮削器分为端刮器、圆形刮削器和简单的石片刮削器;雕刻石器分为雕刻刀、尖状器、大切割器和两面刃器等;尖状器分为石锥、钻孔器和打孔器等。三是动物骨头和象牙被广泛利用制作工具,出现了骨针、骨刮削器,骨制鱼叉、标枪、投矛器等新工具;在骨器制作上还发明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

中亚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六个地区:锡尔河以北地区的库尔布拉克洞穴和奥比拉赫马特洞穴(Obi-Rahmat Cave)、费尔干纳盆地的霍贾伊果尔(Khoja-gor)遗址;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撒马尔罕(Samarqand)遗址、阿曼库坦(Amankutan)遗址、库土尔布拉克(Kuturbulak)遗址;阿姆河上游流域的舒格诺(Shugnou)遗址;阿富汗的卡拉卡马尔遗址和阿克库普鲁克(Ak-Kupruk)遗址;巴基斯坦的里瓦特(Riwat)遗址和桑浩(Sanghao)遗址;里海(Caspian)东南岸克拉斯诺夫斯克半岛的扬加贾(Yangaja)遗址。以下详细解说。

锡尔河以北的库尔布拉克遗址出土的石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最上面的三个文化层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三个文化层中出土的石器展示了连续的锯齿状工具的传统。尽管它们还带有中期石器的某些特征,但它们已经与莫斯特型石器有明显的区别,比莫斯特型石器修整得更好一些。

奥比拉赫马特遗址被分为若干地层,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地层不多,出土石器的种类较少,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较多,出土的石器种类也多。在奥比拉赫马特洞穴中,出土的石器与莫斯特型石器类似,唯一的特点是石器类型和数量在逐步增加,以此可以将它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分开。

霍贾伊果尔遗址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伊斯法拉(Isfara)河右岸,奥克拉德尼科夫对它进行了发掘研究。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刮削器,包括圆边和双边两种类型;还有钝边的小型尖状器,这种尖状器在同时期的西亚遗址中也有发现,说明它与西亚地区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中亚腹地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撒马尔罕遗址、阿曼库坦遗址、库土尔布拉克遗址。

撒马尔罕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共青团湖附近,距今约1.6万年。该遗址是苏联考古学家哈拉莫夫(N. G. Harlamoff)于1939年发现的,苏联考古学家列夫(D. N. Lev)领导的考古队于1958年至1967年在此进行了发掘。列夫把该遗址分为三个文化层,共出土器物大约7000余件。石器大多数是修整过的石叶和石片,器物有石核刮削器和高侧面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雕刻器,等等。撒马尔罕出土的石器具有莫斯特文化和细砾石石器的特征。

在撒马尔罕遗址上发现了13种动物的遗骸,其中有11种属于哺乳动物,它们是象(或犀牛)、马、更新世驴、野驴、骆驼、野猪、鹿、瞪羚、草原绵羊、野牛和狼的遗骸。此外,还有两种鸟类和一种爬行类动物龟的遗骸。最有意义的是在该遗址上发现了人类的下颚骨和两颗牙齿,它们对研究中亚原始人类学具有重大意义。据研究推断,中亚原始人类归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列夫对距撒马尔罕遗址40公里处的阿曼库坦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该遗址中,石器数量不多,除了具有莫斯特文化特征的石器外,还有刀状和凹面形石器。与石器同时出土了一些动物遗骸,包括鹿、摩弗伦羊、熊和野山羊。有学者认为撒马尔罕遗址与阿曼库坦遗址有联系,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这种观点还未能得到确认。

库土尔布拉克遗址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泽拉夫善河南岸,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卡西穆夫对该遗址进行过考察。在库土尔布拉克发现的材料与撒马尔罕极为相似,有修整过的石片与石叶,凹形工具和石核工具,刮削器、雕刻器和砾石工具等。只不过,库土尔布拉克的大部分石器形状较小,打制得更加精巧。

阿姆河上游瓦赫什河南的舒格诺遗址分为五层,除表层属于中石器时代外,下面四层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拉诺夫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该遗址发掘面积达500平方米,出土石制工具大约4700件。在遗址表层下的第一层发现的石器以较小且弯曲的石叶为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工具类型是一种前端突出部可辨别的石核刮削器。与之一起出土的还有尖端和边缘都经过细致修整的石叶刮削器,明显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表层下的第二层发现的器物最多。在出土器物中,大部分是厚重的石叶,其外形类似于中期的莫斯特型,许多石叶具有凸棱,似乎是凿。器物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圆形刮削器的全部盘状圆周都做过修整。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典型器物是细长石叶制作的端刮器,它们或者用厚实的细长石叶制成,或者用宽阔的截头石叶制成。尖状器中有一边或两边修整得十分锋利的石锥,以及钝边的钻孔尖状器。

再往下的第三、四层,出土物很少,其中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莫斯特文化。由于第三层中所见的椭圆形石核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风格,因而也将之归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阿富汗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有卡拉卡马尔遗址和阿克库普鲁克遗址。

卡拉卡马尔遗址在今阿富汗普勒胡姆里(Pul-i-khumri)至中国塔什库尔干(Tashkurgan)之间的谢别克村附近,距今大约1.1万年。1954年,美国考古学家库恩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这里出土的石器具有莫斯特型石片的特征,因此,最初该遗址被定位为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后来,因在遗址中出土了边缘经过修整的细石片,表现出细石叶技术特征,最终被确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土的器物有刮削器、钻孔器等,刮削器中出现了带沟槽和锯齿的端刮器,其他石片工具占出土物的21%。

拉诺夫认为,卡拉卡马尔遗址的第二层是亚洲常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变种,是从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发展形成的。中国学者认为,该遗址出土的刮削器和细石器与伊拉克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器物类似,因此,该遗址文化可能是从西亚传过来的。在该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遗骸有野山羊、野马和鹅喉羚等,可以推知,该遗址上的居民以狩猎为生。

阿克库普鲁克遗址在卡拉卡马尔以东50公里处,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巴尔哈布(Balhab)河流域马扎里沙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