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局。从前是法国抵御了英格兰扩张,此次却是英格兰抵御了法国扩张。这次英法战争削弱了法国实力,使英格兰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战争刚刚开始,威廉的坐骑在里士满公园一处小丘绊了一下,他摔下马,跌伤了锁骨。之后跌伤发展成肺炎,他于1702年3月去世。詹姆斯二世党人,即拥护詹姆斯二世的人,在此后多年一直保留为“身穿黑色天鹅绒马甲的小绅士”举杯祝酒,然后打破酒杯的习惯。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身材矮小,简单朴素,有痛风的毛病。她登上王位,是为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安妮多次流产,生下来婴儿也夭折了,共有18次之多,她登基后身边有亲信莎拉•马尔堡,由和蔼可亲的戈多尔芬亲王(Lord Godolphin)主持朝政。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在诗中写到她在汉普顿宫的宫殿:“三个王国顺服的伟大安妮在此/有时候商议国事—有时候饮茶闲乐。”茶和以其源出国命名的“瓷器”(China)此时广泛流行。
在欧洲大陆,马尔堡伯爵将法国人赶出默兹山谷(Meuse Velley),于1704年发动了军事史上卓越的一次急行军。他领军逆莱茵河而上,下令加快行军速度,好在多瑙河河畔的布伦海姆(Blenheim)同盟友尤金王子(Prince Eugene ofSavoy)会合。他们在布伦海姆会合后合力打败了一支法军,胜利的主要原因是马尔堡伯爵在战场上部署骑兵和步兵以及迅速调动兵力的才能。布伦海姆一役将法军赶出维也纳,一贯排斥战争的英国民众为之群情激昂。安妮女王晋升马尔堡伯爵为公爵,并赏给他牛津郡外伍德斯托克的一块土地, 范布勒注28在这里开始兴建一座以布伦海姆战役胜利命名的庄园,这是英国唯一一座被称为宫殿的私人住宅。两年后,马尔堡公爵再次在拉米伊(Ramillies)打败法军,法国派4万多名骑兵上了战场。然而路易十四拒绝认输。
在英国,安妮女王渴望将英格兰的斯特亚特王位和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位合二为一,她的愿望达成,两个王国正式合并。这是出于英格兰“从后门”对抗法国长期威胁的安全需要,也是将苏格兰商人赶出新开辟的美洲殖民地英格兰市场的反威胁需要。在伦敦和爱丁堡,双方就合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苏格兰人显然对此持反对态度。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被派往苏格兰侦察政府动向,他报告说:“99%的苏格兰人反对。”支持合并的苏格兰人的房子甚至遭到暴徒洗劫。不过通过贿赂和游说等手段,女王最终争取到足够的票数,苏格兰议会通过了合并方案。
格林威治皇家医院经过描画的天花板:作为坚定的新教徒,威廉和玛丽仍然沉醉于斯图亚特王朝惯用的宏伟壮丽的建筑装饰风格,他们深谙皇室象征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1707年《联合法案》(Act of Union)规定,在合并后的大不列颠联合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议会中,苏格兰议员占45%。安妮女王不仅是英格兰女王,还是爱尔兰女王。5月1日,安妮女王前往圣保罗大教堂就两国合并一事发表感谢辞,她随身佩戴着嘉德勋章和苏格兰蓟花勋章(Scottish Order of Thistle)。她表示希望两国“向全世界展示,两国一心”。“展示”(appear)一词很是恰当。与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一样,苏格兰人后来在英国军队、大英帝国和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不必说苏格兰自己18世纪的知识复兴。在接下来一个世纪里,不列颠群岛各国人民塑造了“大不列颠”,除非是明显指代英格兰,人们开始使用“不列颠政府”(British government)和“不列颠人”(British people)等词汇。不过这种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舞台上人们对不列颠的看法,特别当帝国处于战争和扩张时期。但即便在20世纪,“英格兰”也往往被人用来指“不列颠”:士兵们“为英格兰”而战,诗人鲁伯特•布鲁克(RupertBrooke)诗里的异国“永远是英格兰”。虽然安妮女王总是提起“两国一心”,但英格兰北部或西部边境并没多少人怀有这样的心。英格兰人也许称“不列颠”为“英格兰”,但大多数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肯定并不这么认为。苏格兰议会于1707年结束,但却在三个世纪后重新召开。
安妮女王,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位君主,死后无子嗣,将王位传给了汉诺威家族。
1708年,首届英格兰—苏格兰大选后,辉格党执政。身为忠实托利党人的安妮女王对此耿耿于怀。她本质上是斯图亚特家族的一员,对曾推翻她父亲詹姆斯一世的辉格党人极其不信任。同年,她深爱的丈夫乔治去世,这更是雪上加霜。她是在私人“内阁”召开大臣级会议的最后一位君主,她不喜欢但却不得不将自己讨厌的政客纳入会议。但在一件事上,她和辉格党人的意见完全一致,这便是继续马尔堡公爵的“伟大战争”。此时的战争和中世纪时期一样,夏天打仗,冬天休整。1709年,即使路易十四也清楚,应该寻求和平,可辉格党人迟迟不肯,鲁莽地要求路易十四让孙子菲利普放弃西班牙王位。路易十四不答应,于是双方继续交恶。
1709年,双方经过新兵扩充后,重返蒙斯(Mons)附近的马尔普拉奎特(Malplaquet)战场。马尔堡公爵和尤金王子率一支3万人的骑兵队伍出征。结果又是马尔堡公爵取胜,但联军2万人战死,民众对此颇为不满。马尔普拉奎特大屠杀激怒了托利党人,辉格党人也就此停止纷争。各地教会纷纷宣扬和平,安妮女王解散议会。在随后的1710年选举中,反战的托利党人赢得多数选票,在异见人士罗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的领导下掌权。
哈利爱好读书,政治眼光敏锐。哈利成为领导人兼财政大臣,而后来成为博林布鲁克亲王(Lord Bolingbroke)的亨利•圣约翰(Henry St.John)则负责外交事务。他刚愎自用,是詹姆斯二世党人。新政府成立之际,安妮女王和莎拉•马尔堡两人反目,哈利的女门徒阿比盖尔•希尔(Abigail Hill)成为女王的新宠,莎拉严厉指责希尔和女王之间是同性恋关系。常胜将军马尔堡公爵逐渐失去了其在政治和宫廷的影响力。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谴责马尔堡公爵挥霍军费的行为是英国麦得斯(Midas,传说中点石成金的国王)之举:“如今无视看台/长着驴耳朵和肮脏的双手。”托利党人开始偷偷与路易十四谈判,结果马尔堡公爵被免职,詹姆斯二世党人奥蒙德公爵(Duke of Ormonde)取代他出任盟军统帅。奥蒙德接受博林布鲁克亲王任命一事对盟军保密,意在避免战争、寻求和平。法国人闻讯后欣喜不已。路易十四非常兴奋,他表示形势的变化“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其结果是1713年的外交大事件,英法双方签署《乌得勒支和约》(Treaty ofUtrecht)。该合约对路易十四的野心进行遏制,盟军得到了比4年前马尔堡公爵种种胜利后可能取得的利益。双方同意奥地利控制如今为比利时的领土,英方利益范围延伸到地中海和北美洲地区。作为交易的一部分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